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恐龍 請詳細回答(10分)

2008-06-26 12:41 am
請問恐龍是什麼種類的生物?

草/肉食的分別有多少種?

陸地,水和天上的恐龍有分別嗎?

考古學家對恐龍突然死亡有那些解釋?



謝謝回答!!!

回答 (2)

2008-06-26 6:51 pm
✔ 最佳答案
恐龍(Dinosaur)一名,由希臘詞 Deinos (恐怖的)和 Sauros(蜥蜴)組成,意為「恐怖的蜥蜴」,日文譯為「恐龍」,中國古生物學家引用了此名。
  最早的恐龍出現大約距今二億四千萬年前(三疊紀),屬脊椎動物爬行類的恐龍一如其他爬行類身體有鱗片覆蓋及有些品種會披有羽毛,牠們有的是草食性,亦有的是肉食性,體型最小的恐龍不超過60厘米,最大的恐龍屬於蜥腳類可長達40公尺,而恐龍的壽命最長可能活上200年。恐龍大至分類成為兩大目,分別是蜥臀目與鳥臀目,美國及中國發現的恐龍最多,全世界已發現的恐龍種類達三百多種,但相信仍不足總數的一成。恐龍於一億八千萬年前(侏羅紀)最為興盛,真正成為地球霸主,佔據了陸、海、空三大生態領域,牠們稱霸地球約一億六千萬年之久,最後一批恐龍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白堊紀)滅絕。

1.隕石的撞擊
  當時,有一顆太空飛來的東西撞到地球上,可能包括隕石、彗星雨等,造成地面有大量的灰塵,擋住了太陽光,當時,有大量的植物都紛紛死亡了。由於植物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了植物,結果要吃植物的生物都餓死了,然後,吃這些生物的又餓死了。由於這樣,恐龍就滅亡了。
2.火山爆發
  當時火山非常活躍,因爆發而噴出了大量溫室氣體,例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等,令地球上的溫度急速提升。因此,有許多植物都不能適應突變的天氣而死亡。草食性恐龍因沒有植物作為食物來源而滅亡,後來,肉食性恐龍也因沒有食物而死亡。

3.氣候的變化
  由於板塊的移動,改變了海水的流動,造成了天氣的變化。許多地方都變了十分寒冷,酷熱、乾燥等等極端的環境,恐龍以及其他的生物不能適應這些氣候的改變而慢慢滅絕。
  有人認為,恐龍是溫血動物,再加上身體不能適應氣候的變化,沒法調節體溫。因此,恐龍可能不能抵受白堊紀晚期驟變的氣候,而慢慢凍死。


4.造山運動
  在白堊紀末期,劇烈的造山運動,使地殼隆起。淺海的地方、濕潤的沼澤與湖泊變成了乾涸的陸地,一些以水為家的恐龍與生物便漸漸消失。後來,肉食性恐龍也因沒有食物而死亡。

5.海洋潮退
  當時突然發生好像冰河時期的情況,海水減少,陸地與陸地間沒有海水的阻隔,因而地球上的生物開始大遷移,促成生物間物相交流與接觸。因此,生物間的爭鬥、細菌、病毒、寄生蟲傳播等等,令恐龍滅絕。

6.自相殘殺
  當時,肉食性恐龍越來越多;草食性恐龍被捕食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當草食性恐龍減少時,甚至消失滅絕後,肉食性恐龍就開始自相殘殺而死。

7.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植物的數量有限,令造草食性恐龍沒有足夠的食物而滅絕,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因沒有足夠的食物而跟著死亡。但是,為什麼這樣的生態突然失衡呢?現在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解釋。

8.哺乳類犯人
  白堊紀的後期,哺乳類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本來牠們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後來,哺乳類開始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因此,恐龍無法繁殖而滅絕。如果根據這樣的推論,恐龍的化石應該逐漸減少,而哺乳類的應該逐漸增加,但是事實上沒有出現這種化石交替的現象。所以,正種說法不能成立。

9.種的老化
  恐龍佔據地球有一億數千萬年,使肉體過於巨體化。角和其他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存能力,終於導致絕種。但是有些人推測,恐龍有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能調節身體的溫度,非常有利生存,所以不少人質疑這種學說。

10.生物鹼
白堊紀時期,開始出現顯花植物,部分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為沒有像哺乳類那樣用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而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但這種學說仍未能完全解釋恐龍絕種的原因。
恐龍屬脊椎動物爬蟲類,恐龍的種類大約有九百至到一千二百種.

2008-07-04 19:00:03 補充:
希望幫到您! choose me to be the best
2008-06-26 4:28 am
恐龍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c/Torchlight_help.png/14px-Torchlight_help.png
恐龍
化石時期: 三疊紀到白堊紀
(不包含鳥類)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9/Field_dinos_2.jpg/260px-Field_dinos_2.jpg


暴龍(左)與迷惑龍(右)的骨架
位於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保護現狀


滅絕 (化石)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亞綱:
雙孔亞綱 Diapsida


下綱:
初龍形下綱 Archosauromorph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Owen, 1842





鳥臀目 Ornithischia

裝甲亞目 Thyreophora
角足亞目 Cerapoda
蜥臀目 Saurischia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獸腳亞目 Theropoda
恐龍(學名:Dinosauria)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
在1862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惟一幸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認為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1]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係較恐龍與鳥類遠。恐龍、鳥類、鱷魚都屬於爬行動物的初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於晚二疊紀,並在中三疊紀成為優勢動物群。
在20世紀前半期,科學家與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
自從19世紀早期,第一批恐龍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龍骨架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品。恐龍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無論兒童或者成年人均對恐龍有很高的興緻。恐龍往往是熱門書籍與電影的題材,如:《侏羅紀公園》,各類媒體也常報導恐龍的科學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所有的恐龍皆為陸地動物。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龍,例如:翼手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都不是恐龍。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45: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25000051KK0198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