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我的回答:
♥♥♥♥♥♥♥♥♥♥♥♥♥♥♥♥♥♥♥♥♥♥♥♥♥♥♥♥♥♥♥♥♥♥♥♥♥♥
釋洗塵,遼寧省復縣人,祖籍山東黃縣,上代移民東北,在遼寧落籍。俗家姓宋,民國九年(一九二O年)歲次庚申三月二十五日生。祖上業農,是一個五代同堂的大家庭。洗師兄弟姊妹八人,他是最小的一個,自幼聰慧過人,在農村的小學讀書時,以跳班的方式,三年時間完成六年的小學教育,並且考試多名列前茅。
他自幼體弱多病,群醫束手,經父母到寺院許願,祈求病好了就送他到廟中出家。後來病好了,父母難於割捨,數年之後,舊病復發,一度殆危。乃再度許願,病又痊。父母以為佛意難違,在他十一歲時,送他到縣內的潮海寺,依照同長老出家,法號思賓,號洗塵。在寺中撞鐘擊犍,禮佛誦經。數年之後,身體發育得日益強健,而對於寺務及佛事,無不洞悉。十六歲時,到瀋陽萬壽寺,入萬壽寺佛學院受學。這是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七七事變前一年的事。
十九歲從佛學院畢業,回到復縣,未幾繼任潮海寺住持。二十二歲時,哈爾濱極樂寺住持定西老和尚,在長春般若寺傳戒,因緣成熟,洗師也到長春,在般若寺受三壇大戒。這時倓虛老和尚已在青島創建湛山寺,湛山佛學院辦得十分有名,洗師於抗戰勝利後間關南下,赴青島湛山寺親近倓虛老和尚,入佛學院深造。未幾內戰復起,青島外圍亦發生戰事,佛學院師生紛紛南下,洗師也於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經上海、廣州抵達香港。
抵港之初,在荃灣東普陀寺掛單,經過一段頗為艱苦的生活。一九五O年,有感於當時香港中區尚無禮佛道場,住在新界的僧侶,如果到市內辦事或就醫,沒有落腳之處,食宿均感不便,乃與同參金山法師,在香港樓梯台創辦妙法精舍,弘揚天台教法,並留單接衆,為僧侶解決困難。洗師在妙法精舍嚴持毘尼,結夏安居。並舉辦念佛共修,開設佛學講座,由是信衆日漸增加。後來以場地不敷應用,遂於一九五六年在半山區衛城道另置新址,遷妙法精舍於該地。
洗師在港法緣頗盛,盛譽日隆,一九五九年膺選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一九六O年購下新界藍地張苑,開闢十方四衆道場,命名妙法寺,寺內設置安養院,收容年老無依信女,念佛養老。原來的妙法精舍,就由金山法師常住負責。在此期間,原常州天寧寺敏智老法師,創辦有內明書院,洗師銳意於僧教育,與敏老治商,合二人之力,好好辦一所佛學院。敏老首肯,乃於一九六一年,將內明書院由大嶼山東湧遷到妙法寺,仍由敏老擔任院長。一九六四年,內明書院增辦英文中學部。
♥♥♥♥♥♥♥♥♥♥♥♥♥♥♥♥♥♥♥♥♥♥♥♥♥♥♥♥♥♥♥♥♥♥♥♥♥♥
Wish can help u !
圖片參考:
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5.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