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皇帝稱謂
「朕」在中國古代社會是皇帝專用的自稱,但在秦朝以前,平民百姓也可用。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為了突出自己顯赫的地位,於是將「朕」作為自己專用的代稱。
除了「朕」外,古代皇帝也有一些自謙稱謂,如「寡人」、「孤」(缺少德行的人)、「不穀」(不善的人)等。
臣下稱呼皇帝,不能直稱皇帝,必須忌諱,所以稱「陛下」、「萬歲」、「聖上」等。「陛」原是宮殿的台階,後用來指稱皇帝;「萬歲」為祝頌的意思,原是古人祝酒用語,後亦漸成為皇帝的敬稱。「聖上」一詞則表示皇帝聖明,地位崇高。
古人由於不可直稱皇帝,所以用皇帝所乘的馬車來代稱他,故此皇帝又有「聖駕」官員貴族稱謂的敬稱,天子死去,要叫做「駕崩」。
古代官員在稱呼自己時,十分謙遜,如「小人」、「下官」、「小吏」、「學生」、「某」、「愚」、「蒙」、「鄙」、「敝」、「卑」、「僕」、「竊」等,這些詞語,大多表示自己見識淺陋、身份低微,或是有私下、唐突的意思。人們用這些詞語,目的是為了抬舉對方,使對方產生愉悅的感覺,方便後面的交談。
為了表示尊敬對方,在稱呼他人時,一般用「先生」、「大人」等詞語。
文人稱謂
古代的讀書人或文人由於熟讀經書,尤其講究禮儀,所以必定謙稱自己,敬稱對方。稱呼自己的詞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稱呼對方,則一般用「足下 」。
百姓稱謂
平民百姓較少禮儀規限,故此較少用謙稱或敬語。
在北方百姓俗語中,常常用「俺」、「咱」、「灑」來表示「我」的意思。在古時江蘇一帶的方言中,以「儂」來表示「我」之意(現時江蘇一帶的方言「儂」則為第二人稱代詞)。
語言是社會的一部分,它能夠形象地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長幼有序
在古代禮節語言中,這是最突出的一點。古代中國強調尊老愛幼,在語言和禮節上,對於年長者和年幼者都特別照顧。如年長者不就座,其他人一般不會就座;即使已經就座,年長者到達,也要全體起立;給長輩送東西,要用雙手;與他們談話,要畢恭畢敬等。
階級分明
古代禮節語言與行為,毫無疑問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徵,如「下跪」、「叩頭」等。繁文縟節是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產物,當中有精華,亦有糟粕。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不斷吸收精華,剔除糟粕,使古代文化更好地為今天的建設與發展服務。
卑己禮人
在中國古代禮儀文化中,最好的位置要給客人,主人自始至終考慮的都是如何讓對方滿意、讓對方衣食住行方便、讓對方心情舒暢等,而不是首先考慮自己
2008-07-07 20:11:29 補充:
现代
我、我们:最常见的中文第一人称代词。
咱、咱们:比较常用的中文第一人称代词。其中“咱们”通常包括聆听、阅读者,而“我们”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中国东北方言中“咱们”的用法相当于“我们”。
本人:多用于书面语。
2008-07-07 20:12:00 補充:
[编辑] 古代
余、予
印
吾(單數)、吾人(單、複數用法皆有)、吾輩(複數)
洒家:宋代
(姓氏)某、(姓氏)某人:用至20世紀中
老夫:老年男子
老身:老年妇女
本官:官员对下属、百姓的自称
老衲、老尼:佛教僧侣
老道:年老的道士
[编辑] 君王貴族
朕:秦代之後為皇帝專用自稱
不穀、予一人:先秦天子自稱
孤、孤家、寡人:国王、诸侯
本王:親王、郡王
哀家:死去丈夫的皇太后、太妃
本宮:皇后、妃嬪、公主、王妃
寡小君、小童:先秦時諸侯妻自稱,秦代之後為皇后自稱
梓童:皇后自稱(亦用於皇帝稱呼皇后)
2008-07-07 20:12:31 補充:
[编辑] 自谦
在下、僕:對一般人的自謙
小人、小可
小弟、愚兄、小妹、愚姊:對朋友的自謙
小生、晚生、後學:青年学子對前輩的自謙
臣、微臣:官員对皇帝的自稱
臣妾:后妃、命婦對皇帝的自稱
妾、妾身:女性自謙
小女、奴家:女性自謙
末将:武将對上級官員的自謙
下官、卑職:文官对上級官員的自謙
奴才、老奴:宦官對皇帝、貴族自稱,奴僕對主人自稱,清朝時滿族官員對皇帝自稱
奴婢:女官、宮女對皇帝、貴族自稱,婢女、女僕對主人自稱,清朝時妃嬪、滿洲貴族女性和滿臣妻女對皇帝自稱
貧僧、貧尼、小僧:佛教僧侶
貧道:道士
草民:庶民對官員的自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