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據說,「洞房」一詞的來歷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相傳,黃帝打敗蚩尤後,平息了多年的戰爭,建立了部落聯盟。此時,制止群婚現象,結束洪荒野蠻時代的構想便被提到最高統治者的日事議程,人類文明時代的發端由此開始。
須知,過慣了群婚生活的人類,一下子要改成一夫一妻制,這是多麼得不容易!這在五千年前,恐怕也算是一場偉大的革命了。因為對剛剛統一了的部落聯盟來說,群婚制度存在著極不利於團結的因素,其表現是經常發生「搶婚」事件,不光男搶女,也有女搶男的。新聯盟部落之間,還經常為「搶婚」發生打架械鬥。若一任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時間久了,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間勢必又要重新分裂。
黃帝為這件事傷透了腦筋,經常茶飯不思,愁眉不展。有一天他找來身邊的大臣常先、大鴻、力牧、倉頡等人,商議如何制止群婚,建立一夫一妻制的設想。可是,幾個人議了半天,誰也沒有想出個好辦法。
過了段時間,有一天黃帝隨同一群大臣到民眾聚集的地方巡察民眾居住的洞穴是否安全時,發現有戶人家住了三個洞穴。為了防止野獸侵害,這戶人家還用石頭在房子周圍壘起高高的圍牆,只留僅供一個人進出的門。這個發現立即引起黃帝的濃厚興趣,當天晚上他便吩咐傳令官把所有大臣召來開會。
黃帝動情地說:「今天我在看民眾居住的洞穴時,很受啟發。看來解決群婚陋習的唯一辦法,就是今後在部落大力提倡一男一女夫妻制,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者,結婚時,由部落酋長主持,要讓部落的民眾都來祝賀,舉行盛大儀式。要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後,部落酋長宣布兩人正式結婚。大家吃酒祝賀,載歌載舞。待儀式結束後,再將那夫妻二人送進事前準備好的洞穴(房)裡,周圍壘起高牆,只留一個門供人進出,吃飯喝水全由男女雙方家裡人送,長則三月,短則四十天,讓他們在洞穴裡培養夫妻感情,學會燒火做飯,學會過日子。」
黃帝越說越有勁兒,忽然話鋒一轉,嚴厲地說:「今後,凡是部落人結婚入了洞房的男女,再不允許被人亂搶。凡結了婚的女人,必須把蓬亂頭髮綰個髻,讓人一看,便知這女子已結婚,其他男子便不能再對其打主意。今後,誰要是再『搶婚』,就是犯了部落法規。輕者流放,重者殺頭!」
黃帝慷慨激昂的一番話,立即得到常先、大鴻、力牧、倉頡等大臣們的贊同。眾臣建議讓倉頡盡快制定法規,並公布於世。這件事在各部落民眾中反響極大,大家紛紛支持,熱烈響應,人們爭著為自己將要成人的兒女挖洞穴(房)、壘高牆,待兒女們一婚配,便舉行儀式,而後再把他們送入洞房。此舉在部落間漸成習俗。就這樣,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過去長期困擾人們的群婚陋習慢慢地被人類克服了。
文明的一夫一妻制逐漸形成後,人們總愛把新人結婚時住的新房稱作「洞房」。古人關於「洞房」的詠詩亦不勝枚舉,西晉文學家陸機在《君子有所思行》中詠道:「甲等高闥,洞房結阿閣。」北朝庾信在「三和詠舞詩」中曰:「洞房花燭明,舞餘雙燕輕。」唐朝詩人宋慶餘在《近試張水部》詩中寫道:「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在大量「洞房」方面的詠詩中,影響巨大,最為著名的還首推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的那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