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
首先,英、法的民族主義均為威脅國際秩序之安定的陰影。在十九世紀後期,民族主義變成了極端民族主義,列強都不惜一切以維持她們國際的強者地位。同時,願意為了私利而付出任何代價,包括戰爭。當時,英國是全歐洲富國強兵的超級強國,擁有最強的海軍及先進的工業,並有「世界工場」的美譽。然而,自從1870年後,其霸主地位受到德國的挑戰,故此英國致力維持其領導地位。至於法國,自從普法戰爭後,法蘭克福條約和被逼割讓亞、洛兩州,造成了法、德兩國不可和解的仇恨,再加上其在歐洲大陸的領導地位被德國取替,使法人對德存有強烈的復仇心理,是造成歐洲局勢不穩的潛伏危機。由於英、法為了持各民族的尊嚴和需要,不惜任何手段,甚至戰爭,加強了列強之間的緊張氣氛。
第二,英、法為了拓展經濟和殖民地事業,使列強之問的紛爭日多。英國經學家羅賓斯研究戰爭的經濟成因,認為戰爭爆發必定有其經濟因素。中國學者王曾才指,「各國次第走上工業化的道路之後,市場的爭奪趨於白熱化。」加上殖民地能提供再投資機會、原料、新市場及安置人口,對國家的經濟影響甚大,使各國爭相發展海外殖民地。當時,英國擁有最多殖民地,佔土地面積31000000km2,而新興國家如德國都佔約2590000km2面積的殖民地,使英國感到其殖民地「一哥」地位受威脅。英國為了保持優越的地位及發展經濟遂不惜以武力恐嚇地方,英國與德國為了爭奪東非的波爾而差點兒有衝突。可見英有作戰的準備。至於法國,蓋失去的亞、洛兩州是豐富的資源地,為了補償,法國致力拓展殖民地,如非、遠東等。當中,法國為了爭奪摩洛哥,分別於1905和1911年和德國引發兩次摩洛哥危機。由此可見,英、法對殖民地及經濟的野心,是導致戰爭的遠因之一。故此,她們均需要為戰爭負上責任。
第三,英、法為了私利,均維持龐大的軍備和進行激烈的軍備競賽。英國向來都是第一海軍強國,然而,德國君主威廉二世甚為支持德國的海軍擴張,更在1898年宣言︰「德國的未來依賴於海上。」挑戰英國的海上霸王地位。有見及此,英國加強海軍的實力,建造無畏艦,由1906年製造第一艘,至914年擁有二十九艘,比德國的十七艘高於十艘。由於英德兩國軍備競爭激烈,大大增加了戰爭的可能性。而圣方面,當時各國都進行軍事改革,增加國力,法國為了與他國保持競爭力,亦基於防衛理由,不得不推行軍事計劃。可見英法大肆擴軍,逐漸缺乏容忍和協調的精神,使爭執容易升級為戢爭,遂她們要對戰爭承擔責任。
第四,英、法都沒有以盟友的權力勸俄國,導致大2戢爆發。二十世紀初,歐洲已形成兩大敵對集團,分別為德、奧、意的「三國同盟」及法、英、俄的「三國協約」。兩個集團的其中一項內容均包括︰如果締約國之一方或兩方遭受到或捲入另外的一國或兩國應立加援助。德國曾以盟友的身份勸奧地利勿輕起戰端。可惜,奧依然與塞爾維亞引發薩拉熱窩刺殺事件,事發後,仍然只是屬於地域性戰爭,但當時英、法卻沒有勸俄國不要介入其事,使俄國第一個參與奧塞之爭,然後,基於聯盟制度的連鎖反應,德、法、英、意都先後加入戰事,使歐2戰全面爆發。由此可見,英、法沒有好善用聯盟制度的盟友權力,遂要對戰爭負上責任。
總括而言,蓋英、法兩個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拓展經濟及殖民地野心、擴軍計劃和沒有盡友的責任,均是引發戰爭的因素,故此,戰爭的罪責不能獨歸於德國,英法兩國亦需要對戰爭付上一定的責任。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戰(1939年-1945年)係直到而為止,人類社會搞出來嘅最陣象,死得最人(粗略估計死咗8300萬人),破壞得最勁嘅全球性戰爭。
戰爭高潮嗰陣,有成61個國同地方一齊打,有過17億人捲入咗場仗。打仗雙方係以美國、蘇聯、華民國(當時嘅簡稱係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嘅法斯同盟,同埋以德國、日本、意利等法斯國組成嘅軸國集團。烽煙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同埋洋洲五洲;打仗雙方同時亦都響洋、太平洋、印度洋同埋冰洋四洋展開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