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明朝的宦官專權與廠衛肆虐,是極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的產物,造成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史上最黑暗的年代。
明朝初年,朱元璋鑒於前代宦官專權的弊病,規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禦外臣冠服,官無過四品,月米一石”;又立鐵牌于宮門,鐵牌上刻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明史•宦官傳》);還嚴禁宦官讀書認字,交通外官,只令其備宮中灑掃奔走之役。認為此等人不可用作心腹、耳目。那時,宦官是無權可專的。
到明成祖時,情況就不同了。他以藩王起兵奪取皇位,曾得到宦官的支持,即位後反對派也多,所以宦官受到重用,有了“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同上)。明宣宗即位後,怕他的叔父朱高煦步明成祖的後塵奪位,對大臣防範更嚴,對宦官的依靠也愈深。他規定:司禮監①的秉筆太監,可以根據內閣所擬字樣,按皇帝的旨意,用朱筆批行,稱“批紅”。他廢除祖禁,首次在宮中設內書堂,派大學士教習年幼的宦官。從此宦官多通文墨、曉古今。但由於這幾個皇帝尚能親理朝政,對宦官約束較嚴,宦官還不敢專橫跋扈。
到明朝中期,最高統治集團日漸腐朽,從英宗到武宗都是些昏憒無能之輩,儘管他們仍然抓住高度發展的皇權不放,但已經沒有能力像他們的老祖宗那樣親自使用這個權力了。無能引起的猜忌與恐懼使他們對大臣愈來愈不信任。於是,已經獲得皇室信任並有了某些大權的宦官,便打著維護皇權的幌子,利用與皇帝朝夕相處的有利條件,乘虛而入,極力迎合,討得歡心,騙取信任,成為皇帝的耳目、心腹,進而向皇帝施加各種影響,改變皇帝的旨意,甚至把皇帝變為傀儡,形成宦官的專權。
明朝的宦官專權始自英宗朱祁鎮統治時期。他九歲即位,太皇太后委政于內閣大學士楊榮、楊溥和楊士奇。三楊年高望重,又有太后支持,宦官還有所顧忌。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太后病故,三楊一死二病,英宗年少驕縱荒淫,不問政事,大權逐漸旁落于宦官之手。其時專權的宦官叫王振,他少年時入宮服侍朱祁鎮,祁鎮即位,王振得寵,被任為司禮監太監,管理內外奏章和中央的行政、司法、軍事及特務機構。同時在各省遍設鎮守太監,以控制地方政府。為名正言順地掌權,王振在正統七年公然毀去朱元璋禁宦官幹政的鐵牌。他“導帝用重典禦下,防大臣欺蔽”(《明史•宦官傳》)。凡對王振不滿、不敬的大臣,或下獄至死,或流戍邊地;凡對王振趨炎附勢的官吏,即可高升,蔭及子侄。福建參政宋彰貪污被劾,因向王振賄銀萬兩,反升福建布政使。王振出語即稱聖旨,事事不必通過英宗,英宗對他卻傾心信任,稱之為“先生”,公侯勳戚稱之為“翁父”,可謂炙手可熱。但那時朝中大臣趨附宦官的還不多,一些正直的大臣尚敢於與王振抗衡。所以,後來王振挾持英宗出戰瓦剌兵敗後,英宗被俘、王振也被護衛將軍樊忠用鐵錘殺死。這也說明宦官專政從一開始就遭到正直朝臣和廣大軍民的痛恨和反對。
明代宦官利用廠衛實行特務統治,是其一大特點,更充分暴露了封建專制主義的殘酷性和虛弱性。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鞏固皇權,防範臣民造反,就利用特務人員檢校“專主察聽京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風聞之事”(劉辰《國初事蹟》)。他殺了宰相胡惟庸以後,設立專門的特務機構錦衣衛。錦衣衛初名儀鸞司,原是皇帝的貼身衛隊,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稱“錦衣衛親軍指揮使司”,設指揮使(從三品)統官、卒一千五百餘人,“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盜賊、奸宄、街塗溝洫,密緝而時省之”(《明史•職官志》)。它表面上是京城上直衛親軍指揮使司的二十六衛之一,實際由皇帝直接指揮,只對皇帝負責,它有專門的法庭和監獄,有權承辦皇帝下令查辦的案件,人稱詔獄,不必通過外庭三法司②。明世宗初年,錦衣衛職權縮小,改為“惟察不軌、妖言、人命、強盜重事”(《明史.刑法志》),即把矛頭專門指向政治上的反對派和民間宗教團體。錦衣衛抓人,往往先在僻靜地方打一頓,名為“打樁”,而後再送入獄。一般說來,一入獄門,便無生理,入獄者“五毒備嘗,肢體不全”(傅維鱗《明書》卷七三),足見用刑之慘酷。以致錦衣校尉過門,臣民如臨大盜,弄得人心惶惶,怨聲載道。為平息民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下令焚毀錦衣衛刑具,並停止其詔獄權。但不到十年,明成祖奪取帝位後,為鎮壓反對派,在錦衣衛中增設北鎮撫司,專治“詔獄”,為害更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