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事件

2008-07-22 8:01 am
中國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

回答 (3)

2008-07-26 11:01 pm
✔ 最佳答案
香港日治時期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統治香港的時期:由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投降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為止。香港人俗稱這段時期為「3年零8個月」。



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統治下的發展因日軍佔領而中斷。日軍在偷袭珍珠港當天,由酒井隆指揮從深圳進攻香港。負責防守香港的包括英國、加拿大、印度士兵和香港義勇軍。雖然港府多番宣傳英軍作戰能力,但英國在歐洲戰場自顧不暇,駐港軍隊始終處於非常不利的防守位置。經過多番激戰,英軍最終失去了唯一的水塘,唯有選擇投降。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代表英國殖民地官員,向當時總部設於九龍半島酒店3樓的日軍投降。



日軍在佔領香港後隨即成立軍政廳,由酒井隆出任最高長官,直至磯谷廉介抵任首位管治香港的日本籍總督。酒井隆管治香港期間,日軍在香港殺人無數;又在香港實行皇民教育,除了禁止使用英文及強迫使用日文外,香港的街道地區名稱亦被改成日文。香港市民在經濟、民生等方面皆受摧殘,市民普遍對日軍反感,更不時有平民在香港島山頭伏擊日軍將領。到了日軍佔領的中期,有香港居民參與东江纵队抗日武装组织,在新界等地方對抗日軍。



最後在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從而重拾香港之主權。



1937年7月7日,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迅速佔領華北及華東大部份地區。中國東部沿岸亦落入日軍的控制範圍,廣東省一帶的華南沿海地區成為了中國從外地輸入各種物資的重要地點。為切斷這條補給線,日軍於1938年10月1日在廣東大亞灣登陸,並迅速攻佔鄰近地區,廣州在10月21日陷落。而部份日軍亦駐守於深圳的深圳河北岸,與英軍為界。英國明白最終會與日本一戰,於1937年後逐步加強香港的防衛。1938年7月,港英政府通過了《緊急條例》,表面上保持中立,實際上積極備戰。同年9月,更舉行大規模的海陸空演習。大量難民從中國湧入香港,香港人口從1936年的約100萬,增加至1941年的160萬。



1939年,日本與納粹德國結盟。第二次世界大戰由德國攻打波蘭揭開序幕。美國在戰爭剛開始時並未參與。不過,美國海軍在日本成功開闢亞洲戰場後受到威脅。日本於夏威夷當地時間1941年12月7日上午8時(即香港時間8日凌晨2時)偷襲珍珠港,不足8個小時後,日本在香港標準時間12月8日早上開始侵略香港,8時空襲啟德機場,癱瘓英軍防空力量,並襲擊深水埗兵營。英軍、加拿大軍和印度軍參與了戰役,抵抗以酒井隆為首的日軍攻勢。



日軍在12月8日中午渡過深圳河,12月11日攻克英軍最主要的防線——醉酒灣防線,並佔領新界及九龍。日軍曾派代表要求英軍投降,卻遭到港督楊慕琦拒絕。日軍於是在12月18日渡過維多利亞港,並攻擊香港島,英軍節節失利。加拿大的溫尼伯榴彈兵部隊把守香港島南區黃泥涌峽,不過最後亦遭日軍強攻成功,並使香港最後一個水塘失守,英軍面臨斷水斷糧。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在日軍總司令部半島酒店投降,此日因而被稱為「黑色聖誕」。到1942年2月20日,日軍中將磯谷廉介成為了首任日治時期總督,香港沦为日本占领区。


日治時期初期,酒井隆實施戒嚴令,日本於九龍尖沙咀半島酒店發佈行政指令。日本軍政府(包括政治部、民事部、經濟部、司法部及軍事部等)制定了嚴厲的法例及設立管轄全香港市民的政府。共有7000多名戰俘(包括英軍及市民)被囚禁於深水埗和赤柱的戰俘營,戰俘備受飢餓、病患之苦。同時,日本軍政府封鎖維多利亞港、控制海旁的貨倉。



1942年1月,由印度人及香港人組成的警察被徵召成為憲兵隊。日本憲兵將香港的警察局分為5區,東香港、西香港、九龍、新界及水警。總部位於香港島中環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今香港終審法院)。




1942年2月20日,「香港占領地政府」[1]正式成立,由日軍磯谷廉介中將出任香港總督,結束了軍政府時期。政府總部設於香港島中環的香港匯豐銀行總行大廈,半島酒店則改為軍方總部。香港占領地總督部成為了當時香港最高的行政機關,亦是日本戰時內閣的直轄機構之一。而香港的地位相等於當時的台灣和朝鮮,故日本並沒有於香港籌組傀儡的「自治政府」。



日本人在新的政府(包括民治部、財政部、交通部、經濟部、報導部、管理部及外事部)佔據了多數重要職位,中國人只可以擔當一些中低級職位。但日本為了達到「以華制華」的目的,也成立了「華民代表會」及「華民各界協議會」這兩個華人組織,功能上大概等同於立法局及行政局。


日本控制下,基本的行政區域架構由民治部於1942年3月成立,將香港島分成12區,九龍分成9區,新界分成7區。每個區都設立一個區役所,並指派一個中國人作為所長,管理該區的大小事務、代表該區市民的所需。這行政架構於磯谷廉介統治下重新設計,奠定了香港日後發展分區管治的基礎。此外,占領地政府向香港市民發出「住民證」,是香港首種出現的身份證明文件。
參考: me
2008-07-30 2:57 am
禹之子啟于前21世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世襲朝代——夏朝。四百餘年后湯武推翻夏,創建商朝。約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周朝後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東周朝逐漸衰落,中國進入諸侯爭霸動亂的春秋戰國時期。商朝時青銅器工藝非常發達,甲骨文也十分成熟(甲骨文就是現代中文的前身)。周經文、武、周公的治理,建立了完備的禮治社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成為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自唐堯、虞舜至周朝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7]。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大發展,出現了如孔子、老子等諸子百家.秦始皇前221年,秦始皇消滅其他的諸侯國,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結束封建體系,開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統治時代。秦末農民戰爭中劉邦滅秦,于前202年建立漢朝(史稱西漢),經歷王莽奪權后,劉秀于公元后25年復東漢。東漢末年中國又進入80餘年的分裂戰亂的魏蜀吳三國時期,280年晉朝(西晉)司馬炎重新統一。此後不久外族入侵,在北方建立十六國與東晉並存。晉朝滅亡后,中國進入了長達150餘年的南北朝對立局面,南朝歷宋齊梁陳四朝,北朝歷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朝,直到589年被隋朝統一。秦朝時,秦始皇採用法家思想治國,他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還焚書坑儒,修建長城。經歷了文景之治的漢朝則于漢武帝時開始獨尊儒術,中國進入儒家社會。漢朝史官司馬遷編《史記》開創紀傳體史書的先河,而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宗教方面,漢時道教形成,魏晉南北朝時佛教興起。另外,華夏民族發展到漢朝以後,也稱為「漢人」。

楊堅建立隋朝後於589年重新統一中國,618年隋末農民戰爭中李淵建立唐朝,其間經歷了10多年女皇帝武則天的武周,唐朝在李隆基為帝時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此後發生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形成,唐朝于907年滅亡。之後中國進入分裂動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和吳越、閩、荊南、楚、吳、南唐、南漢、北漢、前蜀、后蜀十國。50多年後,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但宋朝一直受到遼(後來是金)和西夏的威脅,並於1279年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所滅。隋朝皇帝首創科舉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並開鑿京杭大運河。唐朝太宗則任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良臣,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製,國家走向繁榮,稱爲「貞觀之治」。其間玄奘前往印度取經發展中國佛教。宋朝時軍事力量相對積弱,但經濟及手工業卻比較發達,達到甚至超過漢、唐的水準。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及火藥(合稱四大發明)等唐宋時期的發明對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文化方面唐宋時詩歌散文大發展,出現了李白、杜甫、蘇軾、歐陽修等詩人和文學家,而宋朝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鑒》則是中國史書的奇葩。

蒙古帝國先後消滅金宋,于1271年建立元朝,1368年朱元璋領導起義攻克元大都(即北京)建立了明朝。明朝經歷近300年後于1644年被李自成所滅,同年滿族清兵入關,清朝開始。清朝傳近300年後于1911年在辛亥革命中被孫中山推翻,中華民國成立,至此中國歷史上3000多年的朝代更迭結束。元朝時期戲曲大發展,而明清時期小說則開始繁榮,出現了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和水滸等四大名著。明朝時,西班牙、英國等歐洲國家逐漸崛起並開始向外擴張,中國當時沒有直接受到影響,而依靠歷史的積累保持科技文化的領先,明朝的天工開物乃當時世界領先的科技書籍,而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也是當時其他國家不可企及的。清朝時外國勢力開始進入中國,清朝在黑龍江與沙俄交戰,明遺臣鄭成功在台灣擊敗荷蘭殖民者,之後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皇帝開創了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1840年,清朝終於暴露出科技和軍事勢力的落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擊敗,從而導致了一系列對外戰爭的失敗,如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戰爭等,戰後中國同入侵者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歷史進入近代史階段。

2008-07-29 19:01:12 補充:
1840年與英國發生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攻陷了廣州、廈門、定海、鎮海和吳淞等沿海城鎮,其後攻下了鎮江,軍艦直抵南京的江面,中國被逼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此後列強強逼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英法聯軍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馬賴神父事件」為藉口,出兵中國,先後攻陷廣州等沿海城鎮,再攻破了北京、天津附近的要塞大沽,威逼中國簽訂《天津條約》,其後又因為一些問題而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北塘,攻陷天津、北京,燒毀圓明園,清帝逃往熱河,被逼簽訂《北京條約》。

2008-07-29 19:01:21 補充:
1895年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日方稱「日清戰爭」,戰敗后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及附屬島嶼被割讓給日本,其後俄、法、德三國強逼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中國當時除了外患,內部也發生農民起義,以太平軍、捻軍影響最大,雖然太平天國于英法聯軍之役后被曾國藩、李鴻章攻滅,但清朝的衰落已不可挽救。清朝于1860年代起開展「洋務運動」,但「洋務運動」于甲午戰爭后失敗。1898年進行「戊戌變法」,但「戊戌政變」后被廢除。1902年實行新政;清廷亦在1905年開始推行君主立憲制(或稱虛君共和),但其實還是皇帝掌握專政大權,國會議員幾乎全為皇親國戚

2008-07-29 19:01:51 補充: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並取得成功,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由孫中山所領導的民主共和體制開始建立,取代帝制,孫中山被推為臨時大總統。同年,清帝遜位,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繼任總統,民國遷都北京,被稱爲北洋政府。1924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1926年蔣中正率國民革命軍北伐,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民國早年長期發生軍閥混戰,中國共產黨則在1927年起事,建立武裝。

2008-07-29 19:02:19 補充:
1931年日本發起「九一八事件」,佔領東北三省,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11月20日中央政府西遷重慶。1945年歷時八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還都南京,接收台灣與澎湖。1946年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解放軍與中國國民黨控制的國民革命軍發生內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而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則于12月遷至台北。
參考: wik
2008-07-29 9:13 pm
中國歷史自中國商朝算起約有3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4000年,自黃帝時代算起則約有4700年。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指從有文字發明時起算,在那之前則稱為「史前時代」;歷史中傳説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形態區分中國歷史,可見商朝以前長達1000年以上的三皇五帝是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時代,而商朝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封建制度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首度一統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政治,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促成中華民國的建立,並於其後四、五十年再出現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由於內戰失敗,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

由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民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民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由官商壟斷。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路的開通,促進了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宋代時出現了紙幣;元代時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清兩代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自中華民國成立起試圖建立民主國家,實行自由經濟,直到1990年代台灣落實民主制度,1950年代以後30多年迅速實現了向工業化社會的轉型;而中國大陸則在1949年后實行中國共產黨完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統治,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產業工人(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伴隨經濟的迅速國際化,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50: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722000051KK0000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