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是怎樣形成呀??

2008-06-29 9:28 pm
颱風是怎樣形成呀??
颱風是怎樣形成呀??
颱風是怎樣形成呀??

回答 (4)

2008-07-01 3:26 am
✔ 最佳答案
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每秒32.7米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本地近義字(local synonym),颶風的名稱使用在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使用的近義字是颱風(typhoon)。
在台灣、日本等地,則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米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皆稱為颱風。在某些地區的非正式場合,「颱風」甚至泛指包括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等所有在北太平洋西部出現的熱帶氣旋。
據美國軍方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間西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颱風發生的個數與月份,平均每年有17.7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颱風的月分是八月,其次是七月和九月。
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名字由14個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委員國提供。

2008-06-30 19:27:30 補充:
分級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於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國海發生的熱帶氣旋,分為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及颱風;連同可能發展成為熱帶氣旋的低壓區,共五級。各地向外公佈的分級和名稱有時略有不同。以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澳門、中華民國 台灣及美國氣象機構使用的分級方法:

世界氣象組織建議的名稱 中心持續風力 中國大陸[1] 香港/澳門 台灣 美國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
低壓區(熱帶擾動)
熱帶低氣壓 8級以下,即≤17.1米/秒,
每小時不足33海裏/62公里 熱帶低壓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壓
熱帶風暴 8至9級,即17.2至24.4米/秒

2008-06-30 19:27:36 補充:
每小時34至47海裏/62至88公里 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 輕度颱風 熱帶風暴
強烈熱帶風暴 10至11級,即24.5至32.6米/秒
每小時48至63海裏/89至117公里 強熱帶風暴 強烈熱帶風暴
颱風 12級以上,即≥32.7米/秒
每小時64海裏/118公里或以上 颱風 颱風 輕度颱風 颱風
12級至13級,即32.7至41.5米/秒
每小時64海裏至81海裏 颱風 中度颱風
14級至15級,即41.5至50.9米/秒
每小時81海裏至99海裏 強颱風
16級以上,即≥51米/秒
每小時100海裏以上 超強颱風 強烈颱風
每小時130海裏以上 超級颱風[3]

2008-06-30 19:29:03 補充:
颱風的命名及編號
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熱帶氣旋(在西北太平洋,最高記錄是5個同時存在,這也是全球的記錄)[來源請求],美國軍方於關島上設置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現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次大戰習慣對熱帶氣旋給予名字,方便識別。最初的名字全為女性,後來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從1947年至1999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非正式地採用上述名字。

2008-06-30 19:29:08 補充:
早在20世紀初至中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台灣和日本已自行為區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4位數字編號,編號首2位為年份,後2位為該年順序號。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氣旋。而美國海軍則為整個西北太平洋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兩位數字編號(後來改成兩位元數字加上英文字母w)。

2008-06-30 19:29:28 補充:
為減少混亂,日本在1981年獲委託為每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內的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國際編號,但容許其他地區繼續自行給予編號。自此,在大部分國際發布中,發布機構會把國際編號放在括號內(JTWC除外)。但是,各氣象機

2008-06-30 19:29:32 補充:
構有時對熱帶氣旋的編號會有差別,主要是因為其對熱帶氣旋強度的評估有所不同。例如在2006年風季,中國氣象局曾對一個未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風暴(中國氣象局的0614)編號,因此在餘下的風季,前者的編號都比後者的多出一個[4][5]。
由2000年開始,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命名錶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英語:WMO Typhoon Committee)制訂。共有五份命名錶分別由14個委員國各提供兩個名字組成[6],名字會由所提供國家的英文國名順序使用。不同於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循環使用(即用完140個後名稱,回到首個重新開始)。日本氣象廳會同時根據這一套

2008-06-30 19:29:51 補充:
新名單為這些熱帶氣旋命名。這些名字及編號除了用於為國際航空及航海界發放的預測和警報外,亦是向國際媒體發放熱帶氣旋消息時採用的規範名稱。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台灣,氣象機構會為熱帶氣旋的外文名就其發音和意義翻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和澳門會商議一致的翻譯,[7],中華民國台灣則自行翻譯這些名字。[8]
當熱帶氣旋在某地區造成嚴重破壞,該地區可要求將其退役。為該熱帶氣旋起名的國家會再提一個名字作替補。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香港會由市民提名,再選出若干優勝名字,提交世界氣象組織確認選擇其中一個名字。[9][10]

2008-06-30 19:30:12 補充:
颱風命名錶[11][7][12]
來源地 I II III IV V
柬埔寨 達維 康妮 娜基莉 科羅旺 莎莉嘉
中華人民共和國 海葵[13] 玉兔 風神 杜鵑 海馬
北韓 鴻雁 桃芝 海鷗 彩虹 米雷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 啟德 萬宜 鳳凰 彩雲 馬鞍
日本 天秤 天兔 北冕 巨爵 蠍虎

2008-06-30 19:30:38 補充:
老撾 布拉萬 帕布 巴蓬 凱薩娜 洛坦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 三巴 蝴蝶 黃蜂 芭瑪 梅花
馬來西亞 傑拉華 聖帕 鸚鵡 茉莉 苗柏
密克羅尼西亞 艾雲尼 菲特 森垃克 尼伯特 南瑪都

2008-06-30 19:30:42 補充:
菲律賓 馬力斯 丹娜絲 黑格比 盧碧 塔拉斯
南韓 格美 百合 薔薇 銀河 奧鹿
泰國 派比安 韋帕 米克拉 妮妲 玫瑰
美國 瑪莉亞 范斯高 海高斯 奧麥斯 洛克
越南 山神 利奇馬 巴威 康森 桑卡
柬埔寨 寶霞 羅莎 美莎克 燦都 納沙
中華人民共和國 悟空 海燕 海神 電母 海棠
北韓 清松 楊柳 紅霞 蒲公英 尼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 珊珊 玲玲 白海豚 獅子山 榕樹
日本 摩羯 劍魚 鯨魚 圓規 天鷹

2008-06-30 19:30:53 補充:
老撾 麗琵 法茜 燦鴻 南川 柏加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 貝碧嘉 琵琶 蓮花 瑪瑙 珊瑚
馬來西亞 溫比亞 塔巴 浪卡 莫蘭蒂 瑪娃
密克羅尼西亞 蘇力 米娜 蘇迪羅 凡亞比 古超
菲律賓 西馬侖 海貝思 莫拉菲 馬勒卡 泰利
南韓 飛燕 浣熊 天鵝 鮎魚 杜蘇芮
泰國 山竹 威馬遜 莫拉克 暹芭 卡努
美國 尤特 麥德姆 艾濤 艾利 韋森特
越南 潭美 夏浪 環高 桑達 蘇拉

2008-06-30 19:31:18 補充:
名字 退役原因
龍王 2005年颱風龍王吹襲中國東南部
珍珠 2006年颱風珍珠吹襲菲律賓及中國南部
碧利斯 2006年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吹襲中國東南部
桑美 2006年颱風桑美吹襲中國東部
象神 2006年颱風象神吹襲菲律賓
榴槤 2006年颱風榴槤吹襲菲律賓
畫眉 2001年颱風畫眉成為有紀錄以來最接近赤道的熱帶氣旋(紀錄在2004年被打破)
查特安 2002年颱風查特安吹襲西太平洋的群島
鹿莎 2002年颱風鹿莎吹襲南韓
鳳仙 2002年颱風鳳仙吹襲西太平洋的群島
欣欣 沒有地方代表性

2008-06-30 19:31:33 補充:
伊布都 2003年颱風伊布都吹襲菲律賓
鳴蟬 2003年颱風鳴蟬吹襲南韓
蘇特 2004年颱風蘇特吹襲西太平洋的群島
雲娜 2004年颱風雲娜吹襲中國東部
婷婷 沒有地方代表性

2008-06-30 19:31:49 補充:
路徑
颱風的主要生成地區為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當中以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數目較少。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基本上全年都會生成,而以七至十月次數最為頻密。熱帶氣旋生成的位置分佈與季節有關,在冬、春季較為偏南,夏天和初秋較為偏北。

熱帶氣旋生成後的移動路徑主要受副熱帶高氣壓(副高)外圍氣流影響,所以副高的位置和範圍基本上決定了熱帶氣旋的路徑,其移動路徑大約可分為:

2008-06-30 19:32:14 補充:
[編輯] 西進型
熱帶氣旋在菲律賓以東形成後,向西移動,並逐漸稍為偏北。於不同緯度生成的熱帶氣旋所經過的地區不一。緯度較低時會橫過菲律賓後進入南中國海,最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海南,或越南登陸。緯度較高時可以經過巴士海峽,影響中華民國台灣,然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福建登陸。由於冬、春兩季,副高位處較南,所以每年11月至5月的颱風生成緯度較低,路徑亦會偏南,一般只在北緯16度以南進入南中國海,最後在越南登陸,間中亦影響泰國,甚至進入孟加拉灣,例如1989年的颱風蓋伊。

2008-06-30 19:32:35 補充:
西北型
路徑和西行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西北型颱風可以橫過中華民國台灣或橫過巴士海峽、之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及福建沿岸登陸;亦可能經過琉球群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江蘇一帶沿海登陸。這種路徑的颱風多數出現於每年盛夏七至八月間。

2008-06-30 19:33:02 補充:
轉向型
熱帶氣旋在菲律賓以東或關島附近形成後,先向西北偏西移動,至北緯15至30度附近轉向西北,最後轉向北和東北,成一拋物線。在11月至5月,多數轉向型熱帶氣旋在東經130度以東的太平洋上轉向北,較少登陸東亞陸地,主要影響太平洋上的島嶼。6月和10至11月的轉向型熱帶氣旋亦多數在海上轉向。7至8月的熱帶氣旋在較北、較西的地方轉向,途徑可以影響中華民國台灣、東海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沿岸浙江、江蘇等地,轉向後可以影響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

2008-06-30 19:33:20 補充:
特殊路徑
部份熱帶氣旋因外圍引導氣流不明,或受另一熱帶氣旋影響(如藤原效應),路徑出現打轉、停滯等。
2008-06-30 2:36 am
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係一種低氣壓天氣系統,喺熱帶或亞熱帶海域(例如太平洋,北大西洋,印度洋)形成,佢嘅能量自水蒸氣冷卻凝固嗰陣放出嘅潛熱。移動就主要係受到科氏力同其他大尺度天氣系統嘅影響,最終會喺海上消散、轉化做溫帶氣旋或者登陸後喺陸上消散。登陸嘅熱帶氣旋可以造成嚴重嘅財產或者人命傷亡,係由天氣引發嘅天災之一。不過熱帶氣旋亦係大氣循環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將熱能由赤道地區帶去高緯度。
熱帶氣旋嘅環流受科氏力影響而圍住中心旋轉。喺北半球,熱帶氣旋沿逆時針方向轉,而喺南半球就順時針咁轉。
喺西北太平洋,一啲比較強嘅熱帶氣旋叫颱風,而喺東北太平洋同北大西洋就叫颶風。廣東話入面,受熱帶氣旋吹襲俗稱打風。HY
2008-06-30 1:23 am
颱風是熱帶氣旋中最強的一級,最高持續風力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

熱帶氣旋的形成條件(背景資料)

熱帶氣旋的形成並不是偶然的。我們發現,即使在海洋上經常有著具擾動性的天氣系統存在著,例如一些雷雨雲系,但只有少數能發展成熱帶氣旋。一般而言,要形成熱帶氣旋,就必須符合以下熱力學及動力學條件。

熱力學條件方面﹐
1.在廣闊的海洋面上,海水溫度必須超過26.5℃。因為高海溫處可令大氣層處於不穩定環境條件,令擾動性的天氣得以發展。

2.大氣層底部必須存在著充足的水氣,並存在著有利空氣上升的條件:

大氣層底部和中層必須有足夠水氣,令濕度偏高,因為水氣是構成熱帶氣旋雲雨帶的原材料;而且,水氣凝結時所釋放的潛熱會令空氣溫度升高、變輕,繼而膨脹上升。所以,水氣愈充足,空氣的上升運動就愈有利。不然的話,強烈對流以及空氣的垂直運動便難以發展。

動力學條件方面﹐
1.地球自轉產生的科利奧里力不等於零

在絕大部份情況下,熱帶氣旋只會在距離赤道(南北緯)5度以上的範圍內形成。而在赤道範圍內,由於由地球自轉而產生的科利奧里力(見循環不息的大氣運動,圖五)太小,令空氣渦難以形成。即使空氣旋渦得以生成,但要使氣旋式的擾動達到颱風階段卻需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始終不利於熱帶氣旋形成。

2.大氣層底部和大氣上層的風向或風速差別不能太大 (垂直風切變不能太大):
上下層風向和風速分別太大,會使水氣凝結時所釋放的潛熱不能集中於同一個空氣柱,及使水氣凝結時所釋放出的潛熱迅速外溢。於是,那空氣柱的氣溫便不會顯著上升,氣壓亦無法迅速下降(理想的情況是:在氣柱範圍內氣溫上升→空氣膨脹變輕→氣壓下降)。而且,太大的風速差異亦會把熱帶氣旋雲系吹散,令熱帶氣旋雲系難以組織起來,使熱帶氣旋難以形成或增強。

如上所述,形成熱帶氣旋的先決條件是必須先有擾動性的天氣存在,否則熱帶氣旋便不會出現。

解答:

我們知道,熱帶海洋上的擾動天氣是具有垂直的空氣上升運動。當上升空氣中的水氣遇冷凝結成水點時,水氣會釋放潛熱,並加熱其周圍的空氣。然後,加熱了的空氣會膨脹、變輕,令整個空氣塊上升,繼而令(地面)氣壓下降(圖四 左);當地面氣壓下降時,由於這個低壓系統與鄰近地區的氣壓差異更為顯著,於是,更多的空氣又會被扯到這低壓中心去,在空氣扯進的同時更多的水氣又會帶到那低壓系統去,為那低壓系統提供更多熱能。再者,流入該低氣壓的空氣會攪動海水,令海水翻騰,使貯存於溫暖海水的熱釋放到空氣中,再進一步為流入低壓的空氣提供熱能,於是又進一步為該低壓提供更多能量(圖四 右)。而在空氣進入低壓的時候,空氣除了會受海水加熱上升外,空氣亦會受地球自轉影響而發生偏轉(即科利奧里效應),令空氣旋渦產生,最後便形成了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就是透過此種正反饋機制(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使其強度增加,這情況就如同滾雪球效應般,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熱帶氣旋這個增強的過程,稱為第二類條件不穩定(CISK, Conditional Instability the Second Kind)。直至熱帶氣旋用盡了所有有利自己發展的條件時,熱帶氣旋便停止進一步增強。

-------
當熱帶氣旋風力達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便成為颱風.
2008-06-29 9:35 pm
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每秒32.7米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本地近義字(local synonym),颶風的名稱使用在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使用的近義字是颱風(typhoon)。

在台灣、日本等地,則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米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皆稱為颱風。在某些地區的非正式場合,「颱風」甚至泛指包括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等所有在北太平洋西部出現的熱帶氣旋。

據美國軍方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間西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颱風發生的個數與月份,平均每年有17.7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颱風的月分是八月,其次是七月和九月。

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名字由14個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委員國提供。

分級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於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國海發生的熱帶氣旋,分為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及颱風;連同可能發展成為熱帶氣旋的低壓區,共五級。各地向外公佈的分級和名稱有時略有不同。以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澳門、中華民國 台灣及美國氣象機構使用的分級方法:

世界氣象組織建議的名稱 中心持續風力 中國大陸[1] 香港/澳門 台灣 美國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
低壓區(熱帶擾動)
熱帶低氣壓 8級以下,即≤17.1米/秒,
每小時不足33海裏/62公里 熱帶低壓 熱帶低氣壓 熱帶性低氣壓 熱帶低壓
熱帶風暴 8至9級,即17.2至24.4米/秒
每小時34至47海裏/62至88公里 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 輕度颱風 熱帶風暴
強烈熱帶風暴 10至11級,即24.5至32.6米/秒
每小時48至63海裏/89至117公里 強熱帶風暴 強烈熱帶風暴
颱風 12級以上,即≥32.7米/秒
每小時64海裏/118公里或以上 颱風 颱風 輕度颱風 颱風
12級至13級,即32.7至41.5米/秒
每小時64海裏至81海裏 颱風 中度颱風
14級至15級,即41.5至50.9米/秒
每小時81海裏至99海裏 強颱風
16級以上,即≥51米/秒
每小時100海裏以上 超強颱風 強烈颱風
每小時130海裏以上 超級颱風[3]


[編輯] 颱風的命名及編號
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熱帶氣旋(在西北太平洋,最高記錄是5個同時存在,這也是全球的記錄)[來源請求],美國軍方於關島上設置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現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次大戰習慣對熱帶氣旋給予名字,方便識別。最初的名字全為女性,後來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從1947年至1999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非正式地採用上述名字。

早在20世紀初至中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台灣和日本已自行為區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4位數字編號,編號首2位為年份,後2位為該年順序號。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氣旋。而美國海軍則為整個西北太平洋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兩位數字編號(後來改成兩位元數字加上英文字母w)。

為減少混亂,日本在1981年獲委託為每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內的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國際編號,但容許其他地區繼續自行給予編號。自此,在大部分國際發布中,發布機構會把國際編號放在括號內(JTWC除外)。但是,各氣象機構有時對熱帶氣旋的編號會有差別,主要是因為其對熱帶氣旋強度的評估有所不同。例如在2006年風季,中國氣象局曾對一個未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風暴(中國氣象局的0614)編號,因此在餘下的風季,前者的編號都比後者的多出一個[4][5]。

由2000年開始,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命名錶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英語:WMO Typhoon Committee)制訂。共有五份命名錶分別由14個委員國各提供兩個名字組成[6],名字會由所提供國家的英文國名順序使用。不同於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循環使用(即用完140個後名稱,回到第一個重新開始)。日本氣象廳會同時根據這一套新名單為這些熱帶氣旋命名。這些名字及編號除了用於為國際航空及航海界發放的預測和警報外,亦是向國際媒體發放熱帶氣旋消息時採用的規範名稱。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台灣,氣象機構會為熱帶氣旋的外文名就其發音和意義翻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和澳門會商議一致的翻譯,[7],中華民國台灣則自行翻譯這些名字。[8]

當熱帶氣旋在某地區造成嚴重破壞,該地區可要求將其除名。為該熱帶氣旋起名的國家會再提一個名字作替補。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香港會由市民提名,再選出若干優勝名字,提交世界氣象組織確認選擇其中一個名字。[9][10]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50: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29000051KK0108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