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知識+挑戰」點解絕大多數用以中藥的涼茶都是勁苦而從來不會勁甜,勁酸,勁辣,或者勁醎?

2008-06-10 4:12 am
點解絕大多數用以中藥的涼茶都是勁苦而從來不會勁甜,勁酸,勁辣,或者勁醎?請詳細解釋。

回答 (1)

2008-06-10 1:56 pm
✔ 最佳答案
Q:點解絕大多數用以中藥的涼茶都是勁苦而從來不會勁甜,勁酸,勁辣,或者勁醎?請詳細解釋。
A:中藥性味共分五種:甘、辛、苦、咸、酸。而五種性味的中藥有不同功效:
(一)辛:有發散、行氣或潤養等作用。一般發汗的藥物與行氣的藥物,大多數有辛味;某些補養的藥物,也有辛味。
(二)甘:有滋補、和中或緩急的作用。一般滋補性的藥物及調和藥性的藥物,大多數有甘味。
(三)酸:有收斂、固澀等作用。一般帶有酸味的藥物,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四)苦:有瀉火、燥濕、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熱、燥濕、瀉下和降逆作用的藥物,大多數有苦味。
(五)鹹:有軟堅、散結或瀉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結塊的藥物和一部分瀉下通便的藥物,帶有鹹味。
就環境而言,南方廣州、福建一帶炎熱、多雨地濕,自古多有瘴氣,易中暑毒。如西漢時,淮南王劉安曾諫漢武帝遠征南方時說:『南方暑濕,近夏瘴熱,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之二三。』因此民間多以藥性寒涼的中草藥,經調配熬水沖飲,目的是清熱解毒、消暑去濕,隨即形成今天所說的涼茶。寒性中藥多味苦,如傳統涼茶『二十四味』中所取用的中藥,大部份屬寒苦之藥,正是求味苦藥能清熱之效。又如涼茶中有採用黃連、黃岑等性味寒苦之藥,可清熱燥濕。
話說回來,不單寒性藥,其實單是統計中藥書中所記,就以苦味藥所佔的比例為最多。而大部份中藥之所以偏苦,其實乾坤在於它們共有的有效成份:
(1)生物鹼(Alkaloid):是一類含氮的鹼性有機物質,大多數是無色或白色的結晶性粉末或細小結晶。味苦,少數是液體(如檳榔堿)或有顏色(如小檗堿)。這類成分一般都具有相當強烈的生理作用。重要的生物鹼如:嗎啡、可待因(含于阿片)、奎寧(含于金雞納皮)、咖啡因(含於茶葉、咖啡豆)、阿托品(含於顛茄等)、東莨菪堿(含于洋金花)、士的甯(含於番木鼈)、吐根堿(含於吐根)、麻黃堿(含於麻黃)、可卡因(含于古柯葉)、毒扁豆堿(含於毒扁豆)、毛果芸香堿(含于毛果芸香葉)、麥角新堿、麥角胺(含於麥角)、小檗堿(含於黃連、黃柏、三顆針等)、延胡索乙素(含于元胡)、漢防己甲素(含於粉防己)等。
(2)苷(Glycoside,又稱配糖體、糖雜體或甙):是糖或糖的衍生物與另一稱為苷元(甙元或配基)的非糖物質,通過糖端的碳原子連接而成的化合物。苷的共性在糖的部分,而苷元部分幾乎包羅各種類型的天然成分,故其性質各異。苷大多數是無色無臭的結晶或粉末,味苦或無味。少數甙有色如黃酮甙、蒽甙、花色甙等;少數具甜味,如甘草皂甙。
(3)苦味質(Neutral Principles/Bitter substances)
基本上屬於萜類化合物((通式為C5H8)n))的範疇,多數是內酯的衍生物。苦味素可以分為單萜類(C10H16)、倍半萜類(C5H24)、二萜類(C20H32) 、三萜類(C30H48)及四萜類(C40H64)。此類成分除共同具有苦味外,生物活性是多方面的,例如地黃是滋陰藥物,具有降低血糖和利尿的藥理作用,梔子的果實中含有多種苦味成分,具有清熱瀉火作用;龍膽苦味素為環烯醚萜甙的代表,作為苦味健胃劑。
所以服用中藥常碰上帶苦味的藥,並不出奇;再加上苦味又特別突出,只要藥方組成中有較多苦味藥時,整體的味道必然呈現出明顯的苦味。不過,涼茶當然也不是獨沽一味只有苦味的,如五花茶以菊花、金銀花、槐花、雞蛋花及木棉花五種味甘微苦的中藥泡製;夏桑菊則味道甘甜,氣味芳香,其中的夏枯草雖性味苦辛,但冬桑草及甘菊均味甘,喝起來反而沒有苦澀味。其他還有參菊茶、羅漢果茶等。
另外為什麼會感到勁苦?
這是因為正常人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攝氏度,當茶溫與舌的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的感覺最靈敏,此時飲用味道最苦。再加上舌的苦味感覺位置在舌根,藥茶一般會流過該位置及刺激該處神經,故而對苦味感覺最重。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55: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09000051KK0271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