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國語、普通話同樣是源自北平(京)話。其實並非北方或南方之分,而是北京話作為國語在台灣獨立發展五十年後,逐漸和中國大陸所流通的普通語有所差異。
國語是指民國初期,北平話成為中華民族的通用語,改名“國語”。1949年國民黨退踞臺灣後,設立“國語推行委員會”,研究並推廣“國語”。由於外省人中蘇、浙、閩、粵人較多,勢力較大,所以臺灣“國語”受到江浙方言及閩南方言的影響,帶有明顯的吳越腔調,有些語言學家因此將其稱之為“臺灣國語”或“臺灣華語”。
而中國大陸方面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對異讀字、輕聲和兒化等語言現象,進行了進一步規範,兩岸“國語”差別由此拉大。
以下是「臺灣國語」和普通話的差異,其特徵有如下幾點︰
捲舌音及兒化韻消失
普遍將ㄓ(中文拼音:zhi;威瑪拼音:chih)念成ㄗ(中文拼音:zi;威瑪拼音:tz)
將ㄔ(中文拼音:chi;威瑪拼音:ch'ih)念成ㄘ(中文拼音:ci;威瑪拼音:tz')
將ㄕ(中文拼音:shi;威瑪拼音:shih)念成ㄙ(中文拼音:si;威瑪拼音:s)
輕唇音消失
由於臺灣話無輕脣音(如f、v等音)ㄈ(中文拼音:f;威瑪拼音:f),少部分以鶴佬話為母語的中老年人直接讀為ㄏ(中文拼音:h;威瑪拼音:h)。3但以客家話為母語的人和年輕人一般可正確發音無誤。
積非成是
1. eng(ㄥ)與 b- 、p- 、m- 、f- 、w-(蹦、朋、孟、風、翁)拼音時,通常讀成ong,官方通用拼音方案亦承認這一點,但注音符號未見修改,可能與注音符號未設置「ong」之音有關。(但臺灣方言音符號有之,寫作「工」)
臺灣很多民眾不會注意到「eng」的訛讀問題。語言學家王力指出,雖然北方官話方言大多因為異化作用發成eng,但是四川話發音都是ong,他認為是一種同化作用。由於早期國語的教師很多並不會講標準北京官話,多半省籍口音濃厚,因此臺灣國語的這種現象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四川話的影響。除了早期訓練過的新聞播導人員外,大部分人讀的如同上述。
2. eng(ㄥ)及en(ㄣ)不分。最明顯的例子是「冰」字,國語及臺灣話都讀「ㄅㄧㄥ」(bing)且皆為平聲。但就算臺灣話流利的人,臺灣國語也往往讀成「ㄅㄧㄣ」(bin),原因未明。其他官話方言有四川話和南京話有這種現象,也有可能也是受到四川話或南京話的影響。
其他
此外,中國大陸《新華字典》(1990年版)和臺灣《國語辭典》(1981年版)中3,500個常用字的注音,而發現到注音相同的2,711個,注音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789個。臺灣國語和中國普通話有差異的注音占了將近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