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關於春秋戰國學術思想成功發展原因...

2008-07-11 6:12 am
分析秋戰國學術思想成功發展原因...
憑 規勸和改良的語氣,,同天下名士著書立說-招徠百家學者-
議論政治 !!!
3到4行] thx ...

回答 (2)

2008-07-12 4:19 am
✔ 最佳答案
甲. 諸子百家學說勃興之原因/背景:

春秋後期至戰國之世,諸子勃興,蔚為壯觀。此時諸家學說勃興,其原因/背景可歸納為下列各點:



一. 政治方面:

1. 貴族學術流入民間:封建時代,貴族階級壟斷知識學問。東周以來,王權衰落,造成王官失守,很多貴族都淪為平民,典籍流入民間,於於知識下逮,普及民間。

2. 諸侯國力圖富強:諸侯國力圖富強,乃競相延攬人才。當時如秦孝公、齊威王、燕昭王等都禮延下士,求才輔助,佑識之士,也有機會將其學說抱負施展。

3. 思想言論自由:當時列國君主鼓勵游士自由抒發其治國濟世之思想,造成多派學者周遊列國,著書立說,干謁人主,思想界頓成爭鳴之局。



二. 社會方面:

由於當時處於社會大變動之時間,舊的傳統、制度崩潰,新生事物如雨後春筍,許多問題需要重新探索研究,故諸說並起,學術空氣活躍。



三. 經濟方面:

1. 工商業勃興:由於春秋時期以來生產技術日益進步,工商業蓬勃,生活安定富庶,文化學術在此環境下得以發展。

2. 交通之發達:交通之發達,亦間接促進思想界之發達。由於工商業發達,商旅縱棋交往,水陸道路暢通,學者也乘時四出遠遊,傳播文化。



四. 文化方面:

1. 私家講學風氣盛行:自孔子聚徒三千,開私人講學之風,其後沒落貴族與才智之士皆四出授學,使知識普及民間,學術思想更形發達。

2. 書籍傳寫之方法改進:春秋時期,隨著經濟文化之發展,漢字形體日趨簡化,遂使簡冊的保存和流通,以及知識的傳播,遠較過去便捷,自然有利於文化學術的文流。

3. 文化蘊蓄的宏富:春秋以來,上承、商、西周的教化,經過長時期的培養,至戰國時代,文化根柢亦已深厚,奠定了中國哲學發展之基礎。加上思想家之輩出,遂造成了百家爭鳴之局面。



乙. 九流十家: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論述,在【孟子】、【莊子】、【韓非子】及【呂氏春秋】諸書中都有記載。據班固【漢書.藝文志】指出,對當時思想界影響最大者,當推儒、道、墨、法四家,再加上陰陽家、縱橫家、名家、農家、雜家及小說家,合稱為「十家」,除去小說一家,則稱為「九流」。



丙. 主要流派之思想大要:

一. 儒家思想:

1. 代表人物:始創者為孔子,發揚光大的有孟軻(孟子)及荀況(荀子)。

2. 代表著作:論語、孟子、荀子。

3. 學術主張:

A. 孔子之學說思想:

儒家是最先興起的學派,早在商周時代已有儒,舉凡懂得書、詩、禮、樂等術藝的人,便是儒,集儒家大成者是春秋末期的孔子。

1/ 道德修養:

孔子講求仁,以「仁」為全德之稱,仁就是一切道德的中心,也是最高的道德標準。踐行仁德之基本條件,便是「忠」和「恕」,盡己之謂忠,推己及人為恕。消極方面推行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至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便是積極的行為。

孔子又講求禮,禮是外在行為的標準,但禮必須以仁為基礎,否則就流於形式,徒具空文,不過「仁」也必須以禮為客觀標準,所以孔子講愛人,是推親及疏的。



2/ 政治理想:

孔子主張行文王周公時代的王道政治,並主張擁護周制。他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實現大同之世,大同之世蓋指唐虞時代的禪讓政治;大同之世若不能實現,退而求其次是實現一小康之社會,孔子以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之政為小康之治。

此外治國之基本原則有二:(一)正名: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應各盡本分,以重建社會秩序;(二)德治:孔子主張「為政德」,能以德服人,國家自然大治,故孔子反對軍事擴張和兼併戰爭,也反對用刑罰殺戮來鎮壓人民。



3/ 教育方面: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不論貧富貴賤,年齡長幼,孔子一視同仁,予以施教。

在教育方法上,因孔子弟子既多,個性殊異,因其不同的材性,各施不同之教學方法,此便是「因材施」。

孔子最大的成就是開創私人講學之風,打破貴族壟斷知識之局面。他又整理古代的文獻典籍,整理和刪訂了「六經」,又以「六藝」教授學生。







B. 孟子之學說思想:

孟子名軻,字子輿(公元前385年至303年),鄒人,受業於子思之門人,他的學說全在【孟子】一書。宋朝開始,尊他為亞聖。

1/ 倫理思想:

孟子發揚孔子「仁」的思想,主張「性善論」,他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個善端,將此四諯發揚就是仁、義、禮、智四種德行。



2/ 政治方面:

孟子主張「民本」學說,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民才是國家基石,君主應該重視人民。他提倡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又反對霸道,主張君主要仁民愛物,重教化,輕刑罰。
參考: aer2.sbc.edu.hk/~kcw/DOC07.htm - 324k
2008-07-17 3:05 am
分析 is 分析 by ourselves ........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21: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710000051KK032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