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馬謖,是馬良之弟,才能傑出超過常人,好論軍計,深得諸葛亮器重,待遇殊於他人。
關於馬謖,【三國誌】卷三十九 蜀書九 有以下一段闡述:
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希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邰戰於街亭,為邰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十九。
另,【資治通鑒】卷 71 也有以下一段文字:
帝(曹丕)“乃勒兵馬步騎五萬,遣右將軍張郃督之,西拒亮。”……
“初,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異。漢昭烈臨終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及出軍祁山,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以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捨水上山,不下據城。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乃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收謖下獄,殺之。”……“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揚干亂法,魏絳戮其僕。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
我認為馬謖并非死於兵敗,兵敗罪不致死,而是死於“違亮節度”。“是時趙雲、鄧芝兵亦敗於箕谷,雲斂眾固守,故不大傷,雲亦坐貶為鎮軍將軍。”(【資治通鑒】卷 71)勝負仍兵家常事,且街亭之失愚認為是必然的。
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這次出征本來就尚未準備充分,敵方派了“馬步騎五萬”,己方只派出精兵兩萬五仟(史書沒有記載,只能引用三國演義)與之對抗。敵方派了身經百戰的大將“右將軍張郃”,自己却派了個文職的參軍馬謖及裨將軍王平。能有多大勝算呢?
馬謖并非沒有功勞,其時諸葛亮南征,馬謖進言「南中恃其險遠,雖今日破,明日復反耳,即使今天以力屈之,他日蜀國傾力北伐,南中知我國空虛,必又再反,為將來北伐除後患,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願公服其心矣」。諸葛亮用其策,赦免孟獲以服南方,在諸葛亮之世,南人不曾再反。
如果魏延,甚至趙雲就未必能進“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方略了。
依此看來馬謖是個不錯的參謀人才,并非戰將,更非獨當一面的指揮人才,放著戰將魏延、吳懿不用,用馬謖作先鋒,諸葛亮用人不當,實有不可推卸之錯。諸葛亮是不應該不懂得因才而用兵的。所以其錯更在馬謖之上。
僅為己見,願知識共享!
2008-06-18 00:26:38 補充:
據記載,【三國誌】作者陳壽,「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被髡,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
或許,陳壽因父親的原因,對馬謖另有一份感情,所以在寫馬謖時,出現了三個不同的結局。
第一種 被諸葛亮所誅:可見以下兩個記載:「亮……戮謖以謝眾。」【蜀書五 諸葛亮傳】;
「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王平傳】。
第二種 死於獄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
第三種 逃亡:「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
2008-06-18 00:26:48 補充:
而【資治通鑑】乾脆走中間路線,綜合兩種說法,說諸葛亮「收馬謖下獄,殺之」。
好在題目是也談馬謖其人,并非問馬謖的結局。不然真不知如何作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