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條中史問題~(20分)

2008-06-21 4:16 pm
1). 唐玄宗要為安史之亂爆發負上最大負任嗎?試發表你的意見。

2).「宋太祖的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帶來不少弊端」,試分析上述說法。

3). 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措施,為什麼造成日後宦官擅政的局面?

4). 鄭和下西洋對宣揚國威和南洋開發兩方面,各有什麼貢獻?
-宣揚國威:
-南洋開發:



以上4條問題
希望大家可以答多d point!
以簡潔,有point為先!

最後感謝大家的樂意幫助啊!!!
更新1:

唔該大家整理好d答案... 令我方便d睇... e.g.加上題號

回答 (2)

2008-06-22 12:26 am
✔ 最佳答案
1. 雖然眾多現代的史家將安史之亂的責任歸咎於唐玄宗(要知道,史家總是要求某些角色承擔某些責任,以圓說自己的觀點),但我不敢苟同。我認為制度才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主因。唐初,國家建立了一套藩鎮的制度,它雖然協助了中央鎮守邊疆,但長久下來卻造成了對朝廷的離心力。而這種制度是沿襲已久的,非唐玄宗可輕易改變。我認為,唐玄宗對安史之亂的確有一定的責任,但並不多。

2. 宋太祖鑒於唐末、五代藩鎮割據一方的現象,分別決定實行強幹弱枝和重文輕武的政策。這種政策的確維護了宋室本身的國祚,卻客觀上削弱整個民族的力量。由於實行強幹弱枝,優越的兵力、財力集中於京城,導致戌守疆域的反而是老弱殘兵,這大大削弱了國家對外戰爭的勝算,對外戰爭自然連番失利。又由於實行重文輕武,國家大興文風,意欲出人頭地的平民都攻讀文學,加上文官的政治風險相對較少(宋室中期仍對武將有所忌諱),導致較少人投身於軍事,削弱了國家的軍事力量。

3. 由於明太祖實行君主集權措施,提高君王權力,廢止宰相,兼統原由宰相管理的六部,令大臣、外戚難以干預朝政。而一切的政令又須經內閣的大學士草擬後再經皇帝親自硃批,使權力緊握於君王一人手中。本來這對防止旁人擅政有很大用處,然而明朝中葉以後,皇帝多對政事不感興趣,耽於玩樂,面對每日大學士送呈的政令,自然心生煩厭,於是便交由宦官代為硃批,導致宦官無形中成為國家的最後決策人。自此,宦官便嚴密控制朝廷,形成干政的局面。

4. 宣揚國威: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足跡遍及東南亞,甚至非洲東部海岸。鄭和沒有像其後的歐洲人蹂躪各地原居民,反而與各地元首見面,送來大量禮物,使明朝在世界的地位和名氣大大提升。接下來的十數年間,多國元首或其代表先後到達北京城,覲見明成祖,大增明室的國威。
開發南洋:除了送來大量禮物,鄭和船隊更在東南亞各地,指導各地居民耕作,開啟了南洋的歷史新頁。由於中原的技術輾轉進入南洋,當地的生活質素被大幅提高。此外,這也間接導致了一批批華人先後到達甚至定居南洋經商,使南洋逐漸繁盛起來。
參考: 我的記憶
2008-06-21 5:34 pm
唐玄宗要負上最大負任,安史之亂是唐代於公元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由於發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趙匡胤統治時期,吸取唐朝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導致滅亡的教訓,接受大臣趙普的建議,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奪了武官的權力,從而「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使宋朝沒有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問題,比起其他朝代來說宋朝的社會比較安定和公平,文學、哲學、美術、科技、教育等也比較發達。但重文輕武的結果也導致宋朝軍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戰爭多以敗仗收場。

宦官擅權:明初廢相後,君主輔弼無人;至成祖起,又起用宦官,予日後宦官擅權干政之機。明太祖以宰相胡惟庸謀反,廢中書省,罷去宰相;全國政務由六部總管,直接向皇帝負責。


鄭和下西洋





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之原因:





鄭和出身回教家庭,其祖曾赴麥加朝聖,具航海知識,和受其薰陶,而本身又長於外交及軍事,成祖遂遣之下西洋。





建立海外聯盟:時帖木兒帝國強大,威脅明之西陲,成祖遣使聯繫海外諸國建立聯盟,以作牽制。





發展國際貿易:成祖為加強社會經濟發展,遣使打通往南洋之路,以增進國際貿易。





誇耀富強:成祖遣使南下,以宣揚明室之富強,樹主威信。





尋找惠帝:靖難之變後,成祖疑惠帝逃亡海外,為根除後患,遣使找尋其蹤跡。







鄭和下西洋對中國之影響:
宣揚國威:鄭和多次下西洋,恩威並施,西洋三十餘國遣使入貢,明國威遠播。
刺激經濟發展:海外貿易開拓後,迅速發展,推動我國手工業生產。
增加航海知識:鄭和下西洋所繪製之航海圖及其隨員之著述,豐富中國之航海、地理知識,對東西交通貢獻甚大。
國人外移日增:鄭和下西洋後,明室在海外之聲望日隆,華僑地位日高,激發國人移民南洋之興趣,奠定華僑在南洋之地位。
傳播中國文代:鄭和下西洋,中國文代亦隨之傳至海外,西洋各地均深梁染華風,諸蕃王子亦多來華留學。\


鄭和下西洋亦影響到南洋的開發。明以前華人對外事業只限於通商,但鄭和下西洋後,華人僑居南洋者漸多。鄭和下西洋時,不少官兵留駐南洋, 亦有使節團隋員不欲返回中國,他們在南洋聚妻生子;增加了在南洋華僑的數目。華僑在南洋發展日盛,除大部分從商外,亦有些從政,如華人鄭昭後來任婆羅國王,又如謝文彬官至暹羅「岳坤」,朱復、蔡璟為琉球國丞相等。華人揚名於南洋者,大不乏人,如林鳳、林道乾、吳陽、羅芳伯及許泗漳等人。古十四至十六世巒間,華人對南洋政治、社會及經濟之發展起了決定性之作用,而其勢至今不衰,未始百不是鄭和所造成的影響。



此外,鄭和下西洋在經濟發展上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各國向明朝上表進貢,不但在表上對人國稱臣,自居藩屬,實際上也是以貨易貨。中國朝廷一向採取小來大往的政策,常常以更多的賞賜(如綢緞、紗羅、茶葉、瓷器、漆器、印花布等),回報入貢國,不讓其吃虧。同時也容許貢使及隨從順便帶些私貨來中國賣,換買中國的物品回去。由於外貿發展,剌激商品生產,手工業由此突飛猛進,海外貿易急劇發展,入口品目、種類及數量均大增,將唐宋以來由阿拉伯人控制的海權奪取過來。明朝將中國生產之絲綢、荼葉及諸貨遠銷南洋,易取南洋香料,以其所有易其所無,中外雙方兩得其益,又因蕃貨價平,官商前往購買,收入浩大,計當時收入一利御用、二利軍給、三利富民。在鄭和下西洋後,確實替中國換來了不少南洋的香料、毛皮、木材、礦物、絹紗及若干奇禽異獸及珊瑚、瑪瑙、珍珠、寶石等。


收錄日期: 2021-04-23 18:03: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21000051KK004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