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老愛堅持終極統一?

2008-06-09 8:44 am
「秦漢之後,儘管在東亞大陸上幾度出現列國並立的局面,但是『大一統』的價值觀念卻一直在華人的心海中烙下一條神聖的投影,視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為常態,視列國並立的時期為不正常。這種觀念,不僅在眾多帝王將相的心底如此,在後代史家的筆下亦復如此。結果,一些帝王將相往往以打破列國並立的局面、追求『天下一統』為神聖的歷史使命;而史家也亦步亦趨,以『天下一統』取向做為謳歌歷史的標準。」「在『天下一統』的觀念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且『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天子』逐鹿中原,追求的便是一個『大一統』的『天下』。萬一『天下』實在『統』不起來,便要爭個『正統』的地位,宣稱自己的政權才是『正統』,其他都是亂臣賊子,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所以,傳統的『統一觀』,其伴隨的另一面必然是『正統論』。對於這種『正統論』,梁啟超也有嚴厲的批判:『言正統者,以為天下不可一日無君也,於是乎有統;又以為「天無二日,民無二王」,於是乎有正統。』(詳見梁啟超《新史學》)梁氏進而指出,正統論『始於霸者之私天下,而又懼民之不吾認也』(統治者以天下為私產,又擔心人民不認同他),足見這種大一統的正統論,其實是古代專制王朝的產物,與主權在民的現代主權國家相去十萬八千里。
 為了成全這種「統一觀」與「正統論」,犧牲了多少地區的獨特創造性,斷送了多少人民的幸福安定,也埋沒了多少個人的聰明才智!歷史上凡是出現列國並立的局面,即使人民生活安定繁榮,也不被視為正常;而即使生民塗炭、生活水準下降,只要能使天下歸於「一統」,便被視為理所當然。

回答 (2)

2008-06-12 5:15 pm
臺灣與古代中國的接觸情況不明朗,甚至隨著政治立場,學者間也有全然不同的解讀。
中國史書,包括《三國志吳志》、《隋書流求傳》及《文獻通考》中,有疑似臺灣的記載出現。例如《隋書流求傳》記載:「流求國在海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及部分學者主張這是臺灣與中國早期聯繫的證據[2],不過一些學者主張並無法證明這些文獻中描述的就是臺灣[3],部分人認為史書所記載的是琉球群島[4]。目前所記者確定為臺灣且較無爭議的最早文獻紀錄,是《元史瑠求傳》。
臺灣在何時納入傳統的中國版圖也有爭論,應將臺灣海峽中的澎湖群島及臺灣本島分別論述:澎湖群島在大元帝國統治時曾設澎湖寨巡檢司,隸屬福建省泉州府。而臺灣本島則非常晚,則在大清帝國時方納入大清帝國版圖。
1943年底,《開羅宣言》發表,其中表示日本所佔據的中國所有領土要歸還予中華民國。該《宣言》並於1945年所發表的《波茨坦公告》重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盟軍統帥令在台日軍向中華民國政府投降。在台日本政府於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市中山堂向中華民國代表陳儀投降,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接管台灣。1951年,日本正式簽署《舊金山和約》,但因國共內戰中國情勢不明,《和約》沒有註明台灣主權歸屬。在1952年的《中日和約》第二條中,日本依據《舊金山和約》,重申了放棄對台灣、澎湖、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主權,但從未提起台灣主權的最後歸屬。197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並單方面宣佈《中日和約》失效,同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簽訂了《中日聯合聲明》[42]。
在開放探親與解嚴之前,國民黨政府從早期的「反共抗俄」國策,演變成「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來對抗中共的統戰攻勢。1987年臺灣政府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後,兩岸關係曾有過一段「蜜月期」,1993年於新加坡舉行的辜汪會談可謂最高點。但在「千島湖事件」、李登輝1995年訪美及台灣海峽飛彈危機一連串事件的影響下墜入低潮。其後雖有所回溫,不過在1999年李登輝發表「兩國論」後跌倒冰點,此後兩岸關係長期處於「政冷經熱」的狀態中。2005年中,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等政黨前後訪問中國大陸,引發兩岸政黨交流的熱潮,兩岸緊張的情勢有所緩解,但兩岸關係仍充滿不確定性。
到1971年,聯合國即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之際(《第2758號決議案》),國民黨政府堅持「漢賊不兩立」,宣佈退出聯合國,此後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大幅度滑落;1979年,與美國斷交,更是對中華民國的外交處境造成嚴重衝擊。在1991年的亞洲銀行年會上,中華民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統治中國大陸地區的合法政府,不再將中共視為「叛亂團體」。近年來,中華民國政府多次試圖重新申請加入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但在對岸的強力干涉下一直沒有成功。
HY
2008-06-09 4:54 pm
來E到問下啦 大把人答你
http://luckycs.marlito.com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40: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09000051KK001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