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出名既海盜係?!

2008-06-09 1:05 am
世界上最出名既海盜係?!

我想要名字,國籍!
最好有簡介!!

回答 (1)

2008-06-09 2:27 am
✔ 最佳答案
著名海盜

法蘭西斯德瑞克(Francis Drake。)
法蘭西斯德瑞克(Francis Drake,1540年-1596年1月28日),英國探險家、著名海盜,據知他是第二位在麥哲倫之後完成環球航海的探險家。關於德瑞克的生平,有記載的不多,僅知他為海盜出身。

巴沙洛繆羅伯茨(Bartholomew Roberts)
亨利摩根(Henry Morgan)
霍加(Khoja)
葛拉蒙(Chevalier de Grammont),法國海盜。
海盜女王──唐埃斯坦巴卡塔琳娜
黑鬍子──愛德華提屈(Edward Teach),原旗艦為Queen Ann Revenge安妮皇后復仇號,後為Adventure探險號。
黑鬍子(綽號,Blackbeard),真名愛德華蒂奇(Edward Teach,或Edward Thatch,1680年-1718年)生於英國布裡斯托爾,是世界航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海盜之一。
黑鬍子為人敢於冒險,殘酷無情,以人的頭骨為旗號,曾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擁有船長的證書。
年輕的黑鬍子最初便在英國庇護的海盜船上當水手,後來將原來的船長霍尼戈爾德趕走,自己當起了海盜頭。
1715年他指揮著有40門火炮的“復仇女王”號出海時主動攻擊普通海盜不敢惹的英國皇家海軍,“黑鬍子蒂奇”從此一戰成名,整個大西洋兩岸陷入“連皇家海軍都無法確保安全”的心理恐懼。
短短五年間,被黑鬍子搶劫的船隻卻多達40艘,他的故事到處流傳。
黑鬍子在北美英國殖民地北卡羅來納州的一些港口城市低價銷贓,但他的最大嗜好不是金錢而是將人折磨致死。

基德船長
黑山謬──山謬貝勒米(Samuel Bellamy。旗艦為Whydah維達號)
山謬貝勒米(Samuel Bellamy,1689年2月23日-1717年4月27日)是18世紀初期活躍於北美洲東岸及加勒比海一帶的著名海盜頭目,人稱「黑山姆」(Black Sam)或「海盜王子」(Prince of Pirates)。
「黑山姆」一名的由來是因為貝勒米有著一頭黑色的長髮,他通常以帶子紮束成馬尾。「海盜王子」一名的由來則是因為貝勒米的行事作風有別於當時其他的海盜,對俘虜十分寬大與慷慨,甚至在佔領船艦後便將自己的舊船給予俘虜,讓俘虜得以逃生。他的海盜團員們也自稱「義賊團」(Robin Hood's Band)。

李旦
李旦(?-1625年),洋名Andrea Dittis,中國泉州人,17世紀中國東南沿海知名的海盜商人。擁有武裝船隊的他,於中國,台灣,日本,東南亞等輻輳航線同時進行商業貿易與船隻搶劫。他因海上作風強悍,被西方人稱「China Captain」。另外,傳聞他為鄭芝龍之義父。

鄭芝龍
鄭芝龍(1604年-1661年),號飛黃,小名一官,有飛虹將軍的稱號,中國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人,明朝末年以中國南部及日本等地為活躍舞臺的商人兼海盜,以所經營的武裝海商集團——一官黨著稱,發跡於日本平戶藩,為台灣延平王國開創者鄭成功的父親。在西方文獻中,則以「Iquan」(一官)聞名於世;「Quon」、「Iquon」、「Iquam」、「Equan」所指均為其人。

張保仔
張保仔(1786年-1822年),原名張保,新會江門人,1810年以前廣東沿海著名海盜,到現在仍為人所熟識的香港歷史人物。
張保本是新會漁民的兒子,因為年紀輕,被人稱為張保仔。他15歲時跟隨父親出海捕魚,但遭海盜鄭一擄走,年青時成為了其部屬。鄭一死後,其妻石氏被屬下擁立,續領紅旗派為首領。後來張保因和鄭一嫂(石氏)結為夫婦,從此紅旗派所有領導權遂交由張保所承繼。
紅旗海盜團全盛時期時,他擁領三、四萬多海盜及六百艘戰船,堪稱南中國海最大的武裝勢力之一,並以沿海島嶼為基地。他經常橫行廣東沿岸,主要劫掠沿海的運鹽官船或外國貨船。其他商船要經過他控制的地區,也要先交納「行水」(保護費)。相傳張保仔饒勇多計謀講義氣,雖然橫行南中國海域,但因張保本人出身貧苦,所以特別愛護平民,他們在向鄉民購買糧食時,往往加倍給錢。並保證不滋擾貧民和漁戶,嚴禁部下在駐紮地區掠奪。而因得窮人支持,百姓視他為劫富濟貧的俠盜。
香港有許多與張保仔的遺蹟,在長洲、塔門、南丫島和舂坎角都有張保仔藏金的傳說,最為人所知是長洲張保仔洞。
此外,據許地山教授考查,現今香港島的西營盤是當年張保仔營寨的舊名。在港島歌賦山山腰,有張保仔舊時據守海島、以青磚和蠻石鑲砌而成的塹壕遺蹟,而且相傳今日荷李活道的文武廟也是張保仔修建的。
參考: wiki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3: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08000051KK0174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