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字經 - 渾天儀 張衡製..請問: 什麼叫做 [ 渾天儀 ] ?

2008-07-16 12:28 am
什麼叫做 [ 渾 天 儀 ] ?

回答 (2)

2008-07-16 3:29 am
✔ 最佳答案
渾天儀





圖片參考:http://140.111.1.12/junior/earth/tp_tm/new/item0602/images/huteni1.jpg


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館複製1673年製作,現放置於北京古觀象台的渾象
許多人常常把「渾天儀」與「渾儀」混淆,但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儀器。渾天儀又稱「渾象」,是模擬天體運行的儀器,用於演示與教學,相當於現在的天球儀;而渾儀是用於觀測的儀器,功能相當於現代的望遠鏡,不過沒有用鏡片,以中空的窺管替代。
最早製作渾象的,一說是周朝戰國時的石申、甘德,較可考的則是西漢宣帝甘露二年 (公元前52年),大司農(相當農業部長)耿壽昌「鑄銅為象,以測天文」。張衡考據前人留下的資料,製作第一架由水力推動齒輪運轉的渾象,能自動演示星體的升起、落下,並配有漏壺做為計時器。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西元725年)一行和尚(張遂)和梁令瓚改良張衡的渾天儀,增加報時裝置:利用齒輪帶動兩個木人,可以自動地每刻擊鼓、每辰敲鐘。





圖片參考:http://140.111.1.12/junior/earth/tp_tm/new/item0602/images/wateri.jpg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複製之水運儀象台
宋哲宗元祐四年(西元1089年),由蘇頌、韓公廉等人,總結歷代名家的優點,製作水運儀象台,如圖所示,外觀為一正方形高臺,高約十二公尺,約有四層樓高,底寬約七公尺,共有上、中、下三層。
上層是平台,安置觀測星象的「渾儀」,以齒輪傳動,能與星象同步旋轉,進行測量,屋頂由九塊活動板組成,是現代天文台圓頂的最早雛形。
中層是一間密閉室,放置一臺「渾象」,圓球形的的主體上標誌有全天星星,類似今日之「天球儀」;整個渾象放在地櫃裡,一半露在外面,表示可見部分。渾象又和下面的機輪連在一起,藉助水力和漏壺的控制,使齒輪保持同天球轉動速度一致,定速旋轉,渾象可見部分與當時的星象一致。
下層是「晝夜機輪」,又分五層,每層均有小木人或搖鈴、或擊鼓、或扣鐘,發出聲音、手持木牌報時,是最古老的鐘錶。
最早製作渾儀的,據說是西漢落下閎(西元前104年),歷代均有改進,到後來卻越變越複雜。元代郭守敬(1231~1316)鑑於舊有遺棄陳舊、無法達到準確的標準,將舊有的渾儀重新設計,構造變得簡單,精確度卻大大提高,稱為「簡儀」,比丹麥天文學家第谷(Tycho)發明類似的裝置,要早了三百多年。
除了簡儀,郭守敬還發明了十二項天文儀器,包括: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星晷、定時儀等,製作之精巧,不但遠遠超越前人之成就,也領先當時世界上所有國家。




圖片參考:http://140.111.1.12/junior/earth/tp_tm/new/item0602/images/simplei.jpg


圖片參考:http://140.111.1.12/junior/earth/tp_tm/new/item0602/images/redi.jpg


圖片參考:http://140.111.1.12/junior/earth/tp_tm/new/item0602/images/yellow.jpg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複製之簡儀
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館複製1673年製作,現放置於北京古觀象台的赤道經緯儀
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館複製1673年製作,現放置於北京古觀象台的黃道經緯儀

http://140.111.1.12/junior/earth/tp_tm/new/item0602/changhensay.htm
什麼叫做 [ 渾 天 儀 ]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能稱為觀自在
如來如見見如來;自在自觀觀自在
,~'~'~._  
(((\\~ _~'~.   
)a , ~ _~,,,~'~   
\_  /,-~,,~''    
 \ )--.    I am flying! 
, \/  '
參考: 天之心
2008-07-16 4:45 pm
發明時期 : 公元前二世紀末

發明人物 : 落下閎、耿壽昌

構造 : 基本的渾天儀用精銅鑄成,它的基本形制是模仿天

球形狀,外面圍繞著兩層圓環,最外的圓環是固定

的環,有依地平方向安裝的地平環,依子午方向安裝

的子午還和依尺度方向安裝的赤道環,內層的一對平

行環可以自由活動,包括極軸、赤經、隻環、窺管,

稱為四游儀。四遊環的中央夾 著一支方柱形窺管,

稱為「衡」。衡管可繞著四 遊環中心,貼著環面轉

動,亦因如此,衡管可接 觸到天球上的任何一點了

。說是現代「假天儀」的鼻祖。



發展過程 : 落下閎所創的渾天儀,在經過東漢天文學家張衡

的改良後,已成為一個自己可動的渾天儀--「漏 水

轉渾天儀」。他立黃尺五道,相交成二十四度 ,分

球體天空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立南 北兩極

,並根據自己所測繪的星圖--「靈憲圖」﹝中國通

用的較早星圖﹞佈置了二十八宿和日月五星。用漏

水使天儀自己運轉,做到星象出沒和 真實的天空完

全一樣。到唐時,天文學家李淳風在東晉史官丞南

陽孔挺所造的渾天儀的基礎上 ,增加了三辰儀,稱為

渾天黃道儀。分別增加了黃 道環,赤道環,白道環,又

稱三辰儀,各環之間的相 對位置固定,而整個環組則

可以繞軸旋轉。不久 ,一行和梁令瓚又在張衡水渾

象的基礎上,設計 和製造了「水運渾天」,鑄銅為

圓天之象,上具 列宿赤道和周天度數。同樣用水激

輪,令其自轉 ,還安有自動報時器。後來到宋代,

蘇頌建立過 水渾儀象台,分渾象室和渾天儀兩部。

都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更製造了渾天簡儀,結構簡

單而精 確度高。




公元78年,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出生了,他就是東漢時的張衡。

張衡從小就對天空的奧秘很感興趣,長大後非常熱衷於探究天文科學。後來,他被任命做太史令,負責天文、氣象的工作,因而可以更專心地研究天文學。

張衡以自己觀察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提出對「渾天說」的看法:「天是圓的,像一個雞蛋殼,地像雞蛋黃,日月星辰就在雞蛋殼上不停地旋轉。」

他根據「渾天說」,製造了一個顯示天象的「渾天儀」。渾天儀是一個用銅鑄造的空心圓,面有幾層圓圈,各圓圈可以轉動,上面刻了赤道、黃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二十八星宿等。如果用手撥動,就好像看到天上的星星在運動一樣。

「怎樣可以使渾天儀能自動旋轉呢?」張衡想起小時候看到水排轉動的情景。「可以用水力來推動!可是,怎樣使渾天儀一天轉一圈呢?」張衡想到用漏壺滴出的水來帶動渾天儀,使渾天儀轉動一周剛好是一個晝夜。

「渾天儀真的能觀測天象嗎?」人們不大相信。張衡為了證明渾天儀能觀測天象,便進行了測試。他坐在房子觀察自動運轉的渾天儀,然後說出星星的位置:哪顆星升起,哪顆星落下。而室外的人在同一時間對看天上的星星,發現張衡所說的果然一點不差。事實證明,渾天儀是能準確地測量天象的。人們不由得佩服張衡的創造!

渾天儀是天體系統的模型,西方的渾天儀最早由埃拉託色尼於公元前255年發明。渾天儀的英文名稱Armillary來自拉丁文的armilla,解作圓形或手鐲。渾天儀是由有刻度的金屬圈組成,這些圓形的骨架代表天體的赤道、黃道、子午圈等。金屬球代表天體,而渾天儀的中央通常是地球或太陽。渾天儀主要用作展示圍繞地球的天體軌跡。渾天儀也是最早期的複雜機械儀器,其發展促進了機器的改良和設計。

在西方,渾天儀在希臘文明中誕生,約公元前3世紀時用作教具。托勒密則利用大型的渾天儀作為仔細的觀測工具。渾天儀在中世紀末期時再度興起。丹麥天文學家第谷(1546年至1601年)建造了作天文觀測用的大型渾天儀。

文藝復興時間的科學家和公眾人物的畫像中,通常畫有一渾天儀,畫中人其中一隻手放在渾天儀上,代表他們擁有高度的智慧和知識。

葡萄牙國旗上畫有渾天儀。自馬努埃一世起渾天儀成為該國之象徵。

117年中國張衡製造首臺水利推動自動運轉的渾天儀。


收錄日期: 2021-04-22 22:38: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715000051KK0174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