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文獻考證的作者不是只有一位,請問前後作者為誰呢?
乾隆二十一年(即甲戌後兩年的丙子,1756)五月初七日,經重評後的《紅樓夢》稿至少已有七十五回由雪芹的親友校對謄清了。凡有宜分二回、破失或缺詩等情況的都一一批出。但這次謄清稿大概已非全璧。這從十一年後(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作者已逝世,其親友畸笏叟再重新翻閱此書書稿時所加的幾條批語中可以看出,其中一條說:
茜雪至《獄神廟》方呈正文。襲人正文標目曰《花襲人有始有終》,余只見有一次謄清時,與《獄神廟慰寶玉》等五、六稿被借閱者迷失。嘆嘆!丁亥夏,畸笏叟。
又一條說:
《獄神廟》回有茜雪、紅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無稿。嘆嘆!丁亥夏,畸笏叟。
又一條說:
寫倪二、紫英、湘蓮、玉菡俠文,皆各得傳真寫照之筆。惜《衛若蘭射圃》文字迷失無稿,嘆嘆!丁亥夏,畸笏叟。
再一條說:
嘆不能得見寶玉《懸涯撒手》文字為恨。丁亥夏,畸笏叟。
批語中說的「有一次謄清時……被借閱者迷失」,時間應該較早 ,「迷失」的應是作者的原稿。若再後幾年,書稿抄閱次數已多,這一稿即使丟失,那一稿仍在,當不至於成為無法彌補的憾事。從上引批語中,我們還可以推知以下事實:
一、作者經「增刪五次」基本定稿後,脂硯齋等人正在加批並陸續謄清過程中,就有一些親友爭相借閱,先睹為快。也許借閱者還不只一人,借去的也有尚未來得及謄清的後半部原稿,傳來傳去,丟失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從所舉「迷失」的五、六稿的情節內容看,這五、六稿並不是連著的;有的應該比較早,如《衛若蘭射圃》,大概是寫憑金麒麟牽的線,使湘雲得以與衛若蘭結緣情節的;學射之事前八十回中已有文字「作引」,可以在八十回後立即寫到;有的較遲,如《獄神廟》;最遲的如《懸涯撒手》(涯,當為山部,以下同),只能在最後幾回中,但不是末回,末回是《警幻情榜》,沒有批語說它丟失。接觸原稿最早的是脂硯齋,應是讀到過全稿的;畸笏叟好像也讀過大部分原稿,因而還記得「迷失」稿的回目和大致內容,故有「各得傳真寫照之筆」及某回是某某「正文」等語;只有《懸涯撒手》回,玩批語語氣,似乎在「迷失」前還不及讀到。
二、這些「迷失」的稿子,都是八十回以後的,又這裡少了一稿,那裡又少了一稿,其中缺少的也可能有緊接八十回情節的,這樣八十回之後原稿缺的太多,又是斷斷續續的,就無法再謄清了。這便是傳抄存世的《紅樓夢》稿,都止於八十回的原因。
三、上引批語都是雪芹逝世後第三年加在書稿上的,那時,跟書稿有關的諸親友也都已「相繼別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畸笏自稱)一枚」,可見《紅樓夢》原稿或謄清稿,以及八十回後除了「迷失」的五、六稿外的其餘殘稿,都應仍保存在畸笏叟的手中。如果原稿八十回後尚有三十回,殘稿應尚存二十四五回。但也有研究者認為脂批所謂的「後三十回」,不應以八十回為分界線,而應以賈府事敗為分界,假設事敗寫再九十回左右,則加上「後三十回」,全書亦當有一百二十回,殘留之稿回數也更多。殘留稿都保存在畸笏處,是根據其批語的邏輯自然得出來的符合情理的結論。若非如此,畸笏就不會只嘆息五、六稿「迷失」或僅僅不得見《懸涯撒手》文字為恨了。
紅樓夢,全書共多少章回?
紅樓夢共120回
紅樓夢的別名,共有多少名稱呢?
紅樓夢又稱石頭記
如果想知道的更詳細可以到以下的網址去看看喔!
http://cls.hs.yzu.edu.tw/HLM/hom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