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五山村好 榴花忽已繁

2008-06-09 4:05 am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贏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懷盤。

想知道以上這首有關端午節的詩是什麼意思﹖

謝謝﹗

回答 (1)

2008-06-09 9:14 pm
✔ 最佳答案
【原詩】
《乙卯重五詩》南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譯文】
又到 五月初五(即重五)時份,山村地方風光美好,因為繁多、火紅色的榴花忽然全都開放了,漫山遍野。詩人吃過包成兩角的粽子,高冠(即危冠)上插著艾蒿枝;又忙著按照舊習儲藥、配藥方,家人在身上(羸軀指瘦弱的身軀)亦塗上丹藥,以求平安健康。日暮西斜時,詩人要忙的事都已經辦妥了;酒菜佳餚已準備妥當,便高興地舉杯痛飲。這首詩既道出了詩人陸游過端午節的情況,亦反映出南宋時人在端午時的習俗。

【解析】
這是一首律詩,律詩共八句,每句五字就稱為五言律詩。而詩中第三、四句(頷聯)及第五、六句(頸聯)分別是兩對偶句,又是律詩另一特色。
又來說說詩中提及的端午情景:
(1)詩中提及石榴花,其實石榴花是五月的時令花(每一個月份均有一種時令花),亦在該月份盛開,花色豔紅似火。古女子喜歡把花插在雲鬢上,以添嬌艷。
(2)詩中提及吃粽的習俗,顯示此習俗由來已久。相傳從前荊楚地區人製粽子,將其投其於江中,以避免殉國大夫屈原的身子為魚所食。端午吃粽的習俗亦早有記載,如西晉周處《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於 五月五日 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基於粽的不同製法,又有不同稱呼,如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中曾提及「筒粽」;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上提及「粘黍」等。
(3)詩中提及端午儲藥、配藥方,其實採藥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據中國早期的農事曆書《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採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 五月五日 ,競採雜藥,可治百病。」端午採藥是因此時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4)詩中在其冠上掛艾枝,相傳是因為仲夏時份瘟病流行,艾枝有助辟邪避瘴。亦有掛艾草于門的情況,如《荊楚歲時記》:「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其實艾草是藥用植物,可制成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
(5)說到端午飲酒,古時多以飲蒲酒、雄黃、硃砂酒為主。《荊楚歲時記》:「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這類據稱能解毒驅蟲的中藥。不過,雄黃含有大量的砷,硃砂含有硫化汞,兩者皆有毒,實不宜飲用。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04: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08000051KK023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