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清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氏,諱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滿族,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二位皇帝,通稱康熙皇帝,為中國歷史上的明君之一。康熙共有33子,傳說33子當中個個都學有所成,沒有一個紈絝子弟,由此可見其家教之嚴和不凡的人格魅力。
康熙於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六十九歲。在位六十一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1673年,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叛亂,其他二藩相繼響應,三藩之亂最終在1681年被完全撲滅。康熙採納了大學士李光地的意見,授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在1683年出兵攻剋臺灣。從1690年至1697年多次擊敗準噶爾汗噶爾丹,史稱三徵噶爾丹。在雅克薩戰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收復了雅克薩城(現俄羅斯聯邦涅爾琴斯克)和尼布楚城(現俄羅斯聯邦斯科沃羅丁諾)。他在京師東北的熱河營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
康熙帝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愛新覺羅玄燁還親自出京巡視,瞭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康熙帝還褒封道教白雲觀方丈王常月,並依於門下。
康熙對西方文化也十分感興趣,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 ,並頗有著述。對基督教也很有好感,後來卡康熙逐漸發現羅馬教廷試圖過多的干預清朝的政治,並且皇子皈依基督後以此作為爭權奪利的工具,遂開始有所抵制基督教。正是由於康熙對西方比較開明的態度,使得自明朝朱元璋開始閉關自守的落後於世界的腳步放緩。
康熙自幼習武,精於騎射 。多倫會盟他開硬弓命中很遠的靶子令到場的蒙古王公驚駭不已 ;每每圍場狩獵康熙總是所獲野獸甚多。頭天晚上還在作幾何證明題,第二天一早盡興馳騁以至累垮兩三匹馬,足見康熙精力旺盛。
康熙在收復臺灣後開放了海禁(該政策系由明開皇帝朱元璋首創,明朝近200多年時間由於海禁導致中國全面落後於世界發展步伐。),利用“文字獄”這種少流血,威懾、攻心為上的方式作為政治手段成功的打擊了江南一帶的分離勢力。 例如康熙五十年發生過戴名世的南山案文字獄事件。
康熙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也是最傑出的一位帝王。他文武雙全,既精通傳統文化,又涉獵西方科學;既能上馬左右開弓,御駕親征擊退噶爾丹,又能治國安邦善於管理。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收復臺灣,顯示了康熙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有著過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江南的國家分裂勢力。康熙還是仁義之君,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以條約確保了國家在黑龍江的領土不被侵犯;關心百姓民間疾苦,並出台過一些列措施,恩惠百姓。康熙還特別重視教育,包括自己子女,奠定了持續100多年的“康乾盛世”,可謂前無古人。正是由於康熙一人高超的能力使得清朝國家機器高效運轉,從明朝的的全面倒退開始了發展,併進入盛世 。(關於明朝如何落後,參考《利瑪竇中國札記》這部書)。說康熙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千古一帝”並不過分。
有專家指出,清朝中後期國力開始遠遠落後於西方,這跟康熙晚年的墨守陳規,缺乏創新,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史學家史景遷批評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繼位的糾葛有點進退失據;二是康熙雖喜愛西學,任用耶穌會士,並允傳教,但對西方並不信任,因而有禮儀之爭以及導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輕徭薄賦自豪,以此彰顯盛世,但其永不加賦的政策按耕地面積繳固定稅金,與人口無關,於是人口雖增,亦不加賦,為康熙的繼承者造成財政困難。[2]
另外也有人認為,康熙在位時對西方科技很感興趣並且還掌握了很多,但他卻嚴禁自己之外的人學習,因為他擔心先進的西方科技一旦傳開,將會極大的動搖以騎射起家的滿清的統治[來源請求],而康熙此舉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漢族為代表的中華文明的衰落。
歷史小說家高陽則說康熙有兩大缺點,一是在傳位問題上,始終猶豫不決;二是“好名”,而且好與臣下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