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傳統民間觀念上,婦女一懷孕,就先到中藥舖,抓幾帖「安胎藥」來補補身子,一方面預防胎兒早產或流產,一方面在臨產前幫助生產順利,「安胎」對孕婦而言果真如此必要?孕婦服了安胎藥,就能使母子均安、生產順利?
台北市立和平醫院中醫部醫師劉桂蘭指出,民間常用的安胎處方,就是俗稱「十三太保方」的保產無憂方,是由當歸、川芎、白芍、黃耆、厚朴、羌活、菟絲子、川貝母、枳殼、荊芥穗、生薑和艾葉所組成;這付傳統固有成方常被民間視為安胎妙藥,從懷孕初期到臨產階段都適用,不過,一般孕婦如未經辨證,自行以保產無憂散安胎,可能因症狀不同,而未能達到預期的效用。
劉桂蘭表示,一般而言,懷孕初期的三個月內,較容易出現滑胎等流產先兆,孕婦可能出現腰痠、腹痛等胎動不安的現象,此時最好經由中醫師診斷、辨證之後,再以適合的處方調養。基本上,有流產跡象的孕婦多為腎虛、氣血虛弱、血熱等體質,或因跌仆損傷所導致。
現代婦產科醫師通常以黃體素治療孕婦的流產先兆,但是,根據週產期醫學會統計,孕婦因缺乏黃體素而導致流產先兆的比例並不高,補充黃體素未必均可達到安胎作用,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孕婦臥床休息。
陳思銘表示,孕婦最好在產前即測量是否有黃體素不足的情形,懷孕階段如有流產現象,則可適時補充黃體素,但根據統計,孕婦發生流產,有五成以上為基因因素,部分則因荷爾蒙變化所致,另有部分孕婦在懷孕早期發生子宮收縮的現象,可能為細菌感染所致,此時則必須使用抗生素,才能妥善預防流產發生,過去的婦產科醫師大多會予具流產跡象的孕婦服用黃體素,但效果未必如預期良好。
根據近代免疫學方法的統計發現,受精卵未著床前的流產機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即使著床後,流產的比例也達百分之五十;另外,約有四分之一的孕婦會出現早期出血情形,其中又有四分之一孕婦的出血為病態,但孕婦出血可能因子宮前、後傾等因素,未排出體外,而由子宮自行吸收,孕婦本身未必有自覺症狀出現。
至於懷孕末期的流產徵兆,可能導致胎兒早產,此時須以放鬆子宮平滑肌的藥物來控制胎動現象,不過,這類藥物久服可能產生心跳加快、心悸、肺水腫、氣短等副作用,使用時須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