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建築特色 急急急!!!!!!!!!!!!!!!!!!!!!!!!!!!!!!!!!!!!!!!!!!!!!!!

2008-06-17 10:38 pm
意大利建築特色
包括: 意大利的着名建築物

回答 (2)

2008-06-19 11:01 pm
✔ 最佳答案
羅馬式建築(Romanique architecture)(又稱羅曼式建築、羅馬風建築、似羅馬建築等),是10世紀晚期到12世紀初歐洲的建築風格,因採用古羅馬式的捲、拱而得名。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給人以雄渾莊重的印象。對後來的哥特式建築影響很大。
“羅曼”即“羅馬式”的意思,這個詞是19世紀早期提出的,最初是指5世紀—13世紀的建築。
字數所限,未能盡錄,請參看以下連結︰





目錄[隱藏]

1 歷史
2 特征
3 在不同地區的發展

3.1 意大利
3.2 德國
3.3 法國
4 參見
5 參考文獻
聖母百花大教堂(意大利語: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位於意大利佛羅倫薩城中,教堂建築群由大教堂、鐘塔與洗禮堂構成,1982年作為佛羅倫薩歷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a/Paradies_tuer_florenz.jpg/220px-Paradies_tuer_florenz.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洗禮堂的銅門是吉伯提的作品“天國之門”
聖喬凡尼洗禮堂位於大教堂西邊數米,7世紀即已建成,11世紀改建成現在的模樣。為白色八角形羅曼式建築。佛羅倫薩的孩童均在此受洗,包括但丁、馬基雅弗利等名人。洗禮堂三扇銅門上刻有《舊約》故事的青銅浮雕,其中二扇為吉伯提(Ghiberti)所作,被米開朗基羅贊為“天國之門”。
鐘塔高85米,最初於1334年由大畫家喬托(吉奧陀)設計並監工,因此俗稱“喬托鐘塔(吉奧陀鐘樓)”。屬哥特式建築,由六層方型結構向上堆疊成柱形,外牆鋪白色大理石,純凈優雅。
大教堂於1296年奠基,1347年秋天爆發黑死病迫使工程中斷。1367年由全民投票決定在教堂中殿十字交叉點上建造直徑43.7米,高52米的八角形圓頂。1418年佛羅倫薩市政府公開徵集能夠設計並建造大圓頂的方案。精通羅馬古建築的工匠菲利波布魯內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勝出,為總建築師。在建造拱頂時,沒有採用當時流行的“拱鷹架”圓拱木架,而是採用了新穎的“魚刺式”的建造方式,從下往上逐次砌成。大教堂於1436年3月25日,舉行獻堂典禮。百年之後,米開朗基羅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也建了一座類似的大圓頂,卻自嘆不如:“我可以建一個比它大的圓頂,卻不可能比它的美。”
大穹頂內部為16世紀佛羅倫薩畫家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所繪巨幅天頂畫《末日審判》。
中殿北牆上有烏切洛(Paolo Uccello)所繪《喬凡尼阿古托紀念碑》和為紀念但丁誕辰200年所繪的《但丁與神曲》(1465年)。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參考: wikipedia
2008-06-17 11:12 pm
拜占庭式建築,指的是拜占庭帝國時期的建築風格。在古羅馬巴西利卡式的基礎上,融合了東方(主要是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藝術,形成了新的風格。對後來的東歐建築和伊斯蘭教建築有很大影響。

穹隅(Pendentive)是指拱頂之間形成的三角形球面。穹隅的發明使得方形基座上可以搭建巨大的圓形穹頂。這是一個古羅馬建築師沒有解決的問題,是建築史上的偉大發明[1]。聖索非亞大教堂即以大穹頂著稱,並有多個圓形穹頂的小廳。高大寬闊,採光充分。
羅馬式建築(Romanique)(又稱羅曼式建築、羅馬風建築、似羅馬建築等),是10世紀晚期到12世紀初歐洲的建築風格,因採用古羅馬式的卷、拱而得名。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給人以雄渾莊重的印象。對後來的哥德式建築影響很大。

「羅曼」即「羅馬式」的意思,這個詞是19世紀早期提出的,最初是指5世紀—13世紀的建築。


特徵
平面:橫殿和長方形教堂相交構成拉丁十字。
鐘樓:西面入口處有兩座塔形鐘樓,尖頂或平頂。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鐘樓。
牆體:巨大而厚實。因此顯得沉重封閉。
扶壁(buttress):增加對牆體的支撐力。
拱頂:主要是肋骨式筒形拱頂,也有尖肋拱頂。這是一種具有良好聲學特性的建築式樣,有利於教堂聖詠的效果。
連拱廊:
門:拱門形式,門楣的半圓形空間覆蓋著浮雕,並有多層拱頂曲面。門中央以間柱支撐。
柱:在科林斯柱式的基礎上更加發展了浮雕柱飾。
小圓窗(牛眼):

哥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流行於12世紀至15世紀。哥德式建築主要用於教堂,在中世紀高峰和晚期盛行於歐洲,由於起源於法國,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

尖肋拱頂
推力作用於四個拱底石上,這樣拱頂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並且尖肋拱頂也具有「向上」的視覺暗示。

法國亞眠大教堂雙層飛扶壁扶壁(Buttress),也稱扶拱垛,是一種用來分擔主牆壓力的輔助設施,在羅曼式建築中即已得到大量運用。

花窗玻璃
哥德式建築逐漸取消了台廊、樓廊,增加側廊窗戶的面積,直至整個教堂採用大面積排窗。這些窗戶既高且大,幾乎承擔了牆體的功能。

十字平面

法國沙特爾大教堂平面圖這也是繼承自羅曼式建築,但擴大了祭壇的面積。


層層往內推進,並有大量浮雕,對於即將走入大門的人,彷彿有著很強烈的吸引力。

束柱(beam-column)
柱子不再是簡單的圓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強調了垂直的線條,更加襯托了空間的高聳峻峭。

文藝復興建築是在公元14世紀在意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築風格。基於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築師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築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築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學習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古典風格,並且發展了『柱式』的概念。

使用對稱的形狀,集中式
恢復「自然」,以尺規作圖製圖,以圓形和正方形為主
反對哥德式建築
特色為「高」、「尖」,並被認為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


越上的柱要越長,以調正從下看上來的視差 。

巴羅克建築是歐洲17世紀和18世紀初的巴羅克藝術風格中的一個層面。17世紀起源於意大利的羅馬,後傳至德、奧、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從語源學上講,巴羅克是一切雜亂、奇異、不規則、流於裝飾的代名詞。而這一時期的建築也確實體現了這一點。它能用直觀的感召力給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這正是天主教教會的用意(讓更多的異教徒皈依)。

洛可可(Rococo)風格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一開始是為了反對宮廷的繁文縟節藝術而興起的。洛可可Rococo這個字是從法文Rocaille和意大利文Barocco 合併而來。Rocaille 原意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而Barocco即巴洛克(Baroque)。
參考: wikipedia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02: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17000051KK011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