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洞房?何為洞房?

2008-07-11 2:08 am
何為洞房?
何為洞房?是否新婚當晚做愛,就是洞房?

回答 (4)

2008-07-11 2:15 am
✔ 最佳答案
據說,「洞房」一詞的來歷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相傳,黃帝打敗蚩尤後,平息了多年的戰爭,建立了部落聯盟。此時,制止群婚現象,結束洪荒野蠻時代的構想便被提到最高統治者的日事議程,人類文明時代的發端由此開始。

須知,過慣了群婚生活的人類,一下子要改成一夫一妻制,這是多麼得不容易!這在五千年前,恐怕也算是一場偉大的革命了。因為對剛剛統一了的部落聯盟來說,群婚制度存在著極不利於團結的因素,其表現是經常發生「搶婚」事件,不光男搶女,也有女搶男的。新聯盟部落之間,還經常為「搶婚」發生打架械鬥。若一任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時間久了,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間勢必又要重新分裂。

黃帝為這件事傷透了腦筋,經常茶飯不思,愁眉不展。有一天他找來身邊的大臣常先、大鴻、力牧、倉頡等人,商議如何制止群婚,建立一夫一妻制的設想。可是,幾個人議了半天,誰也沒有想出個好辦法。

過了段時間,有一天黃帝隨同一群大臣到民眾聚集的地方巡察民眾居住的洞穴是否安全時,發現有戶人家住了三個洞穴。為了防止野獸侵害,這戶人家還用石頭在房子周圍壘起高高的圍牆,只留僅供一個人進出的門。這個發現立即引起黃帝的濃厚興趣,當天晚上他便吩咐傳令官把所有大臣召來開會。

黃帝動情地說:「今天我在看民眾居住的洞穴時,很受啟發。看來解決群婚陋習的唯一辦法,就是今後在部落大力提倡一男一女夫妻制,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者,結婚時,由部落酋長主持,要讓部落的民眾都來祝賀,舉行盛大儀式。要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後,部落酋長宣布兩人正式結婚。大家吃酒祝賀,載歌載舞。待儀式結束後,再將那夫妻二人送進事前準備好的洞穴(房)裡,周圍壘起高牆,只留一個門供人進出,吃飯喝水全由男女雙方家裡人送,長則三月,短則四十天,讓他們在洞穴裡培養夫妻感情,學會燒火做飯,學會過日子。」

黃帝越說越有勁兒,忽然話鋒一轉,嚴厲地說:「今後,凡是部落人結婚入了洞房的男女,再不允許被人亂搶。凡結了婚的女人,必須把蓬亂頭髮綰個髻,讓人一看,便知這女子已結婚,其他男子便不能再對其打主意。今後,誰要是再『搶婚』,就是犯了部落法規。輕者流放,重者殺頭!」

黃帝慷慨激昂的一番話,立即得到常先、大鴻、力牧、倉頡等大臣們的贊同。眾臣建議讓倉頡盡快制定法規,並公布於世。這件事在各部落民眾中反響極大,大家紛紛支持,熱烈響應,人們爭著為自己將要成人的兒女挖洞穴(房)、壘高牆,待兒女們一婚配,便舉行儀式,而後再把他們送入洞房。此舉在部落間漸成習俗。就這樣,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過去長期困擾人們的群婚陋習慢慢地被人類克服了。

文明的一夫一妻制逐漸形成後,人們總愛把新人結婚時住的新房稱作「洞房」。古人關於「洞房」的詠詩亦不勝枚舉,西晉文學家陸機在《君子有所思行》中詠道:「甲等高闥,洞房結阿閣。」北朝庾信在「三和詠舞詩」中曰:「洞房花燭明,舞餘雙燕輕。」唐朝詩人宋慶餘在《近試張水部》詩中寫道:「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在大量「洞房」方面的詠詩中,影響巨大,最為著名的還首推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的那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句了。
2008-07-12 7:01 pm
關於鬧房習俗的來歷,我國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驅邪避災。相傳,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隨在一夥迎親隊伍之後,他看出這是魔鬼在伺機作惡,於是就跟蹤到新郎家,只見那女人已先到了,並躲進洞房。當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進入洞房時,紫微星守著門不讓進,說裡面藏著魔鬼。眾人請他指點除魔辦法,他建議道: 「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勢眾,
魔鬼就不敢行兇作惡了。」於是,新郎請客人們在洞房裡嬉戲說笑,用笑聲驅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終於逃走了。可見,鬧房一開始即被蒙上了驅邪避災的色彩。

  中國傳統婚姻以其禮儀的隆重和場面的鋪陳而頗具特色。它通常要經過提、訂婚、迎娶出嫁、鬧房等「程序」;其中以新婚當夜眾親友在洞房嬉鬧新娘和新郎後,新人雙雙攜手歸寢為一高潮。舊時,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舉動,因多發生在洞房裡,故稱為「鬧房」、「鬧洞房」、「鬧新房」;由於這一習俗以新娘為主要逗趣對象,故又稱「鬧新娘」、「耍新娘」,舊時還稱為「戲婦」。


  鬧房習俗看似簡單,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強大的影響力。從影響的範圍來說,可謂遍及全國各地;從存在的時間來看,則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直到近現代仍流行。

  鬧房習俗始於漢代先秦時期,婚禮淳樸、肅穆。

  孔子在《禮記曾子問》中描述當時的嫁娶情景時說:「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反映了先秦婚禮的淳樸習尚,沒有喧嚷紛鬧大操大辦的場面。入漢以後,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古板而沉悶的舊式婚禮,不再固守「三日不舉樂」的古訓,開始大操大辦,使婚禮蒙上世俗的喜慶色彩。近人楊樹達在《漢代婚喪禮俗考》一書中考證:「而為之賓客者,往往飲酒歡笑,言行無忌,如近世鬧新房之所為者,漢時即已有之。」楊氏引漢末仲長統的《昌言》中的記載:「今嫁娶之會, 捶杖以督之戲謔醴以
趣之情慾,宣淫佚於廣眾之中,顯陰私於新族之間,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斷之也。」從中可知,鬧房從其出現伊始,就被視為一種陋俗惡習。

  鬧洞房驅邪的風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新郎前一晚就須睡在洞房,事先請兩名女童手執紅燭將新房內照一遍;天津人則請吹打班子在新房內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後,驅房內邪氣依然十分重要。諸如在東漲,新郎進屋後要象徵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執單刀朝每個角落虛砍一刀,並歌曰:「一砍妖,二砍怪, 三砍魔鬼壞腦袋,四砍喪神快離開,
笑看麒麟送子來。」更普遍的習俗是在新房內置長明燈。所謂「洞房花燭夜」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有學者研究說,「聽房」習俗,實質上也是防鬼怪進入洞房的一種保護措施。

  關於鬧房來歷的另一種觀點認為,鬧房首先在北方出現,而且開始時主要是新郎,這大概與北方民族的生活習性有關。他們以狩獵和遊牧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驃悍和勇健,在新婚時忍受棒打可以證明一個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世界上有些落後的民族以自殘和被虐來表明男人資格, 甚至拿獵取到的人頭作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義。鬧房在古代保留了這一原始習俗。HY
2008-07-11 2:16 am
唔係..係指夫妻的新房..= =''



夫妻的新房稱為「洞房」,「洞房」是夫妻新生活的起點,所以一般洞房都布置得花團錦簇,喜氣洋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對巨型花燭,在豪婚之夜,這對花燭要長明不熄、通宵達旦。這是祝新婚夫妻和睦共好,使洞房花燭徹夜長明。



「洞房花燭夜」是人生最重要、最得意的時刻,所以漢族歷來重視入洞房。一般俗規,夫妻拜堂後,新郎面對新娘倒行,二人「牽花巾」將新娘徐徐引入洞房。也有些地方有「搶入洞房」之俗。



“洞房”的來歷

很久以前,人們習慣地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稱作“洞房”。古人就“洞房”詠詩的佳作也不勝牧舉。西晉文學家陸機在《君子有所思行》中詠道:“甲等高闥,洞房結阿閣。”北周瘐信有“三和詠舞詩”詩曰:“洞房花燭明,舞餘雙燕輕。”唐朝詩人宋慶餘在《近試張水部》詩中寫道:“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裏更有“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句。可見,“洞房”美稱的由來己很久。但何時何謂將新房稱作“洞房”呢?

相傳,遠古時期,陶唐氏堯稱王不久。非常關心放牧人的生活。有一天他親臨牧區問苦,忽然傳來一般幽香,遠處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手執火種飄然而來,。堯王驚呆了,問牧民才知是鹿仙女,從此堯王食不甘味,一心惦著仙女,決計下山尋仙。

堯王帶領四個大臣訪仙于晉南“仙洞溝”,久覓不得。忽見一俏麗梅花鹿悠然從姑射仙洞走來,堯王知是仙女,便迎了上前去,正要接見時,一條大蟒突然竄出,直逼堯王,堯王措手不及。只見鹿仙女己近跟前,用手一指,大蟒頓時顫抖不己,倉惶而逃。

堯王身材高大魁悟,相貌堂堂,仙女窈窕美麗動人,兩人一見鍾情,一段美好的的神話佳緣從此喜結成了。

他們在姑射仙洞完婚,一時祥雲繚繞,百鳥和鳴。到了傍晚,結鸞之時,一簇神火突然於洞頂,耀眼奪目,光彩照人。從此,世間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稱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稱作洞房花燭夜的習俗了。

http://www.heiyou.com/tribe/869/154277.shtml



如果仲想知[[入洞房的來歷 ]]同[[鬧洞房的來歷]]可以去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90802038
2008-07-11 2:11 am
yes,you say right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25 19:14: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710000051KK0225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