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山在1970年代的末期仍是以農業經濟為主,與鄰近的香港和澳門少有經濟合作,經濟發展速度十分緩慢。在中國推行經濟改革的政策以後,中山做為鄰近港澳的珠三角縣市,成為了中國較早實行對外開放的沿海縣市之一。其後,中山吸引了香港、澳門、臺灣和國外的大量資本進入,紡織服裝、五金、燈飾、家電、食品等傳統工業有了快速的發展,生物工程、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開始興起。
到了1980年代後期,中山因為經濟發展迅猛,與東莞、南海、順德一起,被媒體並稱為“廣東四小虎”。中山和其它三地不同的特點是中山在吸引外商和民間投資的同時,重點發展國有企業,組建國有企業集團公司,這使中山的經濟在短期內獲得了較快的增長,但由於國有經濟的產權制度、企業經營機制等均沒有進行相應的變革,至20世紀末,中山市國有經濟全面滑坡,一些如威力、小霸王等全中國知名的國有企業紛紛陷入困境。1998年至2001年,中山市政府對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進行了改革,將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產業退出,騰出空間給外資和民資企業發展,至2005年,中山市的外資和民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已占到經濟總量的90%以上。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山已從一個傳統的農業縣,逐步發展成為以工業經濟為主的中等城市。
據中山市統計局的數據,2006年中山市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036.04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6.7%,全市按常住人口統計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2,047元人民幣,摺合5,699美元,比上年增長16.7%。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1%。2006年,根據中國社科院對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四地的200個大中城市綜合競爭力的評估,中山排名第31位,其中人才本體、企業本體、生活環境三個分項的競爭力名列前20強[7]。
農業
中山曾是廣東的農業大縣,被譽為廣東的“魚米之鄉”,曾是桑基魚田種植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但近年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已使農業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在逐年降低,2005年中山市農業的增加值為30.75億元人民幣,僅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3.8%。中山的農業主要以糧食、蔬菜、水果的種植業,淡水漁業和豬、家禽的養殖業為主,此外,小欖鎮以菊花為首的花卉種植業在華南地區也相當知名。
工業
中山市工業開始發展時,以國有企業為主,其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外來投資比重日漸增加。中山市近年來著重於以工業和科技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戰略,工業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越來越高,2005年中山市工業的增加值為501.92億元人民幣,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61.4%[6]。電子信息、紡織服裝、電氣機械、化學製品、金屬製品是中山的五大支柱產業。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7/Zhongshan006.jpg/270px-Zhongshan006.jpg
位於中國電子(中山)基地內的佳能公司廠房
中山註重工業園區的建設,每種產業會集中在一個工業園區,中山目前已建立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中國五金製品產業基地、中國燈飾之都、中國休閑服裝名鎮、中國電子(中山)基地、中國家電產業基地等18個經中國國務院各部委審批的國家級產業基地、生產基地。
另一方面,中山市也註重特色工業重鎮的發展,古鎮鎮的燈飾業、小欖鎮的金屬製品業、沙溪鎮的紡織服裝業、南頭鎮的大家電業、東鳳鎮的小家電業、大涌鎮的紅木傢具業、黃圃鎮的食品加工業、火炬開發區的電子信息業等區域特色經濟發展迅速,產品在中國占有頗大的市場份額。
隨著特色工業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中山市也成為各種專業會議展覽的舉行場地。中山市廣為業內著稱的會展有沙溪國際休閑服裝節、中山國際電子信息產品與技術展覽會、中國(古鎮)國際燈飾博覽會。
近年來,陸續有不少的世界500強企業和長虹、TCL、小鴨、格蘭仕、美的等國內大企業前來中山投資。中山本身也孕育了十個中國名牌或中國馳名商標,它們是樂百氏飲料、華帝燃具、鐵將軍防盜器、愛浪功放機、岐江橋醬油、櫻雪燃具、潔柔衛生紙、創爾特燃氣熱水器、偉來燈飾、康妮雅家居服飾。
第三產業
中山第三產業的規模僅次於工業,2005年第三產業的增加值為284.89億元人民幣,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34.8%,並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物流業、房地產業、旅游業、金融業是中山的四大第三產業。
在物流業方面,中山市政府近年來對一批物流項目給予貸款貼息政策,帶動了中山物流業的發展,一批大型物流項目陸續投入運營,形成東部、中部、西北部三大物流集聚地,珠江口西岸區域性物流中心已具雛形。在房地產業方面,近年來中山市刻意打造城市品牌,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的城市定位激發了中山房地產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新鴻基、萬科和中海等中國大陸、香港知名房地產商相繼進駐中山,中山本地也孕育出象雅居樂這樣在廣東房地產市場頗有名氣的品牌。在旅游業方面,中山註重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塑造出孫文西路步行街、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和中山美術館等一批富文化、歷史內涵和中山特色的人文景點,促進了中山旅游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