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 哈,好有趣啊!我都想試下分析她。不過唔知準唔準wo!^^
但在分析之前,我解答妳的問題先吧!
如果從以上資料來看,這不算是心理疾病。她的行為是正常的,此行為現象稱為「心理防衛機制」,這也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問題在於採用的方式和程度大小。
每個人應付焦慮及避免自我受到打擊時都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而這些行為就是心理防衛機制。但當人們愈是依賴防衛機制,人們就愈是不認識自己。
^^就以妳的朋友作為例子:
「反向作用」:妳朋友本來不熱衷於妳和那個男仔的事,但後來卻積極關心。她可能用了一種防衛機制,稱為「反向作用」。為了防範具有威脅性的衝動,人們可能會主動地表現出相反方向的衝動。藉著在意識的層次上形成與不安的慾望截然相反的態度與行為,而不須去面對此等令人不安的慾望所帶來的焦慮。例如:對著自己憎恨的人表現出濃烈的愛來掩飾心中的恨,在心中浮起負面的反應時就表現出特別的親切,以及用超乎尋常的仁慈來掩飾殘忍的念頭。假如妳朋友對那個男仔是有愛慕之心,卻後來發現跟他是沒有可能的,為了掩飾內心的不安而作出相反的行為。
「合理化」:有些人會製造一些「良好」的理由來解釋自我所受的傷害。這一方面能使自己的特定行為顯得合理,並有助於減綬所受的打擊。例如:在示愛時遭受對方拒絕,於是會找一些合乎邏輯的理由來解釋為什麼會失敗,有時甚至會告訴自己並沒有那麼喜歡他。在妳朋友的例子中可來到兩個例子,
1) 「個男仔外型性格同幾好丫!不過吾係佢杯茶law!」
2) 「跟住佢仲講我現任bf都冇果個男仔甘好la!佢又從未見過我bf,佢點知?」
「投射」:這是一種自我欺騙的防衛機制。把自己不為社會所接受的慾望與衝動歸咎於別人身上,以減輕自己的焦慮。例如:自己與朋友的妻子有染指的慾望,卻認定她在引誘他。又例如: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以為別人都喜歡。就如當妳覺得別人是甚麼時,其實你自己就是甚麼心態一樣。妳朋友的例子:
「之後撞到我另一個fd同佢bf, 個女仔就同我講肯定係我個fd自己追番來la!」
我對她有以下的分析:
她自少缺乏父母的鼓勵去探索、嘗試、犯錯,以及測試各種限制,導致她經常懷疑自己。她的依賴性強,因此養成日後處理外界事物的能力也會受限。至小在家中缺乏自主權。她很容易衍生罪惡感。個性不太進取,她習慣允許別人來為自己做決定。在6-12歲時成績不好,沒有獲致一種勤奮的意識感,因而產生了自卑感。在人際關係中,她常感到身邊人未能認同自己,所以產生角色混淆的現象。而踏低別人除了可令自己得以發洩,更重要是其他人的取笑可為她帶來認同感。她是一個不接受現實的人,習慣推卸責任。
哈,以上只是我的個人分析而已!只宜參考。因為心理學始終缺乏實驗證明,只有統計的相關性。何況我只是自修而已!^.<希望可以幫到妳la!我也想知道我的分析如何啊!
參考: 《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精神分析新論》、《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