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四川名字的由來!急!!!!!!!!!!!!!!!!(20分)

2008-06-09 3:00 am
我聽說四川的名字是因為那裡有四個川, 但我只是數到汶川,青川,北川, 但數不到第四個川。你們誰能告訴我呢?或是還有其他解釋?請詳細告訴我, 好的話, 我就給你們20分!

回答 (3)

2008-06-09 3:13 am
✔ 最佳答案
我知道!我老師上堂有講過!!
四川的命名係因為佢有四個川,
分別係:汶川,青川,北川,
同埋*******************金川
我最早答到你想問既問題,希望你可以選我做最佳^^


以下係一d四川既少少歷史:
四川,有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是說四川本指四川境內的四條大河:長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我原來也以為如此,後來才發現不是這樣。四川其實是指古時行政區劃的一個合稱。這個要從唐朝說起,根源是在這個“川”字的來歷上面。唐太宗貞觀元年 (西元627年),廢除了秦漢以降的州、郡制,將兩晉南北朝時代的益州(大致是今天成都平原)改為劍南道,而將原來的梁州(大致是今天陝西的漢中盆地)改為山南道。唐玄宗開元23年 (西元735年),劍南道又分為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川"字就開始在四川地區區劃名稱中出現。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州縣大加減並,宋軍滅掉後蜀政權後設置西川路,開寶6年 (西元973年),又分設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 (西元981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併為川峽路;宋真宗咸平4年 (西元1001年),將川峽路一分為四,即益州路 (後改成都府路),梓州路 (後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廣元)、夔州路 (州治奉節),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元朝在各地設置行中書省,川峽四路全並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省"名自此問世。

2008-06-08 19:13:47 補充:
為什麼說“四川”不是指“四條川”呢?因為“四川”這個名稱起源于宋代,而不是“望文生義”地起源於“四條大河”──雖然“川”字的最早意思是指河流,但“四川”的“川”其實不是指河流,而是指平原,是“平川”的“川”,而不是“川流”的“川”。

2008-06-08 19:13:52 補充:
據史載,四川盆地與陝西南部的漢中、安康一帶古稱巴、蜀,先有巴國、蜀國,秦代設巴郡、蜀郡,漢魏之後稱益州、梁州。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改益州為劍南道,改梁州為山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分劍南道為劍南西川節度、劍南東川節度,作為行政區劃,稱“川”始出現。──“劍南”或因劍門關而得名,古時劍門關是陝西越過秦嶺進入四川盆地的必經關隘,在今四川嘉陵江上游的劍閣縣,唐代在此設劍州;“山南”因終南山而得名,廣義的終南山即今秦嶺。

2008-06-08 19:13:59 補充:
965年,北宋滅四川盆地境內的後蜀政權,置西川路;973年,又增設峽西路(峽指今重慶、湖北境內的長江三峽,又稱峽江),和西川路合稱“川峽路”。l001年,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夔州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一詞即由此出。南宋又設四川宣撫、制置、總領等職,統轄四路的軍政財賦。元朝合四路為四川行省,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民國延續之。1949年中共在四川一帶設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區,分駐重慶、成都、瀘州、南充,1952年重新合併稱四川省。

2008-06-08 19:14:05 補充:
所以,權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省地圖集》說:“四川省位於我國西南,地跨青藏高原東緣及四川盆地……明稱四川省,省名由北宋置川峽四路簡化而來。春秋時東部有蜀國、巴國,秦改置蜀郡、巴郡,故簡稱蜀,並有巴山蜀水之說。”(中國地圖出版社,1992年版,第95頁)

可見,“四川”不是“四條川”,而是指川峽地區的“四路”(“路”是宋代的行政區劃,大於州府,有點省的味道)。“四”是指“四路”,“川”呢?是指河流嗎?指四川境內的長江(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都屬長江水系)?或指長江支流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其實都不是,“四川”的“川”其實是指平野、平川,是指巴蜀盆地。

2008-06-08 19:14:16 補充:
著名的漢語詞典《辭海》這樣解釋“川”字:“①水道;河流,如:百川歸海。《考工記•匠人》:‘兩山之間,必有川焉。’”②平野;平地。斛律金《敕勒川》:‘敕勒川,陰山下。’《新五代史•周德威傳》:‘平川廣野,騎兵之所長也。’③四川省的簡稱。”(《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73頁)

2008-06-08 19:14:19 補充:
“川”是四川省的簡稱,但這個簡稱本義不是指河流,而是《辭海》的第二個義項:平野、平地。因為相對於秦嶺山脈和大巴山脈,秦嶺、巴山南側的巴蜀盆地自然稱“川”了(秦嶺北麓的陝西渭河平原一帶自古亦稱“川”,謂“秦川”或“八百里秦川”)。巴蜀盆地稱“川”其實早于唐代設西川節度、東川節度之時,如《隋書•梁睿傳》就說:“睿時威振西川,夷、獠歸附。”

2008-06-08 19:14:25 補充:
所以,“四川”的“川”是因為巴蜀盆地四周高山環繞而中部平原或丘陵綿延這種地形而得名,不是因為具體哪條河或哪幾條河而得名。一般巴蜀盆地可泛稱四川(如福建、廣西又稱八閩、八桂),而其東西南北部又可稱西川、東川、南川、北川或川西、川東、川南、川北;古時整個巴蜀盆地又常被統稱為“西川”,因為相對于一些王朝的中心而言,巴蜀盆地在西向,如定都開封的宋朝多稱整個巴蜀盆地為“西川”,史書多載,如《宋史•太祖本紀》:“乙未,詔撫西川將吏百姓。”《宋史•太宗本紀》:“己卯,遣使按問西川、嶺南、江浙等路刑獄。”

2008-06-08 19:14:42 補充:
(詳見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http://www.pinghesy.com/data/2007/0409/article_698.htm

2008-06-08 19:14:46 補充:
http://www.pinghesy.com/data/2007/0409/article_698.htm
2008-06-09 4:14 am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爲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爲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爲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爲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爲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爲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爲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複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2008-06-09 3:15 am
四川,有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是說四川本指四川境內的四條大河:長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我原來也以為如此,後來才發現不是這樣。四川其實是指古時行政區劃的一個合稱。這個要從唐朝說起,根源是在這個“川”字的來歷上面。唐太宗貞觀元年 (西元627年),廢除了秦漢以降的州、郡制,將兩晉南北朝時代的益州(大致是今天成都平原)改為劍南道,而將原來的梁州(大致是今天陝西的漢中盆地)改為山南道。唐玄宗開元23年 (西元735年),劍南道又分為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川"字就開始在四川地區區劃名稱中出現。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州縣大加減並,宋軍滅掉後蜀政權後設置西川路,開寶6年 (西元973年),又分設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 (西元981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併為川峽路;宋真宗咸平4年 (西元1001年),將川峽路一分為四,即益州路 (後改成都府路),梓州路 (後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廣元)、夔州路 (州治奉節),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元朝在各地設置行中書省,川峽四路全並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省"名自此問世。
參考資料



為什麼說“四川”不是指“四條川”呢?因為“四川”這個名稱起源于宋代,而不是“望文生義”地起源於“四條大河”──雖然“川”字的最早意思是指河流,但“四川”的“川”其實不是指河流,而是指平原,是“平川”的“川”,而不是“川流”的“川”。


據史載,四川盆地與陝西南部的漢中、安康一帶古稱巴、蜀,先有巴國、蜀國,秦代設巴郡、蜀郡,漢魏之後稱益州、梁州。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改益州為劍南道,改梁州為山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分劍南道為劍南西川節度、劍南東川節度,作為行政區劃,稱“川”始出現。──“劍南”或因劍門關而得名,古時劍門關是陝西越過秦嶺進入四川盆地的必經關隘,在今四川嘉陵江上游的劍閣縣,唐代在此設劍州;“山南”因終南山而得名,廣義的終南山即今秦嶺。


收錄日期: 2021-04-23 23:09: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08000051KK0211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