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有淝水之戰

2008-07-08 10:33 pm
why有淝水之戰?50字

回答 (7)

2008-07-10 11:27 pm
✔ 最佳答案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在南方,晉瑯邪王司馬睿于西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佔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疊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于西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陜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前秦皇帝符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

西元383年8月,符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符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後千里,旗鼓相望。東西萬里,水陸齊進。”符堅驕狂地宣稱:“以我百萬大軍,即使將馬鞭扔到長江中,也足以讓長江斷流。”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經謝安舉薦,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名恒衝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布陣,晉軍無法渡河,只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去見苻融,用激將法對他說:“將軍率軍深入晉地,卻緊逼河岸布陣,這難道是想決戰嗎?如果你把陣地稍向後退,空出一塊地方,讓我軍渡過淝水,雙方一決勝負如何!”秦軍諸將都表示反對,但苻堅認為可以將計就計,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衝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苻融對苻堅的計劃也表示贊同,於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但秦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則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了!秦兵敗了!”秦兵信以為真,於是轉身竟相奔逃。苻融眼見大勢不妙,急忙騎馬前去阻止,以圖穩住陣腳,不料戰馬被亂兵沖倒,被晉軍追兵殺死。失去主將的秦兵越發混亂,徹底崩潰。前鋒的潰敗,引起後續部隊的驚恐,也隨之潰逃,行成連鎖反應,結果全軍潰逃,向北敗退。秦軍潰兵沿途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晉軍乘勝追擊,一直到達壽陽附近的青岡。秦兵人馬相踏而死的,滿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單槍匹馬逃回烙陽。

晉軍收復壽陽,謝石和謝玄派飛馬往建康報捷。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戰況怎樣?”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他族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2008-07-12 5:06 am
唔好抄維基啦唔該
2008-07-09 5:57 pm
淝水之戰,又稱肥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當時中國北方的前秦欲滅南方的東晉,並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1]。




淝水之戰

的一部分








日期:
383年11月

地點:
中國淝水

結果:
晉朝大獲全勝

起因:


領土變更:


參戰方

前秦
東晉

指揮官

苻堅 (前秦皇帝); 苻融
謝玄; 謝安; 謝石

兵力

870,000
80,000

傷亡

770,000
5000HY
2008-07-09 6:07 am
苻堅侍眾而驕 率軍南侵

苻堅在五胡時代的幾位皇帝中,算是比較有作為的。公元357年他奪得帝位,此後,他重用漢人王猛輔佐,廢除苛政、整頓吏治、興修水利、加強軍備,從370到376年之間,前秦先後攻滅了前燕、前涼等國,統一了北方,國勢一時大振。

在王猛去世之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於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南侵並非易事。

但一心希望盡早統一中國的苻堅,卻嗤之以鼻,認為自己擁有百萬大軍,區區長江不足為懼,長江南岸的幾萬晉軍又如何能與自己相抗衡,因此才有這段後來被稱之為「投鞭斷流」的驕傲言論。

在前秦壯大期間東晉也有一定的防禦能力,諸如:謝安、謝石、謝玄等人,都是東晉良相名將。尤其是謝玄在京口訓練了一支「北府兵」,屢屢挫敗前秦南侵之企圖。

謝玄掛先鋒 北府兵挫堅銳氣

383年(晉太元8年),前秦苻堅率領

苻堅大軍南下,其弟符融的前鋒部隊先攻下了壽陽,苻堅盤算,取得江南應是十拿九穩,於是派遣被俘的晉將朱序到晉營勸降。沒想到朱序到了晉營,卻將秦軍情況密告謝石,他說:「若秦百萬之眾皆至,則莫可敵也。及其眾軍未集,宜在速戰,若挫其前鋒,可以得志。」意即晉軍應利用秦兵尚未佈署完成之際,攻其不備,挫其銳氣。

謝石、謝玄同意這個策略。11月,謝玄派遣勇將劉牢之攻打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劉牢之以5千精兵奇襲秦軍,秦軍敗戰,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的橫渡淮河逃命。

洛澗大捷之後,晉軍士氣大振,乘勝追擊。謝石立刻率軍水陸並進,直抵淝水(今淝河,安徽壽縣南)東岸,在八公山邊紮下大營,與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

苻堅和苻融登上壽春城頭,遙望淝水彼岸的晉軍,但見「部陣整齊,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憮然有懼色」。此時的符堅驕傲的心態有所收斂,便跟苻融說道:「晉兵是一支強大的勁旅,你怎麼說他們是弱軍呢?」(「草木皆兵」的成語即是出自於此。)

風聲鶴唳 前秦軍隊潰散北逃

當時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佈陣,晉軍無法渡河,只能隔岸對峙。謝玄知道自己兵微糧少,不宜久戰,對峙越久,對晉軍越不利。他想出了激將法。他派使者去見苻融:「如果秦軍真想決戰,就應空出一塊地方,讓我軍渡過淝水,現在秦軍緊臨淝水,我們如何一決勝負?」

苻堅原想將計就計,故意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衝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不料,秦兵士氣低落,一撤退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同時安排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了!秦兵敗了!」秦兵信以為真,於是競相奔逃,潰不成軍。

一場紛亂中,苻融被晉軍追兵殺死。失去主帥,秦兵群龍無首,前鋒的潰逃引發後方部隊的驚慌,也隨之向北逃亡。秦軍兵敗如山倒,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秦軍沿途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

淝水一役,前秦軍隊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當初苻堅以「投鞭斷流」的豪語興師南侵,沒想到卻落得「風聲鶴唳」的慌軍潰逃而歸。

戰後,前秦元氣大傷,苻堅於公元385年被羌族姚萇所殺,北方各族紛紛獨立,先後成立了十國,陷入分裂的局面,直到公元439年北魏重新統一北方。

而東晉則延續了數十年,直至公元420年劉裕篡位,改國號為宋,南北朝對峙局面形成。公元589年,南北朝才被隋文帝統一。

http://hk.epochtimes.com/8/1/24/67454.htm
why有淝水之戰
參考: 天之心
2008-07-09 4:03 am
淝水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淝水之戰
的一部分


日期: 383年11月
地點: 中國淝水
結果: 晉朝大獲全勝
起因:
領土變更:

參戰方
前秦 東晉
指揮官
苻堅 (前秦皇帝); 苻融 謝玄; 謝安; 謝石
兵力
870,000 80,000
傷亡
770,000 5000
淝水之戰,又稱肥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當時中國北方的前秦欲滅南方的東晉,並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1]。




[編輯] 戰爭起源
前秦的苻堅在奪得帝位(357年),重用漢人王猛之後,國力強大,在相當短的時間之內東滅前燕,南取梁(漢中)、益二州,北併吞鮮卑拔拓氏之代,西方兼併前涼,遠徵西域,一統北方。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於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但一心希望儘早統一中國的苻堅卻嗤之以鼻,並說:「區區長江天險算什麼?我擁有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叫士兵們把皮鞭投入長江,足可斷掉流水了!」,此為成語「投鞭斷流」之典故。王猛死後,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


[編輯] 兵力比較
前秦:
27萬氐族兵(主力,投入決戰者15萬),20餘萬鮮卑等其他族兵力(主要在荊州戰場),60萬民夫(未投入實際作戰)。號稱百萬
東晉:
8萬北府兵,決戰時,兵力為7萬。

[編輯] 經過

淝水之戰到北伐時期的南北形勢圖,圖中黑線為淝水之戰之前雙方實際控制區域分界線,紅線為北伐勝利到謝安去世時期的雙方實際控制區域分界線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馬矅開始親政,謝安升中書監、錄尚書事,總攬朝政,陳郡謝氏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同年,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前秦與東晉的戰爭已經臨近。當時的東晉,長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則屬於謝氏當政,謝安儘力調和桓謝兩大家族關係,以為即將爆發的戰爭作准備。[2]


[編輯] 戰前準備
377年,廣陵缺乏良將防守,謝安不顧他人議論,極力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出任兗州刺史,鎮守廣陵,負責長江下游江北一線的軍事防守。謝安則自己都督揚州、豫州、徐州、兗州、青州五州軍事,總管長江下游。謝玄不負叔父重托,在廣陵挑選良將,訓練精兵,選拔了劉牢之、何謙等人,並訓練出一支在當時的整個中國最具有戰鬥力的精兵——北府兵。


[編輯] 第一階段:淮南之戰
378年四月,前秦徵南大將軍苻丕率步騎7萬人進攻襄陽。苻堅又另派10萬多人,分三路合圍襄陽,總計投入兵力就是17萬。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後,於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秦晉淮南之戰爆發。謝安在建康佈防,又令謝玄率5萬北府兵,自廣陵起兵,謝玄4戰4勝,全殲敵軍。謝安因功封建昌縣公,謝玄封東興縣侯。


[編輯] 第二階段:淝水之戰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沖傾10萬荊州兵伐秦,以牽制秦軍,減輕對下游的壓力,苻堅派苻睿、慕容垂、姚萇和慕容暐等人迎戰,自己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以弟苻融為先鋒,於八月大舉南侵。謝安臨危受命,以謝石為前線大都督,謝玄為先鋒,並謝琰、桓伊等人,領8萬兵馬,分三路迎擊秦軍。十一月,謝玄遣劉牢之以5千精兵奇襲,取得洛澗大捷,秦軍折損10名大將,5萬主力。十二月,雙方決戰淝水,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7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15萬大軍,並陣斬苻融。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終,然而,晉軍的勝利並非因其軍隊較秦軍精良,而是勝在秦軍過於輕敵以及傳令系統不夠完善,當時兩軍太過靠近淝水岸邊,兩方無法於陸地上作戰,恐將形長期的消耗戰,晉軍遂要求對方稍微後退以便雙方交戰,苻堅不顧將領反對下令後退,由於秦軍人數過多,導致誤傳軍令,後方軍隊一退不可收拾,軍陣渙散,晉軍這才藉機趁亂進攻。


[編輯] 影響

[編輯] 戰後的中國
中國南北分立的局面繼續維持。東晉乘勝北伐,收回黃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謝安去世和前線主帥謝玄退隱而轉為守勢。前秦元氣大傷,苻堅於公元385年被羌族姚萇所殺,各族紛紛獨立,中國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亂的局面,先後成立了十國。直到439年北魏重新統一北方。而東晉則延續了數十年,直至公元420年被劉裕篡位,改國號為宋;中國的南北朝時代開始。一直持續到公元589年,才被隋文帝統一。

2008-07-08 20:03:52 補充:
[編輯] 衍生成語
這場戰役為日後帶來了三句四字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投鞭斷流:當苻堅決定南侵東晉時,遭朝中大臣勸諫,指出東晉由漢族人建立,受國人擁戴;而且有長江天險,不易攻下,但驕傲的苻堅卻不屑地回應:「我坐擁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投入區區長江,足可把長江水斷流,長江天險還有什麼好怕的?」後人以「投鞭斷流」形容軍隊陣容鼎盛,或實力強大的機構人才輩出等。

出處:「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典出晉書˙捲一一四˙苻堅載記下。

2008-07-08 20:04:10 補充:
草木皆兵:前秦的先頭部隊在洛澗附近被晉軍偷襲,被擊敗得潰不成軍,不但令秦兵士氣受挫,亦令一向驕傲的苻堅信心動搖。他得知晉軍正向壽陽前進,便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觀察晉軍動靜。他看見對岸的晉兵,排列整齊,戰船密佈,心中覺得晉兵訓練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長滿無數草木,北風吹過,草木晃動,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即時大驚地跟苻融說道:「晉兵是一支多麼強大的對手,你怎麼說他們是弱旅?」後來,人們以「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經過敏及疑神疑鬼。

出處:語本晉書˙捲一一四˙苻堅載記下:「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2008-07-08 20:04:17 補充:
風聲鶴唳:前秦苻堅的軍隊在淝水一戰中大敗,苻融戰死;苻堅中箭,率領餘兵拚命逃回北方。當他們聽到風吹過的聲音及飛鶴的鳴叫,都以為是晉兵仍在後窮追不捨,於是他們日夜逃跑,飢寒交迫,結果當他們回到北方時,百萬大軍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後人便以「風聲鶴唳」形容人在受過刺激後,心靈變得脆弱不堪,一旦風吹草動都會受不了,或者亦可形容岌岌可危的處境。

出處:典出晉書˙捲七十八˙謝安傳。
2008-07-09 1:51 am
東晉時,前秦苻堅大舉南侵,欲一舉而統一中國,晉以謝玄為統帥禦之,孝武帝太元八年(西元383)戰於淝水,大敗秦兵,南北分裂之局因而形成。或作「肥水之戰」。
2008-07-08 10:56 pm
肥 水 之 戰

http://content.edu.tw/senior/history/ks_rs/page/bg019.htm

時間-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第四世紀)西元383年

今地-安徽南肥河

原因-苻堅統一北方後,在南下欲完成中國統一之霸業

形勢-南北對抗(前秦苻堅 東晉)

兵力- 北:八十萬 南:八萬

戰果-以寡擊眾:南方勝

影響-決定南北繼續對恃的大勢


收錄日期: 2021-04-29 20:20: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708000051KK013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