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雖令唐國力衰退,唐未能使國力恢復嗎?

2008-07-09 11:35 pm
安史之亂雖令唐國力衰退,唐其後又有多種危機,但至安史之亂離唐亡都有一百多年,亦無法使國力恢復嗎?
更新1:

答非所問的,本題目即使是移除,亦不會選其答案為最佳答案

更新2:

用維基作答案,小弟沒有反對,但答非所問就非常反對

更新3:

答非所問,長又甚麼用呢?

回答 (2)

2008-07-14 2:59 am
✔ 最佳答案
唐室為何在安史之亂平定後有百年時間, 亦無法使國力恢復?問題不在於亂事後有多少時間復原, 而是大亂之後是否處於有利的形勢可復興國家. 安史之亂雖平定了, 但卻是以一種 與賊妥協 的形式了結. 雖將眼前問題擺平了, 但留下更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唐室一方面要應付叛軍而盡精銳出戰, 這難免要削弱邊防實力; 更要靠回紇借兵平亂, 這不但有損國際聲譽, 更加添了外患. 日後回紇、契丹、吐番、南詔也乘機興起擾亂邊境.外患加劇還「事小」, 更嚴重的問題是, 唐室根本沒有將叛軍擊敗, 只是以利誘、妥協的方式, 向安、史的手下「招降」, 只要對方肯歸順, 不但罪行既往不究, 更可保留自己的兵力, 封為節度使, 獨霸一方. 此方雖然奏效, 將賊頭先後剷除, 但餘下的大量安史殘餘勢力, 只是表面上歸順, 他們鎮守之地唐室根本無力逐一清除. 反而, 由於他們各自獨據一方, 且可私下收稅養兵, 鞏固勢力, 私自世襲. 因此, 唐室的實際管洽地方縮少了, 稅收也少了, 自然難以復興.唐雖一度出現過所謂中興, 但只是剎那的光輝, 基本因素沒有改變, 個別較英明的君主或能收復較細少的藩鎮, 但對主要藩鎮整體勢力沒有動搖過. 唐室於安史之亂後更受到宦官干政困擾, 且宦官掌握軍權, 對皇權造成進一步的牽制. 因此, 唐要復興, 難度重重, 幾近不可能. 一個人如生意失敗輸了身家, 日後只要安份守紀, 努力工作, 仍有翻身之日; 但如果是豪賭令自己欠了一身債, 為應付賭債而向多間財務公司借錢應付燃眉之急. 結果是解了圍, 但日後要還的債, 可能終其一生也無力償還.

2008-07-13 19:02:32 補充:
從某種意義來說, 安史之亂根本沒有平定, 只是以藩鎮割據的方式延續.
2008-07-10 4:00 am
安史之亂
主條目:安史之亂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兒媳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罷免良相張九齡,改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六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天寶九載(750年),由高仙芝所率領的唐軍在中亞的怛羅斯戰役中為阿拉伯帝國所挫敗,唐朝經營西域的進展受到了阻礙,因此唐朝便整頓了在中亞的佈局,準備趁阿拉伯帝國內亂時,再次發兵。但是唐朝內部也有隱憂。由於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

加上李林甫為杜絕邊相入相之途,於是以胡人為節度使。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重兵,因與楊國忠不和,在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九日趁中央政治鬆懈、重軍多部署在邊境之機以討楊國忠為藉口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十二月十三日,東都洛陽淪陷。次年六月九日,潼關失守,長安告急。六月十三日,玄宗從長安出逃到成都,次日途經馬嵬驛時,禁軍把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殺死,又要求玄宗絞殺楊貴妃,才繼續西行。太子李亨起初在靈武募兵,後來被宦官李輔國擁立為帝,是為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至德二載(757年),叛軍內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但是同時,史思明與安慶緒之間關係也開始冷淡。同年九月,長安光復,十月,洛陽光復。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魏州自稱大聖燕王,之後他又殺死安慶緒,返回范陽自稱大燕皇帝。

之後叛軍又再次攻克洛陽。但是由於他性格殘忍好殺,其部下又在上元二年(761年)立其子史朝義為帝。之後,叛軍內部分崩離析,一蹶不振。寶應元年(762年),唐朝回紇聯軍攻克洛陽。史朝義向河北流竄。寶應二年(763年)正月,他就在石頭城(今唐山東北)附近的森林裏自縊。安史之亂經過八年時間至此才告平定,但是北方地區經過這場戰爭後人丁銳減,土地大量荒蕪,社會生產嚴重倒退,藩鎮割據也因此形成。唐朝從此也失去繼續經略中亞的實力、埋下了日後吐蕃、回紇侵犯京都長安的危機。安史之亂乃成為唐朝歷史上由盛轉衰的大分水嶺。


[編輯] 藩鎮宦官
主條目:藩鎮割據和第二次宦官時代
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步入衰落。藩鎮割據、宦官專權與朋黨之爭成為唐朝政治的毒瘤。

代宗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宦官擁立即位的皇帝。代宗即位後,雖然一心希望改革朝政。但是,國家受創巨大,邊防空虛,外患嚴重,東南地區又爆發了民變。吐蕃軍隊也攻入關中,長安一度淪陷。河北降將的不馴與回紇的勒索也大大消耗了國力。由於河北諸將的反復無常,藩鎮割據的局面在代宗晚期正式形成。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廿日,代宗去世。

接替代宗即位的是其長子李適,號為德宗。德宗即位後,一直試圖削滅藩鎮之禍害。建中二年(781年)正月,德宗與山南、淄青等節度使之間爆發戰爭,但是由於補給不足,唐軍發生嘩變,德宗倉皇出逃到奉天。這次戰爭進行了五年,雖然最後叛亂首領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此外,從德宗在位期間開始,宦官考試掌控禁軍,擔任監軍,宦官濫權的局面也宣告形成。從此以後唐朝皇帝的廢立都掌握在宦官手裏。德宗雖然早年起用楊炎為相推行兩稅法,以劉晏改革漕運,改善了國家的財政形勢,但之後卻開始信用奸臣盧杞,並聽信其讒言,先後誅殺了楊炎和劉晏兩位能臣。之後,德宗就對大臣非常猜忌,甚至在其晚年還對大臣進行特務式的監視。貞元廿一年(805年)正月廿三日,德宗去世。但是,此時唐朝的政治環境已經江河日下了。

2008-07-09 20:02:07 補充:
編輯] 永貞元和
主條目:永貞革新和元和中興
德宗死後,做了26年皇太子的順宗李誦即位,改元永貞。順宗即位後,啟用以王叔文為首的一批改革派官員進行改革,改革了德宗朝留下的諸多不合理吏治。王叔文罷去了宮市和五坊小兒等欺壓平民的機構,減輕稅賦,罷免了貪官京兆尹李實,抑制地方藩鎮勢力。但是,改革的施行觸動了諸多守舊派官僚的利益,受到了越來越大的阻力。

2008-07-09 20:02:34 補充:
永貞元年(805年)六月廿日,王叔文就因為母親去世被迫離職,後來被貶為渝州司護參軍。其他主要的改革派官員:「二王八司馬」(王叔文、王伾、韓曄、韓泰、陳諫、凌準、程異、韋執宜、劉禹錫、柳宗元)都被放逐成為地方官。永貞革新因此快速煙消雲散。永貞二年(806年)正月初一,順宗在興慶宮進行內禪,正月十九日,他在興慶宮咸寧殿去世,終年46歲。


[

2008-07-09 20:03:18 補充:
順宗內禪後,太子李純即位,是為憲宗,改元元和。憲宗在位期間,勤勉政務,著手削藩,開創了唐朝的中興氣象。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劍南西川節度副使劉辟發動叛亂,被憲宗討平。全國藩鎮因此震動,許多藩鎮因此上表歸順朝廷。憲宗善於納諫,並擴寬財路,積極斂財的同時皇室開支卻力行節儉。國家因此有財力得以繼續進行對拒不歸順的藩鎮的戰爭。元和九年(814年)十月,憲宗開始討伐淮西藩鎮吳元濟,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吳元濟勢力被消滅。

2008-07-09 20:03:32 補充:
元和十三年(818年)正月,各地藩鎮都派使節到長安獻地納貢,以示歸順。憲宗十分崇佛,曾經赴法門寺奉迎佛骨,結果遭到了刑部侍郎韓愈的反對。後來,韓愈也被貶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廿七日,時年僅四十三歲的憲宗突然在大明宮中和殿內暴死。憲宗的去世,也讓唐朝的中興氣象到此告一段落,藩鎮割據與朋黨之爭再告猖獗。

2008-07-09 20:03:47 補充:
編輯] 甘露牛李
主條目:甘露之變和牛李黨爭
憲宗李純去世後,穆宗李恆即位,他即位後遊樂無度,藩鎮割據又出現,宦官的權勢更加膨脹,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朝政又開始走下坡。穆宗即位僅三年就去世了。接替即位的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都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且都是宦官擁立,又都是非正常死亡,反映出了唐朝的政治形勢已經越來越壞。

敬宗即位後,完全不理朝政,專好遊樂擊球擺宴,連上朝都很少。敬宗過度的玩樂為他最後的結局埋下禍根。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辛丑,敬宗出去「打夜狐」,回宮後又大擺宴席,在酒酣之時被宦官害死,時年僅十八歲。

2008-07-09 20:03:59 補充:
接替即位的是文宗李昂,文宗勤勉聽政、生活節儉、打擊宦官。但是,最後因為觸犯宦官集團的利益,在甘露之變中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大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殘唐時藩鎮和宦官的直接衝突。開成五年(840年)正月初四,文宗在大明宮太和殿去世,時年33歲。

2008-07-09 20:04:30 補充:
接替文宗的是武宗,建元會昌(841年)。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繼位。由於當時朝廷派系林立,仇士良不得已只好讓武宗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也提出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他大力推行滅佛,史稱會昌滅佛,在佛教史上他被列為三武滅佛的三個君主之一。武宗推行道教,希望長生不老,最後因為服用丹藥去世。

2008-07-09 20:05:10 補充:
在這四朝期間,牛李黨爭進行得異常激烈,嚴重損耗了唐朝的國力。牛李黨爭起始於元和三年(808年)的科舉考試,舉人牛僧孺、李宗閔、皇甫湜等在考卷裡批評朝政要求改革。考官認為兩個人符合選擇的條件,便把他們推薦給憲宗。這引發了當時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親)的不滿。引發兩派激烈爭奪,最後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任命宰相。朝中大臣由此開始分為兩派。

2008-07-09 20:05:19 補充:
唐穆宗即位後,又舉行進士考試。由牛黨人物錢徽主持,卻被告徇私舞弊。在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的證實下,錢徽被降職,李宗閔也受到牽連,被貶謫到外地。從此李宗閔和牛僧孺與李德裕結怨。牛僧孺、李宗閔與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朋黨,李德裕也與士族出身的官僚結成朋黨,兩派明爭暗鬥的很厲害。唐文宗即位以後,李宗閔通過巴結宦官而成為宰相,牛僧孺也一同高升,兩人掌權後極力打擊李黨,李德裕被貶為西川節度使。武宗即位後,牛黨失勢,李德裕成為宰相,極力排斥牛黨。唐宣宗即位後,對武宗時期的舊臣一概排斥,李德裕被貶黜到海南。至此,長達四十年的牛李黨爭才宣告收場。

2008-07-09 20:05:32 補充:
[編輯] 大中暫治
主條目:大中暫治
會昌六年(846年),武宗李炎駕崩後,宣宗李忱在宦官的協助之下即位,改元大中(847年)。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是以唐朝又出現了短暫的復興景象,時人稱他為「小太宗」。宣宗察訪政事、加強皇權、抑制宦官政權,也結束了牛李黨爭。大中之政可算為當時黑暗的唐朝點亮一縷曙光。宣宗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夠通過服用丹藥來長生不老。但是,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宣宗由於服用丹藥過度,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到了八月就宣告駕崩。次年二月,葬於貞陵。

2008-07-09 20:05:55 補充:
[編輯] 殘唐而亡
主條目:唐末民變

唐末農民戰爭形勢圖宣宗之後,懿宗李漼與僖宗李儇是著名的無能之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

懿宗驕奢淫逸,寵信宦官。懿宗即位時(859年),社會貧富差距很大,民變四起,而南詔又在此時向唐朝發動戰爭。防備南詔攻擊的桂林軍人反因為遲遲不能回鄉而嘩變,擁糧料判官龐勛為首領,再度爆發民變。但是,懿宗卻依然沉湎於遊樂,仍然好大喜功,任用奸佞,唐朝的政治局勢日益惡化。

2008-07-09 20:06:20 補充: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十九日,懿宗駕崩,接替即位的是僖宗。僖宗專好鬥雞打毯,終於釀成黃巢民變。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長安被攻克,僖宗逃亡到四川。後來農民軍被以朱全忠為首的政府軍擊敗。但是,由於宦官與藩鎮之間再爆鬥爭,僖宗又被宦官挾持到鳳翔,而藩鎮的軍隊則在長安城大肆搶掠。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六日,僖宗駕崩。接替即位的是是其弟昭宗李曄。昭宗即位之初還有恢復之心,但藩鎮勢力已尾大不掉,昭宗的改革遭到失敗,他的意志也日益消沉。

2008-07-09 20:06:33 補充:
天復三年(903年),昭宗被朱全忠押解回京,朱全忠發兵將宦官全部殺死。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又提出遷都洛陽,長安宮室因此完全被毀。天祐元年八月十一日夜,昭宗被害。接替即位的是昭宗第九子哀帝李柷。此時唐朝已經名存實亡,哀帝不過是個傀儡。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黃河,史稱白馬之禍。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禪位,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都於開封。唐朝滅亡。

2008-07-09 20:06:39 補充:
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總結唐朝的政治:「唐之治不能過兩漢,而地廣於三代(夏、商、周),勞民費財,禍所繇生。晉獻公殺嫡,賊二公子,號為暗君。明皇一日殺三庶人,昏蔽甚矣。鳴呼!父子不相信,而遠治閣羅鳳之罪,士死十萬,當時冤之。懿宗任相不明,籓鎮屢畔,南詔內侮,屯戍思亂,龐勛乘之,倡戈橫行。雖凶渠殲夷,兵連不解,唐遂以亡。《易》曰:「喪牛於易。」有國者知戒西北之虞,而不知患生於無備。漢亡於董卓,而兵兆於冀州;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易》之意深矣!」[6]


收錄日期: 2021-04-29 20:15: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709000051KK0160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