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主国瓦解后,大日本帝国已基本控制全台,但各地仍常有抗日事件。早期著名的抗日领袖有简大狮、柯铁、林少猫等,但到1902年就先后被镇压下去。之后的重要抗日事件有1907年发生的“北埔事件”、1912年的“林圯埔事件”,1913年的“东势事件”与“苗栗事件”和1915年余清芳领导的“西来庵事件”。后期的抗日运动除了“西来庵事件”外普遍规模较小,且在密谋阶段就被剿杀,此后汉人就不再有大规模的武装抗日。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e/Xilaian_Incident.jpg/200px-Xilaian_Incident.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西来庵事件”被捕人士头戴竹笼,自台南刑务所(监狱)押至台南地方法院受审
1896年,大日本帝国公布“六三法”,授权台湾总督得颁布具有法律效力之命令,早期总督都是武官,权力极大,融行政、立法、司法、军事权于一人。桦山资纪、桂太郎、乃木希典这三任总督的任期都不长。第四任总督儿玉源太郎的任期长达八年,但实际治理台湾的是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后藤加强了台湾的保甲与警察制度,用严格的手段对付抗日活动。医师出身的后藤新平自命以生物学的原理治理殖民地,其著名的治台三策,认为台湾人的弱点是“贪财、怕死、好面子”,所以同时采用高压与怀柔的两面手法,将台湾的游击活动完全弥平。并派大量警察监视人民的举动,1922年时,平均每547名台湾人中就有一人是警察。不过,日人在台湾建立了详细的户政与地政档案;统一了度量衡;设立台湾银行以与日本统一币制;大兴电信事业,至1919年,全台已有7146支电话与六条电报线;1908年完成了从基隆到高雄的铁路,并加紧修筑基隆与高雄两港;推动“绿色革命”,使台湾成为“米糖王国”。而在文化上,则施行同化怀柔的策略,对台湾人教授日语,并实行日本人、汉人和原住民三种不同的教育体系。佐久间左马太总督在任时开始对原住民施行理蕃政策,以使其顺应接受日本的统治。社会方面,总督府致力废除“三恶”,即阿片、缠足与辫发。同时加强卫生体制,改造下水道并进行捕鼠工作。改农历为公历,在街头放置时钟,培养台湾人的守时观念。推行市区改正计划,对后来台湾城市的营建影响深远。
[编辑] 皇民化与南进基地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a/%E5%85%AC%E6%9C%83%E5%A0%8201.jpg/200px-%E5%85%AC%E6%9C%83%E5%A0%8201.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台北公会堂,该建筑见证了台湾主权的交接与两次中华民国总统选举
1936年,随着中日关系的恶化,自第十七任总督小林跻造起,台湾总督复由军方将领担任。在这期间,日方推行对台湾人的“皇民化”、台湾产业的“工业化”、使台湾成为进出东南亚基地的“南进基地化”三大政策。在日治中期蓬勃开展的社会与文艺运动也逐渐停摆。
皇民化运动展开后,总督府大力推广讲日语,在各地设立国语(日语)讲习所。并取消报纸中的汉文栏,废止学校中的汉文课。1940年2月,总督府公布改姓名办法,准许台湾人改为日式姓名。最初台湾人对此并不热心,但后期在奖励政策下,不少人改用日本姓名。同时,总督府大兴日本神道,广设神社,强迫学生参拜,同时压抑民间信仰,裁并地方寺庙,这点引发不少台湾人的反对。日本以“农业义勇团”等名义招募台湾人从军,人数达12万人以上、同时前后对原住民进行八次动员,计有四千名左右的“高砂义勇队”前往战场。1942年,总督府实施志愿兵制度,总督府前后三次招募男子志愿军,总数为一万六千人。1945年1月,全面实施征兵制度。台湾籍日本兵总计207183人,阵亡30304人。1941年4月,日本政府成立皇民奉公会,其与皇民化运动不同,是以皇民为口号达到战争动员的目的,但总的来说成效有限。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4/01122.jpg/190px-01122.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台北街头庆祝光复情景,当时不熟悉中国的台湾人将中华民国国旗左右弄颠倒。
1936年,总督府成立台湾拓植株式会社,积极推动台湾工业化,扮演“工业台湾,农业南洋”的角色。1935年在高雄港成立炼铝工厂。1937年,台湾总督府推动第一次生产力扩充五年计划,增设水力与火力发电所。珍珠港事变后,台湾总督府又在1942年推行第一次生产力扩充五年计划,力求台湾工业自给。1939年,台湾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
1944年10月起,美军开始轰炸台湾,大量官衙和工厂被炸,各项生产事业几乎停顿,工业产量急剧减少。台湾人在军事管制、经济统制金额消息封锁下,自由全无保障。日本军方控制了报纸、广播等事业,战争真相消息全被禁绝,但是民间依然流言不断,人心浮动。全台各大城市都笼罩在战争的炮火下,人民经常需要“跑空袭”,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不少都市居民被迫迁徙到乡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25日,最后一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公会堂签署降约,日本在台湾的统治宣告结束。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