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www.weather.gov.hk/informtc/trackinc.htm
要確定一個熱帶氣旋的強度,就需要知道風暴中心附近的風力資料。可是,除非在中心附近有地面氣象站,或在個別情況下,有船舶在附近水域作氣象觀測,否則中心風力的資料不是容易得到的。1987年8月後,北太平洋西部再沒有飛機作氣象偵察飛行,因此更少了一個重要資料來源。由於直接的數據有限,熱帶氣旋的強度分析就只有倚靠經加工處理的紅外線衛星圖片,藉著雲頂溫度的分佈和變化而作出間接推斷。以下是一些預測風暴移動路徑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a) 太平洋高壓脊向西伸展的幅度;
(b) 脊線的南北遷徙;
(c) 高壓脊中的弱點;
(d) 與中緯度天氣系統的相互作用;
(e) 與其他熱帶氣旋的相互作用;
(f) 地形的影響;
(g) 引導氣流不明確的弱流區域。
圖片參考:
http://www.weather.gov.hk/informtc/trackic2.jpg
憑過去及現時的天氣狀況去預測熱帶氣旋路徑,天氣預報員必須有足夠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客觀方法給預報員提供指引。
預報熱帶氣旋移動路徑的主流客觀方法是基於氣候學及統計學,其本概念是歸納過往的資料去預測未來。當中的假設是:一個熱帶氣旋的變化和過去在相似環境下(以月份、地點和盛行大氣狀況劃分)的風暴比較,應相差不遠。最後的產品離不開一些平均值、概率、外推路徑、列線圖或是一些相關公式。這些方法除了提供風暴的變化外,也會對地區性天氣給予有用的提示。
另一類較重要的方法是綜合利用統計學和動力學,這些方法考慮到引導風暴移動的有關動力學因子。
用一個數值模式去模擬真實的大氣是一個較複雜但卻日趨普遍的方法。原始數據經過小心篩選後被仔細地納入電腦模式內,箇中「數學大氣層」便依循既定的物理定律及經驗法則來演變。運算過程中涉及的龐大計算量,要倚靠高速電腦來完成,可是,只有一些主要的氣象中心才配備有這類高速電腦。除了收取這些氣象中心所發出的全球性數值天氣預報資料外,天文台在業務預報上亦採用一套區域性的數值模式。在處理大尺度環流和較高緯度的天氣系統方面,各數值模式的表現都不錯。但是,在預測熱帶地區的天氣以及較小尺度的天氣系統方面,例如熱帶氣旋,成效並不顯著,連貫性和可靠性一般也未如理想。數值天氣預報仍是熱門的學術研究領域,氣象學家們都務求提高這些預報方法的精確度。隨著預報模式的不斷改良,相信預報技巧亦會相應提高。
圖片參考:
http://www.weather.gov.hk/informtc/trackic3.jpg
熱帶氣旋預測這門學問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影響風暴路徑的因素多而繁複,當中有些機制還未能夠完全掌握,有些機制亦只能粗略地代進各個預測方法中(很多時候受制於業務上的可行性)。此外,熱帶氣旋反覆無常的特性,以及在移動及強度方面固有的波動性,亦令預測工作更加困難。
訂定熱帶氣旋初始位置難免有誤差,很多氣象專家認為這是預測錯誤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風暴現時的位置,除了是熱帶氣旋警告中出現的數字外,對預測風暴未來的動向亦起相當大的作用。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無論用任何預測方法,假如輸入不準確的數據(例如現時位置),怎能盼望會有準確的輸出數據呢(例如風暴的預測位置)?在估計風暴的初始位置時,並不是所有風暴都有明確的風眼方便定位的,有些甚至欠缺明顯的螺旋雲帶來確定環流中心。組織不完整的風暴,水平結構會有不對稱及不規則的現象,而垂直結構也可能出現扭曲的情況。
圖片參考:
http://www.weather.gov.hk/informtc/trackic4.jpg
另一個難題是和香港的地理位置有關的。大部份移向華南海岸的熱帶氣旋,是按西北偏西路徑移動的,海岸線的走向和風暴路徑形成一個狹窄的斜角,而香港只是彈丸之地,風暴路徑只要偏差十度,便足以使本應正面吹襲香港的風暴移到海南島去了。
圖片參考:
http://www.weather.gov.hk/informtc/trackic5.jpg
面對不明確和不斷改變的情況,天氣預報員必須細心觀察,按需要作出恰當的修正和明智的決定。同樣地,市民亦應明白其中所涉及的可能誤差,根據最新的熱帶氣旋警告而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