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7次下西洋後,大規模之下西洋行動便告終止,原因如下:
政治方面
1. 君主無意發展交通事業
成祖以後的君主雄偉不如成祖,又不樂於支付龐大費用,諸臣也沒
有像鄭和這樣的人,如仁宗即位,無意遠圖,便立即停下西洋,英宗年幼
即位,大臣務休息,至武宗,世宗之輩,或把權力委於宦官,或疏於政事,自
然不再熱心於交通事業。
2. 缺乏合適人才
鄭和7次遠航,功業驕人,是千古難得的外交及軍事人才。然而,經
歷六次下西洋後,鄭和已經年紀老邁,到宣宗決定再下西洋,難覓其他人
才,才請年老的鄭和重操故業。鄭和去世後,明廷更難找尋下西洋的合
適人才,難以延續下西洋的壯舉。
經濟方面
1. 開支浩大
明初國庫仍可支付,但在成祖末年已感吃力,如永樂19年新建三殿,
支出不少,又突遭水災,運河維修花費龐大,只好下令停下西洋。宣宗以
後,對外有瓦剌、倭寇等之入侵,財力更見貧乏,無力進行下西洋行動。
國防方面
1. 外患不斷
外患來自東北(瓦剌,韃靼)或東洋(倭寇),明室集中對付北邊外患,
對東南海外交通的發展自然忽視,故出使西洋再沒有主要動機的推動,
無軍事國防價值,故明室無須再花龐大的資財於此。
2. 棄守安南
安南一向是中國領土,但由於距離中土太遠,所以鄭和下西洋時,必
經當地,以示宣慰。然而,宣宗時期,宦官馬騏對安南土人不敬,引起安
南叛變,明軍進討大敗,結果明廷被迫棄守安南。這嚴重影響明室聲威,況且當時西西洋行動已中止多年,故此,宣宗便勉強再命鄭和出使,希望
重拾聲威,但時移勢易,明室的國勢漸走下坡,終難以恢復明初下西洋之
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