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螞蟻ge行為

2008-07-15 8:37 pm
我發現我屋企d螞蟻開始四處搵野食,以及越爬越高,佢地ge洞穴差唔多到屋頂,請問e d係唔係螞蟻ge集性定係其他因素?

回答 (2)

2008-07-21 7:33 am
✔ 最佳答案
「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螞蟻沒有元帥,沒有官長,沒有君王,尚且在夏天預備食物,在收割時聚斂糧食。」(箴六6-8)
螞蟻雖小,卻不簡單。察看螞蟻,人可得智慧。螞蟻的群體組織嚴密,各司其職,而且十分專業化。有些螞蟻負責築巢,有些負責收集食物,或是餵飼,或是搬運。蟻巢內外,螞蟻的群落(colony)是高度組織化的,牠們可以不需中央指示就能有秩序地做好各自的工作。螞蟻是怎樣互相合作,是怎樣知道其他同伴在忙什麼,是怎樣決定行動去向的呢?現代科學家研究並發現螞蟻的行為決定於群落中其他螞蟻的工作。偵察蟻出外探路覓食,帶回巢中身體的氣味,能讓巢中等待的螞蟻辨識,立即連群結隊地外出覓食。
不同工種的螞蟻身上帶著不同的化學物質(氣味),螞蟻得以彼此辨識、溝通。藉著這些氣味成了一種化學訊息,整個蟻巢中的複雜系統就有了很多彈性,發揮著高度群體行動的效率。
螞蟻出外覓食,還懂得走最短的路徑。每當螞蟻在外發現食物,會沿途分泌一種特別的化學物質「費洛蒙」(pheromone),留下一條氣味走廊,然後返回巢中通知其他螞蟻。螞蟻們隨即跟蹤這些費洛蒙氣味找到食物的地點。原先所走的路徑可能並非最短,每當有螞蟻發現較快捷的路徑,便即時留下新的氣味,供同伴跟隨。隨著時間增長,新的費洛蒙氣味濃度愈來愈高,蟻群便找到通往食物的最短路徑。現代科學家對螞蟻這種極有效率的群體行動正進行深入研究,甚至將其應用於電腦網絡世界中。在電腦程式中放進虛擬的電子蟻,虛擬的蟻群會穿梭電腦網絡中,標示最佳的通訊路徑。每當網絡擠塞時,最快捷的路徑會被找出。英國電訊(British Telecom)正根據此原理發展新的網絡系統。
科學家也發現螞蟻具有將同伴屍體聚集一起的特性。螞蟻懂得搬運同伴屍體,並將其集中成數堆,變成類似人類的墓地,而且還展現出特別的圖形,十分奇妙。螞蟻不會隨便擺放屍體或置諸不理。因此在「墓地」附近,沒有蟻屍的蹤跡。
螞蟻築巢的過程中,會把口裡的蜜糖餵飼另一隻疲乏的同伴。有些螞蟻身上有兩個肚子(囊袋),一個是自己享受食物的,另一個是用來分享給有需要的同伴。這樣的社會秩序,螞蟻弟兄之情,真的值得感謝!
螞蟻的世界還有捨己相救的一面。當一隻螞蟻跌落水中,不能自救,螞蟻同伴們隨即聚集三四萬隻,互相連結,成為堅固的一個泡形,不致下沉。在泡形底下的螞蟻會忍耐暫時閉氣,讓全群浮於水面上,繼而上下旋轉,輪流呼吸,飄流若干地方後,一碰到陸地,就可以上岸。
螞蟻沒有受過訓練,沒有領袖,卻能做出如此高度組織化的蟻巢系統,以及群體合作性。每隻螞蟻似乎都隱藏著智慧的行為程式設定,皆出於造物主的智慧,令人讚嘆!
螞蟻還有一些很特別的天賦。在熱帶美洲有一種螞蟻(學名Atta Texana)懂得種菌。牠們會把樹葉剪成一小圓塊,然後帶回巢洞裡,牠們剪葉能力驚人,往往會咬得植物片葉不留!自然科學家貝爾特(Belt),發現螞蟻破壞了他幾棵心愛的小樹,氣憤之下要鏟除蟻穴。當他揮鏟掘穴時,看見很多約六吋大的洞穴,裡面全是像巧克力海棉狀的東西,在海棉體中又穿插著很多白色的菌絲(mycelium),其中更有孢子;上面長著像大頭針針頭般的菌(mushroom,俗稱菇類)。他驚訝螞蟻的聰明,在黑暗的蟻穴中種植東西,有什麼比種菌更適宜呢?螞蟻怎樣控制種菌所需的環境條件呢?原來牠們先把樹葉咬碎,混入幼蟲和其他毛蟲的排泄物,組成肥料床;在洞穴內挖掘有通氣的管道,可以調節溫度、濕度,並保持空氣流通。肥料床太乾時,牠們會把葉子留在洞外,吸收夜間露水,才帶回洞內;肥料床太濕時,又會把葉子風乾了才使用。若是發現寄生蟲,又會一一除掉。
近年有昆蟲學家更發現螞蟻種植的生態。這類螞蟻住在熱帶較乾燥的草原,蟻巢直徑有十多呎闊、六至九呎深,裡面有種子倉庫。洞穴口有條向外伸展的直路,長達百呎,縱橫於蟻田中。螞蟻群每早出發到蟻田分開工作,除草、清潔、修理……。到收成的日子,牠們便把「蟻米」抬回家。有時因為地下潮濕,牠們會抬種子出來曬乾;收割過後,又會把殘梗剪下,預備明年「耕種」。螞蟻的智慧正如所羅門王所說:「螞蟻在夏天預備食物,在收割時聚斂糧食。」(箴六6-8)
有人認為螞蟻擁有如此奇妙的知識,是進化的結果。但問題是,牠們除了要有這種知識外,還需要有學習的機會,而一個新蟻巢開始時,牠們根本沒有機會去學。螞蟻的智慧和本能,惟有是造物主所賜。
2008-07-16 12:18 am
你既屋企係點架?螞蟻一定唔會將個巢起係人睇到既地方或太出既地方,即係入土入面或其他野入面!係好正常既生存做法!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38: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715000051KK0093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