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近年來越來越熱門的一種病毒,除了日益廣為流傳之外,這種病毒與一些常見的性傳染病甚至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有關,更是讓人聞之色變的另一個因素。
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佔所有婦女癌症的百分之三十,一項2000年五月在全台全省,包括東元綜合醫院在內的十家醫療院所,進行大規模檢測人類乳突病毒的報告也顯示,台灣婦女感染致癌性高危險的人類乳突病毒盛行率高達「百分之九」,其中主要以第十六型為主,各項研究已經證實,「百分之九十九」的子宮頸癌可以測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是子宮頸癌的重要致病因素,而全世界每年約有二十二萬五千人死於此病。
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DNA病毒,目前發現至少超過七十種以上,它專門感染人類表皮及黏膜組織,目前仍然無法以一般微生物檢驗方法培養及分離。可以約略分為低危險性(如第六型與第八型等)與高危險性(如第十六型與第十八型等)二種群組。
低危險人類乳突病毒通常與生殖道的「濕疣」(俗稱「菜花」)有關。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通常認為與生殖道的癌症有關,如肛門,女陰,子宮頸,陰莖等的惡性腫瘤。
必須強調的觀念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並不表示等於得到癌症,大多數的人體內都能夠產生免疫能力來對付病毒及癌化現象。這些病毒還要藉助其他的致癌因素:如吸煙、抵抗力減低、合併其他的感染、過早性經驗與眾多性伴侶等,才會逐漸誘發導致子宮頸癌。
人類乳狀突病毒的感染途徑主要是經由「性行為接觸」或經由「血液及體液」感染,不過在非常少數的情況下,亦可以經由懷孕生產或其他途徑來傳染。人類乳突病毒的繁殖生長必須在宿主細胞的細胞核內進行。也就是說,病毒離開活體細胞很快就會死亡,不再具有感染能力。
人類本身原有「p53」與「Rb-E2F」腫瘤抑制基因,可以抑制細胞的不正常生長,因此有抑制癌細胞的保護作用,但高危險型的人類乳突病毒,會產生「E6基因」與「E7基因」,將會阻礙「p53與Rb-E2F」腫瘤抑制基因的保護作用,導致子宮頸細胞的增殖失控與病變形成。
子宮頸陰道抹片、人類乳突病毒DNA鑑定、陰道鏡檢查與病理切片等,是目前診斷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方法。由於子宮頸抹片有一定比率的偽陰性,合併實施人類乳突病毒DNA篩檢,可提高子宮頸癌的偵測敏感度;當兩者均為正常時,代表目前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非常低,建議定期追蹤檢查即可。若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DNA為陽性時,應接受陰道鏡檢查,以評估目前感染情形並決定治療方向。根據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於2002年的統計,當婦女罹患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且陰道鏡切片證實出現子宮頸病變時,男性性伴侶的「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陽性率」高達百分之六十八,所以一旦當婦女檢驗出有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時,其性伴侶應當同時接受檢查,以確定帶原狀況,同時建議全程每次使用保險套,確實做好防疫措施,儘量避免重複或交互感染,以確保治療效果並降低復發機率。
目前並無能夠確切治癒人類乳突病毒的方法,對於「濕疣」或「輕度子宮頸細胞分化不良」,可以考慮使用冷凍,電燒,雷射或藥物(如5-FU;Podophyllin與trichloroacetic acid等)治療。對於中重度子宮頸細胞分化不良,應考慮子宮頸錐狀切片或手術治療。目前研究機構正在進行子宮頸癌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此試驗疫苗預期將可預防四種常見的人類乳突病毒,包括濕疣有關的第六型與第十一型病毒以及與子宮頸癌有關的第十六型與第十八型病毒,希望能夠降低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機率,並且可以阻斷感染後發生子宮頸上皮細胞分化不良的發生率。
人類乳突病毒DNA檢查另可當成追蹤治療的指標,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的統計,在子宮頸癌前驅病變的患者治療後若持續發現存在人類乳突病毒,日後復發的機會將會比治療後病毒消失不見的患者高出三十倍。
維持正常單一且安全的性關係,使用適當的避孕措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況,減輕壓力,適度運動,增強本身的免疫能力,才是抵抗這種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人類乳突病毒雖然盛行,但是導致後續癌化作用是漸進而緩慢的,通常需要十年至二十年的演進,這個特點也讓人類有足夠的時間來預防子宮頸癌的發生。只要我們認清病毒,正面應對,從年輕時就開始即認真預防感染,定期常規篩檢,遇問題立即反應,見可疑追查到底,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相信一定可以有效降低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
希望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