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門人眼中孔子是個怎樣的人????

2008-06-11 3:34 am
我想有800字...thx

回答 (2)

2008-06-12 5:09 am
✔ 最佳答案
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几個階段的特點。他的話就是很深刻的養生經。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開,進入一個人能"解脫一切"的狀態,這時,不為世事所困擾,對一切順境、逆境都看得很開,變得眼界高超,虛怀若谷。 但這又不是看破紅塵,消極避世,而仍然是積極進取,追求理想,享受生活樂趣。所以孔子晚年還致力于編撰《春秋》,不倦地學習《易》,以至"韋編三絕",還繼續給弟子上課。 有一次楚國大夫葉公問孔子的學生子路:"你們的孔夫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一時不知怎樣回答人。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后對子路說:"孔子這個人啊,發憤時可以忘了吃飯,高興時什么懮愁都扔掉了。他啊,連快要老了自己還不知道。"(《論語.述而》)應該說,正是這种開闊的心境使孔子獲得了長壽。
  飲食講究以養生
孔子晚年飲食很講究,有"八不食"的習慣,從現在的保健、飲食衛生觀點看,大部分也是正确的,要求高的。這"八不食"分為三類: 一、色味方面:食物變顏色了不吃,變味了不吃。 二、食物質量方面:糧食陳舊了不吃,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不時新的菜蔬不吃。 三、制作方面: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不吃。 這八不吃,對飲食衛生的要求很全面,對當代人也是一种啟發。 孔子還很強調吃相,他說:"食不語,寢不語"。就是吃飯時不要說話,睡覺時也不要說話。 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指糧食,"膾"指切碎了的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多吃經過精加工的糧食,吃的肉切得越細越好。這是大有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會引起消化不良症。孔子晚年堅持了這一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人,是他長壽的重要保證。 孔子的這句話還可作另一种理解,那就是老年人要多食用美食。美食就是經過精巧烹調,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能刺激人的食欲,使人胃口大開。現代很多營養學家都主張:保健食品應該是美食,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我們應提倡家庭美食。 家庭也可以制作美食。"美食精細以頤年",對老年人來說,這不是一种奢求,而是養生的需要。
孔子的門人眼中孔子是個怎樣的人
參考: 天之心
2008-06-12 1:23 am
一、前言

孔子向被譽為「至聖先師」,在後代許多腐儒的介紹中,變得十分的呆板與無趣,
以至現今,學生只要一聽到孔子,就覺得很無聊,不過是考試要考的一個古人而已。
然而,翻開《論語》這一本實際保留孔子言行的弟子記錄冊,孔子的音聲笑貌,卻
是呼之欲出,而他與學生間也不僅止於「傳道、授業、解惑」,不時有幽默或溫韾
或輕斥的場景洋溢其間,學生對老師的尊敬都是發自內心,若學生不滿老師的作法,
也可以提出抗議,這林林總總,都令學生感到新鮮有趣。而想一探孔子究竟何許人
也,可以令當世人尊敬,可以令後世人景仰,相信並不僅只是歷代讀書人考科舉要
考四書五經才重視孔子的。

而孔子一生以教育為己任,弟子至少三千,可能更多,有名望與成就的,也有七十
二人。而在孔子死後,弟子都服喪三年,子貢甚至結廬在孔墓旁,陪了老師六年才
離去。相信孔子一定有一種自然的魅力再加上孔子令人心折的氣度,學生才會這麼
的敬愛他。因而在欲窺孔子的面貌之時,同時也想一探孔門師生的關係。

2008-06-11 17:24:00 補充:
為了儘量還給人物原貌,故所採資料多盡量以《論語》為根據。然限於《論語》只
是零星記言與記行,未涉及事件的原尾,故酌以《史記.孔子列傳》與《史記.仲
尼弟子列傳》以及一些與孔子年代相近的書以作補充,期待了解一代聖人的言行事
蹟以資取法效尤。

2008-06-11 17:24:49 補充:
二、孔子的為人

孔子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這恐怕要從多方面來說明。但要了解一個人,他的日常
生活如何,是一個關鍵,在《論語》中談孔子平常生活的地方很多,其中,〈鄉黨
篇〉記載尤詳。玆略述如下:

2008-06-11 17:25:34 補充: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便便言,唯謹爾。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
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
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
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
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2008-06-11 17:25:48 補充:
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
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
無所不偑。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弔。吉月,必朝服而朝。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有變食,居必遷坐。

2008-06-11 17:26:03 補充: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
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
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
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言,寢不語。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席不正不坐。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言於阼階。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
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入太廟,每事問。

2008-06-11 17:26:32 補充: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寢不尸,居不容。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
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2008-06-11 17:27:04 補充: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日常生活的穿著、吃東西的講究衛生,這些講究,有些
至今仍合於中醫的要求。 在朝廷上當招持賓客的人員的態度是如此的謹慎小心、在
朝上與同僚的進退應對會因身份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交談、遇到認識的人有喪事
時的態度就顯得莊重、入太廟時的重視禮節、平日坐車時神態也是莊重的……等,
可謂細膩傳神,活脫是一部「孔子傳」的劇本。這也許是孔子的弟子觀察老師很長
一段時間,所發現孔子日常生活的特徵而加以記錄的。

2008-06-11 17:27:31 補充:
除了〈鄉黨篇〉所記,在《論語》其他篇章中也可以看到孔子的生活態度。如〈述
而篇〉所記「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可知道孔子在家中從不皺眉,隨
時保持活潑愉快的心情。而且孔子十分喜歡音樂,聽到別人歌唱得好,都會請別人
再唱一次,然後自己跟著唱和。但是孔子這種喜歡唱歌的習慣與隨時心情愉悅的生
活態度,卻會在遇到別人有喪事的時候予以改變,變得整日哭泣,晚上也不唱歌,
這可以看出孔子十分重視喪事。而「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與「溫、
良、恭、儉、讓」(學而)也都是弟子對孔子的看法。

2008-06-11 17:28:22 補充:
另外,〈述而篇〉也記載了一個有關孔子行為的一件事:「釣而不綱,弋而不射」。
這是說孔子釣魚不用大的魚網,以免把魚補盡。而且對於正在巢中休息的鳥,不會
去射它們,因為它們沒有防備。這可以看出孔子的個性是不會暗箭傷人,也不會趕
盡殺絕。然而這些都只是孔子平日生活的瑣事,尚未完全展現孔子到底是一個怎麼
樣的人。

2008-06-11 17:28:41 補充:
葉公也曾問過子路,孔子是怎麼樣的人,但是子路卻沒有回答。孔子知道這件事後,
就告訴子路,你怎麼不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
爾。」而孔子也曾說過自己不是一生出來就什麼事情都知道的天才,只是愛好傳統,
靠著勤敏而求得學問。這種「好古,敏以求」的態度,與上面所說「發憤忘食,樂
以忘憂」的精神是一致的。這可以說是孔子對自己的自我介紹。

2008-06-11 17:29:08 補充:
孔子的好學與謙虛也是有名的。他曾經自己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
丘之好學也」(公冶長)。也常與學生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而)對
於學習,他也曾試過整天不吃不睡,只是苦苦思量,後來發現這樣子沒有用,還是
要努力讀書才行。(衛靈公)而他對學問的態度是「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2008-06-11 17:29:31 補充:
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述而)《史記.孔子世家》曾
記載他與師襄學琴,不但要彈得很順,節拍沒有錯,還要從音樂中去掌握作曲者創
作的目的與作者是何樣的人。可見其學習的認真程度。在面對別人說他是聖人,多
才多藝之時,他就馬上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2008-06-11 17:29:46 補充:
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其弟子公西
華便說:「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述而)孔子謙虛歸謙虛,對自己的能力仍是很
肯定,他曾說「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子罕)這我們在前面的〈鄉黨篇〉都有大略提到他「飲酒雖無度,卻不及於亂」
「他在朝上的進退應對及接待賓客的態度」。而他對喪事的重視,從他「日哭」
「不夜歌」都可看得出來。

2008-06-11 17:29:59 補充:
另外,孔子曾對他的學生子貢說:「唉!都沒有人了解我!」子貢連忙安慰老師不
要這麼悲觀,並問老師為什麼如此說呢?孔子就說「我這一生不怨天,不尤人,從
基層的學識與艱苦的人生經驗起步,但不為現實所困,而可以昇華的形而上的境界,
可是真正了解我的,恐怕只有上天了!」言下不勝感慨之意,卻也側面勾勒了孔子
的一些特質。由以上這些資料,我們可知孔子的確是一個好學不倦的人。只是不免
感嘆自己的理想不能在現實中獲得發揮。雖然他多次說「不怨天,不尤人」,「不
患人之不己知」之類的話,也確實可以做到,但「道之不行」,仍是令他耿耿於懷,
於是周遊列國,希望可以獲得重用。

2008-06-11 17:30:25 補充:
就是因為他周遊列國以干國君的最終目的不是富貴榮華,而是推行自己的現想,故
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也就是說孔子十分重視出處的問題。
因此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
不能富貴又如何?重要的是不要違背自已的良心。因此,孔子又說:「飯疏食,飲
水,曲肱而忱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唯其不屑「不義
而富且貴」,故言「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
且賤,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

2008-06-11 17:30:41 補充:
孔子在魯為司寇時,齊國懼魯國在孔子的帶領下變得強盛,於是送美女到魯給魯君
及季氏。為此魯國三日不朝,君臣都去看美女了。孔子很生氣,但仍期待國君與當
權者可以收歛一帶。直到祭祀時,國君沒有按禮節把祭肉送給大夫階級的孔子,孔
子就離開了魯國。(微子)在齊國時,齊景公本想重用孔子,卻因晏嬰的反對作罷。
於是就與孔子說「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吾老矣,不能用也。」
(微子)這是明白告訴孔子「我不能重用你」,孔子知道齊君的態度後,就馬上離
開齊國。到了楚的邊境,孔子得知楚王殺了二位賢人,馬上就帶弟子往回走,不入
楚境。

2008-06-11 17:30:54 補充:
在衛,因衛靈公的太子蒯聵不滿南子,想要刺殺,事蹟敗露 ,只好逃到晉國,
衛靈公因此想攻打晉國,而問孔子如何作戰,孔子不滿衛靈公的作法,於是回答
「如何祭祀,我有聽說過,如何打戰,對不起,我沒有學過。」(衛靈公) 隔天,
孔子再與衛靈公說話時,衛靈公的眼睛只看著天上的大雁,不再向孔子看上一眼,
孔子就離開了衛國。

2008-06-11 17:31:08 補充:
除了處世態度,孔子的氣度也十分的恢宏,在陳絕糧時,而對子路質疑「君子亦有
窮乎」時,仍堅持著「君子窮也要窮得有骨氣」,而不同於小人,遇到了困難,就
退步而改變自己的原則。畏於匡時,也堅信著自己所作的文化傳承工作是會受到上
天的保佑,而肯定的說「文王既沒,文不在玆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
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在面對桓魋要殺孔子時,學生
都請老師逃避,他卻十分有自信的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而
公伯寮曾在魯國當權的季孫氏而前說子路的壞話,並間接的攻訐孔子,孔子的學生
子服景伯很生氣的來報告孔子,並且表示「我現在朝中的力量很大,可以除掉這種
人」。

2008-06-11 17:31:19 補充:
換言之,他是要討孔子的一句話,要公伯寮永遠消失也不是難事,但孔子卻
說「算了,我所要推行的道可以成功的話,是上天註定的,不能成功的話,也是上
天註定,公伯寮能起什麼作用呢?」(憲問)在當時,孔子的許多學生都在各國有
很大的影響力,但孔子都不願借他們的力量去消除一些反對派勢力,這同時也印証
了孔子自己所說「不怨天,不尤人」的處世態度。如果他要把自己在魯國無法得志
的原因全歸罪為公伯寮的構陷,大可動用如子服景伯這種在國內有勢力的學生,好
歹給在背後說自己壞話的人一些教訓,可是他沒有。也並不認為自己「道之不行」,
是這些人在作怪。由此可看出孔子人格的高潔與心胸的開闊。

2008-06-11 17:31:30 補充:
除了孔子對自己的介紹與孔門弟子的說法外,當時許多屬於道家者流的隱士,也曾
對孔子提出不同的看法:

有一次,子路在石門這個地方過夜,早上起來,要出門的時候,守門的人問他「你
是從那裏來的?」子路回答「從孔先生那兒來的」。守門的人就問說「是那個明知
道作不到,卻硬要去做的孔丘嗎?」

2008-06-11 17:31:39 補充:
有一次,孔子停留在衛國時,在自己的家中擊磬。有一個挑著草器的人經過孔子的
門口,聽到了磬聲,就說道「裏面這個擊磬的人是一個有心人呀!」於是就停下來
聽磬。聽了一會,就說「這個擊磬的人太固執了,磬聲島充滿堅定的信念,似乎怕
別人不了解他。事實上,時代可以挽救的話,當然要盡力去救。然而時代已不可作
為了,又何必非出來改變呢?《詩經.衛風》就說了:『要涉水時,如果水淺,就
把衣服拉起來過,以免弄溼。如果水太深,再怎麼拉衣服,也免不了弄溼衣服的話,
就乾脆直接走過去』,又何必作困獸之鬥呢?」(憲問)

2008-06-11 17:31:52 補充:
有一天,孔子坐車行於路上,楚狂人接輿經過孔子的車,便唱著「鳳兮!鳳兮!何
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歌詞的意思
是說:鳳啊!鳳啊!你倒眉了,你這個時代出來做什麼?過去的歷史不可以改變與
挽回,未來是你可以開創的。算了吧!算了吧!今天要出來從政,是十分危險的,
你可以免了。孔子聽了接輿的歌,心中頗有感觸,想停車與他交談,但接輿卻很快
的走掉,讓孔子找不到他。(微子)

2008-06-11 17:32:10 補充:
有一個道家的人物微生畝就直接問孔子「孔丘呀!你為什麼總是這樣的忙碌奔波呢?」
孔子回答「唉!實在是我自己的毛病太深了」。 (憲問)

2008-06-11 17:32:19 補充:
在孔子迷路時,打發子路去問路,子路又遇到二位對孔子的行徑不贊成的長沮和桀
溺。長沮知道問路的是孔子,就直接說「他已經知道路了」,此處的知道路,是知
道人生的路該如何走,即認為孔子已經選擇了他的人生方向,又何必來請教我這個
不贊成他的選擇的人? 桀溺則乾脆勸子路投到自己這一邊,何必跟著一個明知不可
為而為之的人呢?畢境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子路問不到路,只好回來據實告訴孔
子。孔子感嘆的說道「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且語重心長的
說出「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微子)

2008-06-11 17:32:46 補充:
綜合上面的事情,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人都知道魯國有一個孔丘,是知其不可而為
之的人。而對於孔子的這種處世態度,許多人是不認同的。而以上這些人的言論、
看法對孔子來說,在一定程度上也肯定會造成孔子內心的波瀾起伏。這麼多的隱士
者流,想獨善其身,覺得要出來改變根本是沒有效果的。孔子又何嘗不知呢?在聽
了子路的報告,孔子是憮然良久,可見這些言論是真的觸到他的心弦。只是孔子的
看法與他們不一樣,而是覺得人始終是群居的動物,你躲進山林與鳥獸同群,是你
放棄了作人之道。

2008-06-11 17:32:55 補充:
時代再艱難,我仍是選擇與人群同在,不願作「避世之人」,所
以仍是忙碌的奔波著。這也就是孔子在直接面對道家人物微生畝的問話,他會回答
「因為我的毛病已經太深了」。這個不能改的毛病就就改善社會與時代。我相信孔
子在回答微生畝的話的時候,一定是苦笑著。

2008-06-11 17:32:59 補充:
而這種強烈入世的思想,也深深感染著子路,有一次子路與孔子失散了,就問路旁
的一個老丈人「老先生,你有沒有看到我的老師?」那個老丈人很不客氣的說「什
麼老師?這種人四肢都不勞動一下,五榖都分不清楚,算什麼老師?」說完繼續種
他的田。子路攝於其氣魄,乃拱手立於一邊。後來老丈人留宿子路一夜。隔天,子
路找到老師,把事情說了一次,孔子說那是個隱者呀!要子路再回去找他,他已經
搬走了。子路面對此一情景,也發了一通議論:「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
行,已知之矣!」此翻言論,更是深刻的說出孔子憮然的內心複雜情緒。


收錄日期: 2021-04-15 16:22: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10000051KK022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