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的背景分析

2008-06-09 3:39 am
1.中國抗日戰爭的背景分析
(中日雙方在政治 經濟 軍事質素 裝備 戰略 國際狀況作多方面比較 )

2.8年抗戰和太平洋戰事經過
(第一至第三階段戰況分析 美國加入對大戰影響)

回答 (2)

2008-06-10 5:37 pm
✔ 最佳答案
中國抗日戰爭,又稱為日本侵華戰爭,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於日本入侵中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之前與期間,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編輯] 中國對日宣戰(1941年12月-1945年2月)

[編輯] 反法西斯同盟協作與戰略反攻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後,日本的戰略重心從中國轉變為美國。翌日,美國向日本宣戰,並呼籲世界各國對日本實施貿易製裁。12月9日,中國正式向日本宣戰。不久之後,除了與日本保持中立的蘇聯以外,英國等同盟國也對日本宣戰。從此中國不再獨立對日作戰,抗日戰爭正式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美國加入二戰後,通過滇緬公路和“駝峰航線”從緬甸、印度向中國運送了大批作戰物資,支持中華民國繼續抗戰。
世界各國的介入對中國而言帶來了巨大的利益,這也是因為英美出於本身利益考慮而希望中國拖住日本陸軍主力。因此,中國與英國簽訂了友好同盟條約,並與英、美等國簽訂協定廢除了部分不平等條約,令重慶國民政府的國際地位上升。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元首在埃及開羅開會,通過《開羅宣言》,要求戰後日本歸還占領中國的所有領土,包括台灣及其附屬島嶼。
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形勢惡化,兵力不足與物資緊缺到驚人的程度:橡膠、鋼鐵被列爲國家資源,禁止向民間出售;華北地區的資源生產遭到當地民兵與八路軍連續不斷的襲擾,絕大多數地區喪失了生產能力。爲了取得東南亞地區的物資,必需打通中國沿岸的航綫,於是日本發起了豫湘桂會戰。日本華北方面軍輕易擊潰湯恩伯在河南省的大軍,第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陣亡,結果日軍打通了平漢線之河南至武漢段。之後,華中日軍乘勝追擊,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擊敗薛岳,一路追擊至湖南南部重鎮衡陽。黃埔將領方先覺率部頑強抵抗47天,最終城破,方先覺自殺未遂,後被俘。華中日軍與華南日軍又聯手發起桂柳戰役,一路占領廣西,打通湘桂鐵路,最後打到貴州獨山,震動重慶;另一路則從衡陽南下與廣州北上的日軍打通了粵漢鐵路。全國輿論嘩然,各界痛斥。此役日軍事先精心準備,兵力也經過大大補充;國民革命軍一方面因爲長期的相持局面而放鬆了警惕,另一方面精銳部隊被史迪威調往西南戰場,導致豫湘桂會戰的大潰敗。日軍最終控制了華南交通動脈粵漢鐵路,將「大陸交通線」完全打通。
豫湘桂潰敗的同時,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發動了滇西緬北大反攻。1944年5月,由衛立煌將軍指揮的中華民國遠征軍強渡怒江,發起滇西反攻,先後攻剋日軍堅固防守的松山、騰衝、龍陵,收復西南失地。
美國
美國對中國的抗日戰爭進行過大量的援助。抗戰初期,美國奉行中立政策,對中日雙方都不提供武器,但可以提供原材料。因為日本工業基礎強於中國,此舉實際上有利於日本。初期的美國援助,包括2500萬美元的桐油貸款和2000萬美元的錫貸款。1940年汪精衛政權成立後,為堅定重慶政權的抗戰意志,美國大幅度增加對華援助,同時援引“租借法案”,向中國提供武器。美國共向中國提供了超過8億美元的援助,是二戰期間中國最大的援助國。美國武器主要在遠征軍、駐印軍的滇西緬北戰場派上用場;八路軍和新四軍沒有得到美援武器。(儘管史迪威主張他們應該得到一部分,但美國政府堅決反對,最終作罷。)
1941年,美國人陳納德組建了著名的美國志願航空隊“飛虎隊”幫助中國人民抗戰。由於早期飛虎隊不論飛機或人員素質均較日軍惡劣,因此早期曾出現了一段被日軍不斷轟炸卻完全無反擊能力的黑暗期。及後飛虎隊後來擴編為美軍第14航空隊。14航空隊漸漸取得了中國上空的制空權,共擊落日機2600架。極大的支援了中國的抗戰。陳納德的妻子陳香梅是中國記者,後移居美國,是促進中美交往的重要政治人物。
1942年,日本軍閥斷絕滇緬公路。為保證中國的物資供應,美軍開闢了飛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等高寒山區的駝峰航線,開始了歷史上空前的大規模持續空運。在三年多時間里,向中國空運了超過70萬噸物資。駝峰航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極端惡劣,在運輸過程中,損失了近500架飛機,有1579名美國飛行員遇難。1944年6月,轟炸日本本土的美國飛機從成都多個機場出發,出擊了900多架次,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美國在外交上也對中國給予極大支持,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美國對日本反覆提出抗議,並力圖促成中國和日本的和談。1941年,由於中日和議始終難於達成和日本入侵中南半島,美國對日本實行石油和鋼鐵禁運。斷絕了石油和鋼鐵來源的日本不得不冒險偷襲珍珠港美軍基地,導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HY
2008-06-09 3:44 am
中國抗日战争,又稱為日本侵華戰爭,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于日本入侵中国引發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國大陸,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歐洲戰事之前與期間,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中華民國政府及多數華人称其為八年抗战、中日戰爭等等,簡稱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華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變(支那事変),西方國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稱為「第一次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称因此而来。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戰之說。也有观点认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華民國政府才公開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戰,如果这样算,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共同抗击日本,而中國的抗战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最後,日本節節敗退,战争以包括中華民國在内的同盟國勝利而結束。


收錄日期: 2021-04-13 21:49: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08000051KK022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