蒲松齡《聊齋誌異》 種樹 翻譯

2008-07-26 8:17 pm
蒲松齡《聊齋誌異》 種樹 翻譯
更新1:

有鄉人貨梨于,頗甘芳,價騰貴。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車前。鄉人咄之,亦不去;鄉怒,加以叱罵。道士曰:「一車數百顆,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無大損,何怒為﹖」觀者勸置劣者一枚令去,鄉人執不肯。肆中傭保者,見喋聒不堪,逐出錢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謝,謂眾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請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需持此核作種。」于是掬梨大啖。且盡,把核于手,解肩上鑱,坎地深數寸,納之而覆以土。

更新2:

向市人索湯沃灌。好事者于臨路店索得沸瀋,道士接浸坎處。萬目攢視,見有勾萌出,漸大;俄成樹,枝葉扶蘇;倏而花,倏而實,碩大芳馥,累累滿機。道士乃即樹頭摘賜觀者,頃刻向盡。已,乃以鑱伐樹,丁丁良久,方斷;帶葉荷肩頭,從容徐步而去。

更新3:

初,道士作法時,鄉人亦雜立眾中,引領注目,竟忘其業。道士既去,始顧車中,則梨已空矣。方悟適所俵散,皆己物也。又細視車上一靶亡,是新鑿斷者。心大憤恨。急跡之,轉過牆隅,則斷靶棄垣下,始知所伐梨木,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異史氏曰:「鄉人憒憒,憨狀可掬,其見笑于市人,有以哉。

更新4:

每見鄉中稱素封者,良朋乞米,則怫然,且計曰﹕『是數日之資。』或勸濟一危難,飯一煢燭,則又忿然,又計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較盡錙銖。及至淫博迷心,則頃囊不吝;刀鋸臨頸,則贖命不遑。諸如此類,正不勝道;蠢爾鄉人,又何足怪。」 註 1 喋聒-----吵鬧 2 掬梨大啖-----掬,雙手捧取;啖,吃;全句即是雙手捧著梨大口地吃 3 索湯沃灌--------湯﹕熱水;索取熱水灌溉 4 跡--------尋找 5 錙銖-------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比喻很微小的數量,音資朱

回答 (1)

2008-07-31 7:35 pm
✔ 最佳答案
原文應該是蒲松齡《聊齋誌異》 種梨,譯文如下:
有個鄉下人推著一車梨到街上賣。因梨的味道香甜,所以他要價很高。這時,有一個頭戴破頭巾、身穿舊道袍的道士,在車前請鄉下人施捨他一個梨。鄉下人粗野地呵斥他,但他卻並不離開,鄉下人更為惱火,還大聲責罵他。道士說:「你這一車梨有好幾百個,我只是請你施捨一個給我,這對於你也不算什麼大的損失,你不給倒也算了,何必發這麼大的脾氣?」旁邊圍觀的人也勸鄉下人挑個最差的梨給道士,打發他離去便算了。而鄉下人卻堅決不肯。館店裡一個伙計見外面吵鬧得不可收拾,於是自己掏出錢買了個梨,送給道士。道士向他表示感謝。然後又對圍觀者說:「出家人不知道吝惜是什麼。我有很好吃的梨,拿出來請大家一同品嚐。」有人說:「你既然有好梨,為何不自己吃呢?」道士說:「我需要這個梨核作樹種。」於是他雙手捧著梨大口地吃地把梨吃下去,吃完之後,將梨核放在手上,解開肩上破土的工具,挖了個數寸深的坑,先把梨核放進去,然後又用土蓋上,並向觀眾索取熱水灌溉。喜歡湊熱鬧的人趕忙向路邊小店要了一碗開水,道士接過來澆在坑里。在眾人的注視下,梨樹的嫩芽出土了,漸漸長大;忽然間便長成了樹,樹葉茂盛;一會兒就開了花;又一會兒便結了梨,個子很大而又芳香,還壓彎了每棵樹枝。道士就從樹上摘下梨送給觀眾,不一會兒的工夫就摘完了梨。梨子贈完後,道士就用長刀砍梨樹,砍了很久,才把梨樹砍倒;然後把還長著葉子的樹杆扛在肩膀上,非常從容地走了。
當道士開始變戲法時,鄉下人也夾雜在人群裡面,並引領專注觀看,竟忘記自己賣梨的事。當道士走遠後,他才回頭看車子,發現滿車子上的梨都沒有了。鄉下人這時才醒悟過來,剛才道士分給大家的梨原來都是自己的梨。他又仔細檢查車子,發現有個車把不見了,砍斷車把的位置還是挺新的。他十分憤怒,急忙去追上尋找道士的踪跡。在轉過牆角的位置,只見被砍的車把在牆腳下,才知剛才砍的梨樹本來是自己的車把,而道士早已不知去向了。此事成為滿街市民的一個笑柄。
異史氏說: 「鄉下人糊塗昏亂,他那傻樣子簡直可以用雙手捧住,他讓市集上作為笑柄,并不奇怪。常見到鄉間中被稱為富有的情況可比上王侯的人,有好朋友向他討米飯,就立即顯出不高興的嘴臉,並計算着說: 「這是幾天之物資的費用。」有或者有人勸他救濟一名危難之人,給孤身的窮人一碗白飯,他都會生氣地計算着說: 「這是足夠五個人、十個人的費用。」他們的父子兄弟之間也計算到分毫不差的地步,但對於淫亂和賭博卻鬼迷心竅,則竭盡錢財而不吝嗇,刀鋸駕在脖頸上都忙著送上性命。如此等的情形,真是多到說不完;對於這些愚蠢的鄉人,這又有什麼奇怪。」
意見和賞析:
道士以術懲治賣梨的鄉人,卻因故事情節有理而更顯有趣。鄉人所賣的梨價格甚貴,令窮道士感到不滿。破巾絮衣的窮道士乞梨不到反遭叱罵,這更令人不平。旁觀者勸鄉下人挑個最差的梨打發了道士,他仍然不肯。最後,連館店中的伙計實在看不下去,買了一個梨送給道士。這一過程很有層次地表現、渲染了鄉人的貪吝冷漠,對他的戲弄懲治自然讓人一吐胸中惡氣。這個意趣十足的奇異故事不僅令一市粲然,今天讀來,我們也會開懷大笑。
在小說的結尾,作者託名為異史氏指出,那些有錢的富人對貧苦危難的人們毫無同情之心、救助之願。甚至於自己的父子兄弟,都較盡錙銖。但對於淫博迷之心,除了傾囊而不吝嗇外;刀鋸駕在脖頸上還忙著送上性命。作者經過簡單有理的故事來冷嘲熱諷及痛罵重責這種為物慾而喪良知的敗行惡德和鄙俗陋習,令讀者知道世上這類人醜惡的行為。
參考: 網上+自己意見


收錄日期: 2021-04-19 15:11: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726000051KK0094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