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糞便的形成
食物在胃和小腸內進行消化、主要是各種消化酵的作用。結腸不產生酵,只有細菌起消化作用。結腸內有多種細菌,大腸杆菌70%,厭氧杆菌20%,還有鏈球菌、變形杆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芽胞和酵母。另有極少原生動物和螺旋體。腸細菌的重要作用是能產生生理需要的物質,如食物缺乏維生素時可在腸內合成維生素K、維生素B1、B2、維生素H、維生素B12、B6、蔚酸,葉酸和消旋泛酸。也能產生 、糞臭素、硫化氫使糞有臭味。如長期用抗生素則不易合成維生素而不能吸收,引起維生素缺乏症。食糜透過回盲瓣到盲腸每24小時約500~1000毫升。主要在右半結腸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鈉,每日能吸收460毫當量的鈉和350~2000毫升水。也吸收少量鉀、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膽酸和藥物。直腸也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氨基酸、牛奶和藥物。腸功能障礙、腸炎和感染時可影響吸收。腹瀉時腸蠕動增強,吸收減少,嚴重時可丟失大量維生素、水和電解質。如果正常則在乙狀結腸內形成糞便,等待排出。
糞便的形成與食物無重要關係,禁食和正常喂養的動物糞便無顯著區別,只是糞量減少。糞便組成都一樣。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纖維素、結締組織、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如黏液、膽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粘膜脫落的殘片,上皮細胞和細菌。如不吃菜蔬和粗糙穀類糞便組成常是一致的,即65%水分,35%固體。固體部分細菌最多可達50%,但大半細菌排出時己死亡。另外2~30%是含氮物質,10~20%是無機鹽(鈣、鐵、鎂)。脂肪占10~20%,有2種,分解的脂肪是食物末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細菌和上皮殘片而來的。另有膽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維生素。正常糞便是圓柱形,長10~20厘米,直徑2~4厘米,重100~200克。食用蛋白質的糞便為棕黃色或黃色,有臭味,硬而成塊,含有很多革蘭氏陽性細菌。食用碳水化物的糞便為棕綠色、惡臭味、軟或半液體狀、酸性、含有很多革蘭氏陰性細菌。正常糞便稍有棕色,這是因有糞膽素和尿膽素,糞便顏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藥物可改變顏色。正常便為鹼性,其高低與在結腸存留時間長短成正比。稀便是酸性可刺激肛門周遭皮膚而疼痛。食用辣椒或飲酒可引起肛門直腸回應性充血使痔瘡急性發作。
結腸內氣體約100毫升,60%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氫和少量氧氣。氣味因食物和氣體組成而不同,如硫化氫過多可引起硫血紅蛋白血症,出現紫紺為腸源性紫紺。這些氣體的來源,主要是隨飲食和呼吸吞入的空氣,占70%。另外是細菌對碳水化物發酵而產生的,豆類、白菜、蔥頭產氣較多。細菌發酵產生的氣體,有的能燃燒,氫高達20.9%、甲烷7.2%,電灼時可引起爆炸應注意。腸內氣體可使結腸輕度膨脹,幫助蠕動,氣體越多腸越活動,腹內有微細的 啪腸鳴。氣體過多使腸壁擴張,牽拉神經從而致疼痛。繼續擴張可使腸壁血管受壓妨礙吸收進一步脹氣,形成惡性循環。腸氣向上打嗝由食管排出,向下由肛門排出,在腸內吸收到血循環內而感結直腸粘膜內有杯狀細胞,分泌鹼性黏液保護粘膜,滑潤糞便,幫助排便。越是遠段分泌越多,直腸分泌量就更多。化學和機械性刺激可增加黏液分泌,如直腸絨毛乳頭狀瘤,常排出大量黏液。肛腺也分泌腺液瀦留於肛竇內,當排便時被擠出滑潤糞便以利排出。有的細胞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腸 ,能刺激腸液分泌,鬆弛腸肌。
為甚麼我們的排泄物,會有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