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矣】可作助語詞和歎息詞:
助語詞:
1. 表示已然的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荀子˙勸學: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2. 表示肯定的語氣。如:由來久矣。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 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歎息詞:
表示感嘆的語氣。如:垂垂老矣。論語˙述而:甚矣,吾衰矣。
【而】可作名詞、代詞、動詞、介詞、副詞、連接詞和助語詞:
名詞:
1. 兩頰上的毛。說文解字:而,須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 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代詞:
1. 你。詩經˙大雅˙桑柔: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左傳˙定公十四年:夫 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
2. 我。戰國策˙趙策一: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史 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聶政傳:前日所以不許仲子者,徒以親在,今不幸而母 以天終,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
動詞:
1.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2. 能、可以。戰國策˙齊策六:齊多知而解此環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剛 ,用弱而強。
介詞:
1. 之、的。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淮南子˙人間:虞之與虢,相 恃而勢也。
2. 以。如:從今而後、自此而下。易經˙繫辭上: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孟子˙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
副詞:
1. 才、始。表時間。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後而歸 爾。
2. 猶。論語˙陽貨: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 ,五十而慕。
連接詞:
1. 和、與。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左 傳˙昭公二十五年:哀樂而樂哀,皆喪心也。
2. 並且。書經˙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 憂乎驩兜?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助語詞:
1. 用於句末,相當於兮、罷了。詩經˙齊風˙著: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 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2. 用於句首,相當於豈、難道。論語˙顏淵: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事晉,未敢攜貳,況衛在君之宇下,而敢有異志?
2008-07-23 10:26:04 補充:
【乎】可作介詞、助語詞和歎息詞:
介詞:
相當於於。如:合乎規定、出乎意料。戰國策˙燕策二: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唐˙韓愈˙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助語詞:
1.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相當於嗎、呢。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 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院記:盍馳往油畫院一觀普﹑法交戰圖乎?
2. 用於句尾,表示反詰的語氣。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歎息詞:
表示感歎的語氣,相當於啊。論語˙子罕: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清˙袁枚˙祭妹文:天乎!天乎!而竟已乎!
2008-07-23 10:26:24 補充:
【哉】
◆〔副〕始。
爾雅˙釋詁:「哉,始也。」
◆〔助〕 1. 表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
如:「何足道哉!」
詩經˙邶風˙北門:「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孟子˙滕文公下:「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
2. 表示驚嘆的語氣。
如:「大哉中華!」。
文選˙宋玉˙風賦:「快哉此風!寡人所 與庶人共者邪?」
唐˙李白˙古風詩五十九首之三:「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3. 表示悲哀的語氣。
如:「嗚呼哀哉!」
4. 表示肯定的語氣。
左傳˙宣公十一年:「對曰:『猶可辭乎?』王曰:『可哉。』」
5. 吳語。表示事情已經發生。
同「了」。
海上花列傳˙第一回:「比仔從前省得多哉。」
2008-07-23 10:27:16 補充: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爲“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爲“這”,通常作複指性定語。如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爲“的”,有的可不譯。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爲“得”。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2008-07-23 10:27:30 補充: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爲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2008-07-23 10:28:02 補充:
【也】
◆〔助〕 1. 表示判斷或肯定的語氣。
如:「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舜,冀州之人也。」
2. 表示疑問的語氣。
如:「何也?」﹑「孰可忍,孰不可忍也?」
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院記:「此畫果真邪?幻也?」
3. 表示感嘆的語氣。
如:「悲也!」
左傳˙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與之邑。」
4. 用來引起下文。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
孟子˙離婁下:「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
2008-07-23 10:28:39 補充:
5. 數事並舉而論時用。
禮記˙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6. 置於句中,以調整音節語氣。
如:「你再也休提。」
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隨,抵多少水盡也鵝飛。」
7. 表示或者﹑還是。
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三折:「奸夫在那裡?姓張姓李?姓趙姓王?可是長也矮,瘦也胖?」
水滸傳˙第四十回:「你見我府裡那個門子,卻是多少年紀?或是黑瘦也白淨肥胖?」
2008-07-23 10:28:47 補充:
8.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語氣。
論語˙先進:「柴也愚,參也魯。」
唐˙柳宗元˙˙黔之驢:「形之龐也類有德。」
◆〔副〕1. 同樣。如:「我懂,你也懂。」、「這個問題我也碰過。」
2. 強調兩事並列。
如:「客人中也有坐車的,也有走路的。」
紅樓夢˙第八回:「也不至於太冷落,也不至於太熱鬧了。」
3. 表示強調。
如:「一點也不」、「再也不敢」、「連爸媽也樂得開懷大笑。」
4. 表示轉折。
紅樓夢˙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
5. 表示委婉、讓步。如:「這樣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參考: YAHOO+YAHOO KNOWLEDGE+, YAHOO+YAHOO KNOWLEDGE+, YAHOO+YAHOO KNOWLEDGE+, YAHOO+YAHOO KNOWLEDGE+, YAHOO+YAHOO KNOWLEDGE+, YAHOO+YAHOO KNOWLEDGE+, YAHOO+YAHOO KNOWLEDGE+, YAHOO+YAHOO 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