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我同你一樣中一啦~
我個間有d文言文…唔知幫唔幫到你:)
1:賣油翁 (原文) 歐陽修
陳庸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
嘗射余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時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呼?吾射不亦精呼?」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語譯
1 文中說陳堯咨善射,試列舉兩點說明他善射的情形。
第一:他的箭藝在當代舉世無雙;第二:他射箭時十次有八九次射中。
2 賣油翁見到陳堯咨射箭的情形,有甚麼反應?這種反應是甚麼意思?
賣油翁見到陳堯咨射箭的情形,只是微微點頭。他微微點頭,是讚許的意思。
3 文中說陳堯咨以自己的箭術而自豪,課文中有哪些地方表現出他這種態度?(提示:留意賣油翁的舉動和陳堯咨的質問。)
賣油翁不在意地斜著眼看他射箭,只是微微點頭,陳堯咨感到不快,進而質問賣油翁:「難道我的箭術不精彩嗎?」當賣油翁告訴他這只是手法熟練罷了,他又生氣地說:「你怎敢輕視我的箭術?」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陳堯咨以自己的箭術而感到很自豪。
4 陳堯咨為甚麼認為賣油翁輕視他的箭術?(提示:留意「但微頷之」和「但手熟爾」兩句。)
首先,賣油翁對陳堯咨十中八九的箭術只輕微的點頭,並沒有表示十分歎服;其次,陳堯咨質問賣油翁:「我的箭術不精彩嗎?」賣油翁回答說:「只是手法熟練罷了」,也就是說沒有甚麼了不起,所以陳堯咨認為賣油翁輕視他的箭術。
5 賣油翁用甚麼方法證明射箭十中八九只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賣油翁取一個葫蘆放在地上,再以一個銅錢覆蓋葫蘆口,用杓把油注入葫蘆中。油從銅錢中間的小孔流入葫蘆內,絲毫沒有沾溼銅錢,這種技藝與射箭「十中八九」相比,並不見得容易。賣油翁以注油入葫蘆不漏一滴的示範,證明射箭十中八九只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6 「熟能生巧」的道理並不深奧,但為甚麼在學問或技藝上能達到「巧」的人並不多?
無論哪一種學問或技藝,要能「巧」,便先要達到「熟」的境地,要「熟」便要長期刻苦練習。一般人都不願刻苦練習,因此能達到「巧」的人並不多。
本文作法討論
7 本文寫了兩個人,一個是陳堯咨,一個是賣油翁,為甚麼題為「賣油翁」?(提示:分辨誰是主要人物和為甚麼他是主要人物。)
文章的主旨由賣油翁的示範顯現出來,賣油翁是主要人物,陳堯咨只是陪襯,因此文章以「賣油翁」為題。
8 文中對陳堯咨射箭和賣油翁瀝油,哪樣寫得簡略?哪樣寫得詳盡?為甚麼?(提示:比較第一段和第二段。)
文中對陳堯咨射箭的情況寫得簡略,對賣油翁瀝油的經過寫得詳盡。因為文章的主旨是借賣油翁瀝油的技藝說明「熟能手巧」的道理,因此詳寫賣油翁瀝油的過程。
9 記敘文有六個要素:時間、人物、地點、原因、經過、結果。這篇文章,省略了「時間」。試填寫下表,把其他五個要素的內容寫出來:
《賣油翁》
人物
陳堯咨、賣油翁
地點
陳堯咨的家圃
原因
陳堯咨射箭,十中八九,賣油翁只微微點頭,稍為表示讚許。
經過
陳堯咨認為賣油翁輕視他的箭術,賣油翁示範瀝油來說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結果
陳堯咨明白了這道理,笑著打發賣油翁走了。
10 本文以賣油翁瀝油來說明「熟能生巧」的道理,這是甚麼寫作手法?試略加說明。
這種寫作手法稱為敘事說理,也就是通過一些事例來說明道理。本文通過一個善射的將軍和一個普通的賣油翁之間發生的故事,說明了任何技藝和本領,只要勤學苦練,堅持不懈,一定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2:曾子殺豬
原文﹕曾子之妻至市 ,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 : 「汝還顧反 , 為汝殺彘。」 妻適市來,曾子欲 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 」曾子曰 : 「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令。今子欺之,是教之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 , 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 : 彘,豬也。
語譯
曾子的妻子去街市,她的兒子隨之哭泣。曾子的妻子說﹕「你回家去吧﹗我為你殺豬。」曾子的妻子從街市回到家去,曾子就殺豬。曾子的妻子立即阻止說﹕「我跟嬰兒玩下而已。」曾子說﹕「你不可以戲弄嬰兒。嬰兒還未有知識,視父母為學者啊﹗嬰兒聽父母的教誨和命令。你現在欺騙他,即是教他說謊。母親欺騙兒子,會使兒子不信母親,便教不成兒子的。」跟著曾子就殺豬了﹗
2008-06-08 01:31:27 補充:
3:對牛彈琴
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而聽”
語譯
公明儀為牛彈了一支清雅的歌曲,牛卻依舊低著頭吃東西。不是牛聽不到琴聲,只是琴聲不合牛的喜好而已。轉為蚊子虻蟲的聲音和母牛分離的鳴叫聲,律立刻搖著尾巴,豎起耳朵,小步來回。
此段文言文出自漢‧牟融《理惑論》,說的是音樂家公明儀對著一頭正吃草的牛彈了一首琴曲,牛毫不理會,只顧自己吃草。牛並非沒有聽到琴曲,而是因為這種曲調不適合它聽。成語“對牛彈琴”便據此而來,比喻說話不看對象,或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
2008-06-08 01:31:38 補充:
4.畫龍點睛
張僧繇嘗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而不點睛,云:(點之則飛去矣.)人以為妄,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見二龍飛去.未點者如故.
語譯
“畫龍點睛”常用來比喻作文或說話時在關鍵地方加一兩句重要的話,使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有力。它源自南北朝時期的一個歷史故事。
“畫龍點睛”說的是南北朝梁武帝命令張僧瑤在金陵安樂寺壁上畫四條龍,但他卻沒有給龍點眼睛,說如果點了,龍就要飛走。聽到的人不相信,執意讓他點上,張僧瑤剛點了兩條,不一會就雷電大作,震破牆壁,兩條龍乘雲飛而去,只剩下沒有點眼睛的兩條。
2008-06-08 01:31:44 補充:
5.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鬥射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嗚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終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
意: 白天士卒們登山觀察報警的烽火;黄昏為了飲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行人在風沙昏暗中聽到打鬥淒厲;或聽到烏孫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野營萬里廣漠荒凉得看不見城郭;大雪霏霏迷漫了廣闊無邊的沙漠。胡地的大雁哀嗚着夜夜驚飛不停;胡人的士兵痛哭着個個淚流滂沱。聽說玉門關的交通還被關閉阻斷;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將軍去拼搏。年年征戰不知多少屍骨埋於荒野;徒然見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漢家。
2008-06-08 01:38:59 補充:
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复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008-06-08 01:40:43 補充: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譯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東晉太元年間,武陵人靠捕魚謀生。 (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 他順著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遠近。 忽然遇到桃花林,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漁人非常詫異。 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2008-06-08 01:41:25 補充: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 (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 (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 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 (這裡)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2008-06-08 01:43:56 補充:
那裡面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 (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 (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他們)問起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2008-06-08 01:44:02 補充: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這個人(為他們)詳細地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都感嘆惋惜。 其余的人也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处处做了记号。 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前次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路。 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