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評論題(二)

2008-07-11 7:02 am
有言東漢戚宦相爭令東漢步入衰亡之路,你同意嗎? 意見

回答 (3)

2008-07-11 6:07 pm
✔ 最佳答案
我同意東漢戚宦相爭令東漢步入衰亡之路
2. 戚宦相爭與東漢衰亡的關係\戚宦相爭的影響:

東漢自和帝始,君主多幼弱無能,外戚宦官相爭,交替執政,以致政治腐敗,促成東漢之滅亡。以下分析戚宦相爭,與東漢衰亡的關係:

1. 混亂朝政
外戚與宦官相爭,交替擅權,無論那方得勢,皆任用親信排斥異己,擾亂朝政,尤其宦官大多無德、無才之輩,種下東漢衰亡的禍根。

2. 引起黨禍
在戚宦相爭的過程中,正直的朝臣與太學生起而批評,形成清議,桓帝時宦官得勢,清議矛頭直指宦官,後宦官遂大肆報復,終釀成兩次黨錮之禍,忠良盡去動搖國本。

3. 激起民變
外戚與宦官輪流控制朝政,結黨營私,橫徵暴歛,殘害百姓,民皆怨憤,終引致漢末大規模的黃巾之亂,國家元氣大傷。

4. 招致覆亡
  少帝時宦官勢力仍盛,外戚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密謀令涼州牧董卓進京,盡誅宦官,惟東漢本巳元氣大傷,董卓乃乘機入京,專權廢少帝,立獻帝,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漢名存實亡。

東漢政局除初期外,一直陷於戚宦交替專權之中,延連80多年直至東漢衰亡。
東漢黨錮之禍的影響:

東漢自和帝起,外戚宦官相繼亂政,部分正直之士大為不滿,批評朝政,終釀成兩次黨錮之禍。現析述其影響如下:

1. 人才凋零
桓靈兩朝歷時十多年的兩次黨錮之禍,摧折朝野賢良,牽連甚鉅,正直之士,多被指為「黨人」,以致國家人才凋零,朝廷全為宦官及其黨羽控制,政事日壞。

2. 加劇宦禍
黨錮之禍,賢士誅逐既盡,宦官益更無所憚忌,為所欲為,最後招至董卓以誅滅宦官為口實,帶兵入京,社稷由是傾頹。

3. 動搖國本
宦官在黨錮之禍中得勝,氣焰更盛,不單政治更趨腐敗,州郡也飽受荼毒,民不聊生,促成黃巾之亂,其後雖能勉強平定,卻動搖了國本,且又造成州牧割據的局面。

4. 開啟清談
  黨錮之禍起於直言批評朝政,因牽連甚廣,摧殘士氣,士人為保性命,多避談政治,不理世務,轉而空談玄理,開魏晉以玄學為主要內容的「清談」風氣,士風為之墮落。

總結而言,黨錮之禍是東漢衰亡的一大主因,在曹丕襲爵,迫獻帝讓位後,東漢正式滅亡。

HY
2008-07-12 1:47 am
當然,東漢戚宦相爭令東漢步入衰亡之路。

[b]首先[/b],由於東漢戚宦年年相爭,使到朝政陷入黑暗腐敗之中,它們交替專權,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息,對國家造成嚴重的影響。例如,漢中帝時候,推行「買官制度」,權至「三公」,亦可用金錢購買,使朝中無賢材可言,充滿著不少貪官,嚴重影響朝綱。

[b]再者[/b],自漢中帝時期重用宦官,使不少宦官收歛錢財,敲搾勒索愈益加劇,土地兼併問題亦十分嚴重。所以政局動盪,朝綱不振,使民變四起,最後終於出現大規模的民變。

[b]其次[/b],東漢時期,宦官曾發動二次的「黨錮之禍」,利用它們的權力將異己排斥,當中包括不少賢良方正之士慘遭被剎,例如陳蕃、李膺等人。這件事使到不少有志之士,對東漢朝廷感到失望,它們為了明哲保身,避談政治,造成一代請談的風氣。

[b]最後[/b],由於種種問題,爆發了「黃巾之亂」,朝廷因為年年戚宦相爭,兵力不足抵抗當時高至數十萬的「黃巾兵」。所以,東漢朝廷便下令,地方可自行募兵,抵抗「黃巾兵」,這便使到不少「軍閥」產生,為日後漢朝的衰亡埋下伏線。

願知識共享!
參考: By me
2008-07-11 3:39 pm
我同意,因為戚宦相爭令東漢國力一日不如一日,最後更出現十常待亂政,黃巾之亂等事。而東漢因國力不足,唯有下令命地方洲牧召集義勇軍和黃巾賊對抗,最後更促成地方豪強掘出,遂鹿中原,.而何進召董卓入京討伐宦官,最後卻中十常待計被亂刀斬死。十常待更借機擄走皇帝,最後董卓尋回皇帝後卻廢帝改立陳留王為帝,更把持朝政。
參考: 自已對三國的認識. . .唔知有無答錯呢~~@>@


收錄日期: 2021-04-19 23:34: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710000051KK034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