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歷史德國歷史德國歷史

2008-06-18 12:54 am
德國歷史德國歷史德國歷史德國歷史

回答 (2)

2008-06-18 1:03 am
✔ 最佳答案
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王國的基礎上建立,德國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國家。由此往後的歷史才稱為德國曆史,之前的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日耳曼部落(前100年-300年)
據推測,日耳曼部落的進化發生在青銅時代或者最晚是鐵器時代。公元前1世紀,部落開始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德國北部逐漸向南、向東和向西擴散,與伊朗人、波羅的人、凱爾特人的高盧部落以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發生接觸。除了史料記載的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以及考古發現外,科學家對早期日耳曼人歷史知之甚少[5]。

民族大遷徙和法蘭克王國(300年-843年)
在奧古斯都的統治時代,羅馬帝國軍隊開始入侵德意志地區,日耳曼部落在抵抗過程中逐步掌握了與羅馬軍隊相類似的戰鬥戰術。公元9年,舍羅斯克人首領阿米紐斯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戰勝瓦盧斯所領導的羅馬軍團,位於萊因河和多瑙河以北的德意志地區才得以獨立於羅馬帝國之外。至公元100年,日耳曼部落已在萊因河-美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占據瞭如今德國的大部分地區。3世紀,出現了許多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勒曼尼人、法蘭克人、薩克森人和弗裡斯蘭人等[6]。

神聖羅馬帝國(843年-1806年)
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法蘭克王國分成西、中、東三個部分,其中萊因河以西的西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萊因河以東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德意志王國的基礎,也是其後神聖羅馬帝國和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部則成為後來法德爭端的起源。

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成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開創德意志國家,這是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開始[7]。王國由洛林、薩克森、弗蘭肯、士瓦本、圖林根和巴伐利亞多個公國組成。962年,王國國王奧托一世由羅馬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在弗蘭肯王朝統治期間(1024年-1125年),意大利北部和勃艮第加入神聖羅馬帝國,但主教敘任權之爭使皇帝的權力被削弱。在霍恩施陶芬王朝統治期間(1138年-1254年),帝國勢力進一步擴張到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德意志北部地區的城鎮因漢薩同盟而繁榮發展。

1356年金璽詔書頒佈,規定帝國皇帝由七位選帝侯選舉產生,選帝侯則來自帝國內最具勢力的公國統治者和地方大主教。這一規定成為帝國的基本國體,直至其滅亡。從15世紀初起,帝國皇帝幾乎被奧地利大公國的哈布斯堡家族佔據。

1517年,馬丁·路德撰寫了質問羅馬天主教的《九十五條論綱》,由此引發了宗教改革。宗教戰爭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戰爭使德意志領地遭受破壞。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結束了德意志地區的宗教戰爭,但也使帝國實際上分成了眾多的獨立公國。從1740年開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普魯士王國之間的戰爭佔據了18世紀的德意志歷史。1806年,在拿破侖戰爭中,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被迫退位,神聖羅馬帝國徹底瓦解[8]。

復辟和革命(1814年-1871年)
隨著拿破侖·波拿巴戰爭失敗,1814年召開了維也納會議,一個由39個主權國家組成的鬆散聯盟---德意志邦聯成立。由於不滿意復辟,德意志人民興起了追求統一和自由的自由主義運動,但隨後被邦聯議會主席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策劃的措施所鎮壓。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極大促進了德意志國家的經濟統一。由於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民族主義在德意志人民特別是年輕知識份子中迅速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用來代表此次運動的黑色、紅色和金色後來也成為了德國國旗的顏色[9]。

受1848年歐洲革命和法國建立共和國的影響,德意志知識份子和平民也發動了革命。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緩和群眾的反抗情緒,同意制定憲法和成立議會,使運動暫時得以平息。1862年,威廉一世與議會鬥爭日益激烈並引發了軍事變革,奧托·馮·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宰相。俾斯麥成功贏得了1864年普丹戰爭和1866年普奧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北德意志聯邦,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邦聯之外。

2008-06-17 17:03:44 補充:
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
隨著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利,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宣佈成立。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開始統治新的帝國,首都柏林。帝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各德意志國家,稱為小德意志。1884年初,德意志帝國開始在歐洲以外建立殖民地。

2008-06-17 17:03:54 補充:
在統一德意志後的最初時期內,帝國皇帝威廉一世採取的外交政策是通過建立同盟以鞏固德意志強國地位、孤立法國和避免戰爭。但是在威廉二世統治期間,帝國又採取了新帝國主義政策,導致與鄰國關係緊張。原先有帝國參加的聯盟不復存在,而新的聯盟又將帝國排斥在外。與此同時,法國卻通過《英法協約》與英國建立新的外交關係,並鞏固了與俄羅斯帝國的聯繫。除了與奧匈帝國保持接觸,德意志帝國日益孤立。

德意志的帝國主義走出國內,與其它歐洲列強一道瓜分非洲。柏林會議後,德意志帝國獲得了包托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多哥和喀麥隆在內的非洲多塊土地。瓜分非洲使得列強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並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2008-06-17 17:04:15 補充: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線。作為被協約國戰勝的同盟國的成員,德意志帝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1918年11月,德國革命爆發,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6月,德意志帝國被迫簽署《凡爾賽和約》。此次談判與以往的戰後和談不同,作為戰敗國的德意志帝國被排除以外。由於條約被認為過於苛刻且令德國蒙羞,促進了納粹主義的興起[10]。

2008-06-17 17:05:17 補充:
魏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
1918年11月德國革命成功後,魏瑪共和國成立。1919年8月11日,《魏瑪憲法》經德國總統弗里德里希·埃伯特簽字生效。1918年,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創立德國共產黨。1919年1月,德國工人黨成立,後來成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

2008-06-17 17:05:26 補充:
魏瑪共和國的經濟曾遭受兩次嚴重打擊,第一次是1920年代初因《凡爾賽和約》所訂下的巨額賠款造成的。雖然20年代中期經濟迅速複蘇,但是經濟大蕭條再次令共和國遭受打擊,一蹶不振。同時,共和政府十分不穩定,執政聯盟屢屢變更,人們逐漸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此外,共和政府還要面對右翼的君主主義、民意主義及納粹主義勢力的挑戰。例如很多右翼份子散播的刀刺在背傳說,即宣稱德國革命是德國在一戰失敗的原因,並把革命黨人、社民黨、共產黨人甚至猶太人定義為“十一月罪犯”,藉此打擊共和制度。而左派的共產黨也反對共和國的資本主義統治,希望以議會共產主義取而代之。

2008-06-17 17:05:37 補充:
革命過後,德國選民漸漸傾向支持反對民主的政黨,無論是右翼的德國國家人民黨、納粹黨或是左派的共產黨。大蕭條以後,政局兩極化明顯。1932年的兩次議會選舉中,納粹黨分別得到37.2%和33.0%的議席,而共產黨則在第二次選舉中得到17%的議席。因此,共和國後期的議會中有很多成員都不是民主派。社民黨一類的溫和民主政黨的票數也愈來愈少。

1930年代開始,德國政局岌岌可危。部分政黨如納粹黨使用準軍事化部隊威嚇選民,並借助高失業率與民眾的貧困爭取民意。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精英因恐反政府的政黨,經常借用魏瑪憲法第48條允許聯邦大總統以緊急法令統治國家,令民主制度漸漸崩潰。

2008-06-17 17:06:30 補充:
在連續數個政府內閣失敗後,別無選擇的總統保羅·馮·興登堡在右翼部屬建議下,於1933年1月30日任命阿道夫·希特拉為新一任德國總理。

2008-06-17 17:06:54 補充:
第三帝國(1933年-1945年)
1933年2月27日,國會縱火案發生,隨後頒發的緊急法令將民眾的一些基本權利取消。1933年的《授權法案》賦予了希特拉政府完全立法權。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投票反對,而共產黨由於其國會議員被殺或被捕,已無法表達反對意見[11][12]。在一系列行動和法案之後,德國成為一黨專政的中央集權國家,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萊茵蘭非武裝區,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被證明是不恰當的。1938年後,希特拉在膨脹主義的指引下逐步建立起大德意志。為避免兩線作戰,希特拉於1939年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2008-06-17 17:07:12 補充: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兩天后法國和英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很快就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1941年,德國開始了大屠殺,有組織地殺害了約600萬猶太人、約1000萬斯拉夫人和吉普賽人以及約25萬德國籍殘疾人等。

1941年6月22日,希特拉撕毀與蘇聯的條約,打開東方戰線並入侵蘇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久,德國對美國宣戰。雖然一開始德軍快速深入蘇聯境內,但隨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扭轉整個戰爭的局面。1945年5月8日,在紅軍占領柏林後,德國投降。

2008-06-17 17:07:35 補充:
分裂和重新統一(1945年-1990年)
戰爭使近千萬德國士兵和平民死亡,大片國土喪失,約150萬名德國人被從原占領國驅趕回來,多個大城市被炸毀。戰後德國領土和柏林全市被盟軍劃分為四個軍事占領區。1949年5月23日美國、英國及法國佔領區(包含西柏林)合併,成立以波恩為首都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俗稱「西德」或「聯邦德國」);其中西柏林亦以特殊的城市地位,加盟位於波恩的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包含東柏林)則單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俗稱「東德」或「民主德國」),設立首都即為東柏林。

2008-06-17 17:07:50 補充:
西德遵循自由主義,是個民主議會制共和國,施行“社會市場經濟”,與美國、英國和法國聯盟。西德從1950年代初開始經歷了長期的經濟成長,於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8年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創始國之一。東德於1955年與蘇聯結盟,施行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並迅速成為華沙公約組織中最富有、最現代化的國家,但其國民依然嚮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和經濟繁榮[13]。為阻止東德人逃往西德而於1961年建造的柏林牆被認為是冷戰的標誌。1970年代,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的東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德之間的緊張關係。

2008-06-17 17:07:54 補充:
日益增多的東德人從匈牙利逃往西德以及東歐劇變,東德於1989年11月突然撤除了柏林牆,這一舉動加速了東德的變革,最終促成了1990年10月3日的兩德統一。根據兩德協議,合併後的東、西柏林再次成為新國家的首都。
2008-06-18 1:04 am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开始仅指在法兰克帝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属于日尔曼语族的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e,即法语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德意志这个词的含义由语言扩展到说此语言的人,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国(Deutschland)。公元920年,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改称为“德意志王国”(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开始了所谓“德国”的历史。
与中国这样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对于历史上长期处于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过程中的德意志地区来说,民族、国土、国家常常是相互分离的。因而从德意志历史整体考察,只有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Deutschland这个词才包含了同一的国土和国家政权的含义,因此,准确地说,只有这之后的历史才可以称为“德国史”,之前的历史只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
史前时期
考古证据表明,在现今德国国境内,约70万年前就有人类踏足。从此推测,约50万前开始,人类就陆续移居于此。
公元前后,在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已定居着许多日耳曼部落,这些部落同企图征服此地的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冲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条顿堡森林之战中战胜了当时强盛的罗马帝国。在这次战役中,日耳曼部落伏击并消灭了三个罗马军团。此后,罗马人再也没有真正尝试过把它们帝国的东部边界推进过莱茵河。
自407年开始的一段时期中,各莱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过莱茵河并在今天的法国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国。476年,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下层人民联合,推翻了显赫的罗马帝国。
神聖羅馬帝國在1806年滅亡後,德意志邦联在1815年成立,其中以普魯士和奧地利最強大。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想由自己領導德國統一,後來普魯士漸漸取得領導權。1862年9月23日,俾斯麥出任首相,這標誌著德國統一的開始。
1864年普魯士打敗丹麥,收回北方近丹麥邊境的多個領地。1866年普魯士打敗奧地利,迫使奧地利與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并合併數個邦,组成北德意志邦联。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德國南部幾個邦脫離法國控制,至1871年德國宣佈完成統一,德意志帝国成立。







[编辑] 魏玛共和国 (1919年—1933年)


主条目:魏玛共和国
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是在德国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权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玛政府自一开始就注定了困于经济问题和本身魏玛宪法固有的缺陷。
开始的几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忙于处理左翼和右翼相继发动的叛乱和1923年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接下来,由于德国与战时敌人们的关系逐渐缓和和赔偿债务的放宽,情况有了些好转。盟国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秩序和繁荣,全靠總理兼外交部長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1930年来临的大萧条之前。
此后,经济的衰退,加上对1923年超速通货膨胀的记忆和凡尔赛条约严酷的条款引发的民族主义反对声音,从内外两方面断送了魏玛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SDAP,简称纳粹)利用了这一现实和不断增长的失业率。纳粹不断强调民族和种族的问题,并承诺让失业的人重新获得工作,他们把德国的许多问题都归罪于所谓的犹太人的阴谋,甚至宣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是由于内部的通敌造成的。
德国再次统一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1/BRDDDR.png/180px-BRDDDR.pn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990年德国统一:BRD 表示原联邦德国;DDR 表示原民主德国


主条目:两德统一
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国的领土并入联邦德国。
关于德国统一的条约达成于1990年2月13日,这个协议通过1990年2月14日的所谓“四加二协议”(英美苏法四个占领国和东西德国)得以实现。统一后的德国仍然是欧共体(后来成为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HY


收錄日期: 2021-04-15 22:55: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17000051KK0168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