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是明朝末年軍事名將,原名鄭森,小名福松,詣明末大儒錢謙益時受字大木。祖籍福建泉州南安,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父為鄭芝龍,母為日本田川氏。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名成功,字明儼,故又稱鄭國姓、國姓爺;南明桂王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
鄭成功的父親為鄭芝龍,受明朝朝廷招安前,為武裝海商集團的首領。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氏,明天啟四年(1624年,日本寬永元年)農曆七月十四日(8月27日),在日本平戶島川內浦千里濱海灘上產下鄭成功。六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之後在福建省晉江縣安平鎮(現安海鎮)住了十餘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這樣的亂世裡鄭成功入南京國子監太學讀書,拜當時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為師。
鄭成功有四弟。唯一同母的是終身未曾離開日本的田川七左衛門,目前還有後人在日本。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世祖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降清的大學士洪承疇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認為明朝氣數已盡、鄭家自身家業一官黨恐也無法跟清廷相抗,不顧鄭成功的反對,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談判投降事宜。不料清軍主帥博洛背約挾持鄭芝龍前往北京,並派兵攻打安海,田川氏因遭到凌辱而自縊,這使鄭成功更加堅定抗清之志。
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南澳起兵,自稱「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其後漸漸整合鄭家的海上貿易勢力與武裝集團。永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曆年號,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市)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
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中國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鄭成功一方面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山五商〉,開闢貨源以和外國人貿易來累積資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白人、黑人等外籍傭兵)及進口盔甲、銃砲、刀劍等武器來籌備軍力、軍備;又以內陸的商業據點為基,發展情報組織洪門。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廷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十七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四萬餘人,軍威復振。
1565年,西班牙殖民統治菲律賓,「菲律賓」這個稱呼,得於西班牙國王的名字菲利普二世。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殺在菲律賓的華僑華商,死亡人數達五萬餘眾。
在得知菲律賓華僑的處境后,1657年,鄭成功曾經致函給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位華僑甲必丹,要求他停止與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進行貿易往來。鄭成功曾多次對菲律賓華僑表示關切,並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懲罰西班牙人。
1662年,鄭成功攻下台灣后,4月遣使天主教意大利籍神父李科羅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馬尼拉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屠殺。
鄭成功聞訊大怒,決定揮師征討,為華僑報仇。他一面撫恤安置從菲律賓逃到台灣的華僑,一方面組織籌備軍隊,派人暗中與在菲律賓的華僑聯絡,以便到時可裡應外合,但尚未出兵,他得知兒子鄭經在廈門跟奶媽陳氏通姦,鄭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將鄭泰殺鄭經,鄭泰因不忍而抗命。
鄭成功盛怒之下,又患瘧疾,不久病危,1662年6月23日病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