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式奶油撻,俗稱葡撻(葡萄牙語:Pastel de Nata 或 Pastel de Belém,複數形式為 Pastéis de Belém),是一種小型的奶油酥皮餡餅,其焦黑表面(是糖過度受熱後的焦糖)是其特徵。相傳最晚在18世紀葡萄牙里斯本熱洛尼莫修道院的修女發明的。1837年開始在世俗餅店有售,當時因為店子位處里斯本的貝林區(Belém)而稱為貝林撻。
1989年,英國人安德魯(Andrew Stow)將葡撻帶到澳門,改用英式奶黃餡並減少糖的用量後,隨即慕名而至者眾,並成為澳門著名小吃,其後分店至兩岸三地、日本、泰國、菲律賓、韓國,且仿製者不少。他與太太唐志慧1997年離婚後,他繼續經營在路環的老店(安德魯),並在澳門大學開設分店。而太太則以瑪嘉烈之名在澳門半島經營兩分店並與肯德基合作。
葡國菜係非常國際性既菜系,因葡萄牙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時,吸取了當地的飲食特色,融合成新。葡國人在澳門已有四百幾年的歷史,受了中國菜的影響,葡國餐的煮法和材料漸漸溶合了一些中國的色彩。
www.bonbonkitchen.com/kitchen/potart.htm
呢個網址有哂材料同做法ga la!!!!!!!!!!
蛋撻,是歐洲傳來的產品,英國人稱之為「custard tart」,一直是歐洲普遍的家庭甜品之一,custard是雞蛋、奶及糖混合製成的軟凍,我們稱之為「蛋」,tart則取其音叫撻。
據說在40年代時,有些餐廳推出西式早餐(奶茶、蛋撻),用來打破廣東人飲茶 食點心的習慣。食家蔡瀾表示,當年的蛋撻比現在的大兩倍以上,一大個蛋撻加杯奶茶,是五六十年代勞苦大眾至愛的東西。當經濟開始起飛,陸羽率先出現了迷你蛋撻。後期香港有錢人愈來愈多,蛋撻上還會加上燕窩、鮑魚等配料,但經濟不景,這些蛋撻又不見了。原來蛋撻更可反映經濟環境。
蛋撻
撻皮材料:
低筋麵粉 220克
鹽 1/8茶匙
發粉 1/4茶匙
牛油 110克
凍水 3湯匙
餡材料:
糖 140克
水 1又1/2杯
蛋 6隻
花奶 1/4杯
吉士粉 1湯匙
醋 1茶匙半
做法:
1.低筋麵粉、鹽及發粉一同篩勻,牛油切粒搓入粉內,加入3湯匙凍水搓成麵糰,備用
2.水與糖同放鍋中,以慢火煮至糖溶;雞蛋拂勻,加入花奶、醋及吉士粉
3.將(2)的糖水慢慢倒入蛋液中,不停攪拌,以篩隔去雜質,備用
4.將(1)之粉糰用木棍輾薄,填入撻皮模型內,倒入蛋液約七至八成滿
5.入焗爐以攝氏200度焗約7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