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成祖立陽山碑?
回答 (3)
陽山位於湯山鎮西北,那裡的石材很好。碑材系明成祖為其父朱元璋樹碑而開鑿的巨型石材。陽山碑材又名孝陵碑材,西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奪得他侄兒的帝位,為籠絡人心,穩定政局,就決定要一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並顯示自己是朱元璋的嫡系。於是,他征集了全國萬余工匠依陽山南麓開鑿碑材三塊。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寬16米,長30.35米,重達1.6萬公頓;碑身石材長49.40米,寬4.4米,高10.7米,重約8700公頓左右;碑額石材高10米,長20.3米,寬8.40米,重約6千公頓左右。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8米,重3.1萬公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碑。為取此石材,古代勞動民眾付出了非凡的艱辛與血汗,數千民工,石匠累死皇家采石場,今碑石附近墳頭村即是當時民工的合葬地。這三塊石材都已成形,其中碑額已與山體分開,碑身、碑座也僅有一端相連。此石材又為何遺棄不用?說法有二︰一說明朝國勢漸衰,朱棣又遷都北京,故不用;一說因南京地理與氣候所了限,不適古代的滾木與冰運的方法,無法運輸而不用。
但這一絕世碑材最終未被使用,依然留存在原地。此次新建的明文化村,就是以開採陽山碑材為主脈設計建造的,力求再現歷史場景。
為什麼明成祖立陽山碑?
參考: 天之心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坐落在紫金山南獨龍阜玩珠峰下,是南京乃至中國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明孝陵東起孝陵衛,南到衛崗下馬坊,西抵城牆邊,北至獨龍阜半山腰,舊有護牆長45 里,縱橫5 里多。當時,陵墓區內植松十萬,養鹿千頭,派到陵區管理守護的衛兵多達5600 余人,範圍之廣,建築規模之大,是歷代帝王陵墓中少有的。中山門外衛崗的下馬坊,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築,坊額橫刻著“諸司馬官員下馬”7 個大字。文武官員到此必須駐轎下馬。下馬坊向北約一里,是明孝陵的第一道正門——大金門。大金門內有一個高大的碑亭,石基磚牆,其上部建築已毀,只剩方形四壁,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四方城”。“城”內有一石龜,馱著一塊石碑,這就是“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是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無璋歌功頌德而立,碑高近10 米,是南京現存的最大的石碑。從四方城折向西北,通過御河橋,便進入了神道。神道兩側自東向西排列著獅、獬豸、橐駝、象、麒麟和馬6 種石獸,每種石獸各有兩對,一對站立,一對下跪。走過石馬向右拐,有擎天石柱兩支。石柱呈圓形,雕有雲龍紋。石柱北,有8 個石人,其中,4 個是文臣,4 個是武將。文臣穿著朝服,手持朝笏,端莊靜穆;武將披甲戴盔,手執金吾,威武雄壯。石刻生動傳神,是明初石雕藝術的代表作。整個神道呈彎弓形,環抱著梅花山。神道的盡頭是欞星門,向東北即為御河橋。過御河橋即可看見陵寢的大門,入門處有碑刻“治隆唐宋”四字,為清康熙帝御筆。再北就是享殿,殿闊九楹,里面原有朱元璋畫像。後來重修明孝陵時,不僅重新繪制了朱元璋畫像,而且還繪制了馬皇後和太子朱標的畫像。出享殿往北,過石橋,即達方城,方城中間有一條拾級而上的隧道。登完54 級台階,出隧道,迎面一道石砌牆,上面橫刻著“此山明太祖之墓”,這是民國初年為答游客所問而刻。徑左右磚鋪漫道上達明樓,原明樓木建築部分已毀,僅存四壁磚牆。南牆開拱門三道,其余三面牆上各開一門。明樓之北有圓形土山,稱寶頂或寶城。寶城之後即是獨龍阜玩珠峰——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後馬娘娘葬地。相傳,明成祖爭得天下之後,為顯示自己的孝順,下令為其父立一塊天下第一的大碑。于是派人到城外湯山附近的陽山順山而鑿。至今,陽山上面還留有碑座、碑額和碑身三塊碑材。作為碑座的石料,長達30.5 米,寬約16 米,厚為13 米。整個石料除西北端仍與山岩相連外,其余均已與山鑿離。鑿空的底部,只有兩邊留著支撐的石塊。在碑座西北約百米處,是橢圓形的碑額石料,高約10.7 米,寬20.3 米,厚8.4 米。囚周還留有擬雕幡龍頭,爪、尾用的是14 個石牙,底部除留作支撐用的三行石塊外,全部鑿空。碑額的後面,便是依山劈成的巨大碑身,橫臥在陽山前面。碑身長約50 米,厚4.4 米,寬10.7 米。整個碑身也只有東北端與山岩相連,其余皆與山岩鑿離。碎座、碑額、碑身三塊石料,加起來全長71 米多,其取材之大,為中外石碑之冠
收錄日期: 2021-04-21 14:00: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702000051KK0283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