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起源,是否屈原俾人屈機所致?

2008-06-07 3:55 am
端午節的起源,是否屈原俾人超屈機所致?

回答 (7)

2008-06-07 6:02 am
✔ 最佳答案
屈機查實,「屈機」是一個頗為中性的形容詞。



「屈機」這詞用途非常廣泛。無論形容人,形容事,形容物,都很見使!近年,「屈

機」於一般青少年口中普遍流行,但本人卻認為頗有濫用之嫌。因此,無論先進或是後

輩,都務必弄清「屈機」的底蘊。



先談緣起,主要分兩個學派。



有說「屈機」是純粹指「把一架飛機屈斷」的意思,意指無懈可擊,令人感嘆折服。此

說雖易於理解,但過於九唔搭八,故此說有點勉強。另有說「屈機」來自一格鬥遊戲,

是一種出招的手段,此絕招超強,也是幾乎無懈可擊,故引伸以形容類似事物,但由於

這遊戲並非人人皆懂,故此說毫不流行。



「屈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由於「狹義屈機論」使用嚴格,難以和不敷應用,故「廣

義屈機論」應運而生。基於「屈機」的緣起,現分解如下:



「狹義屈機論」中,要先把「屈機」兩字分拆。



首先是「屈」,可解作使彎曲,令人折服,被迫屈服等。例如:「你明屈既!」,意指

「你是故意令人折服的!」。有時你可聽到「你老屈既!」。無錯!「明」是故意,擺

明車馬咁解,「老」則是格硬黎。又例如:「手屈一指」,「屈金香」等。另外,

「機」字方面,大抵解作「機械」,多為堅硬的裝置。如「飛機」,「手機」,「計算

機」等。「機」字又具有時間性的客觀條件,如「時機」,「動機」咁!



因此,狹義的「屈機」,組合起來,只可解作「做了一些令人折服,而無可能的事」。

試想,把一架飛機屈斷,是多麼的無懈可擊啊!



「廣義屈機論」最為精彩!懶理得 he / she 屈的是甚麼機丫!也懶理得被形容的是否

係人類!總之,能令你「無奈地無得駁」,「無奈地無得唔折服」,咁你就可以用「屈

機」呢兩隻字喇!



例如,你見到有個人,個鼻窿大到可以塞得落個橙,又取笑你個鼻窿細,做唔到,咁你

就可指住呢個令你無奈地無得駁既人個鼻大喝一聲:「你都屈機既!」。又或者,指住

令你無辦法唔折服果件野,譬如係,轉行去參加「鬥氣連唱鬥一番」既劉翔,大喝一聲

:「你都屈機既!」,又或者說「你唔係咁屈機呀嘩!」。



因此,廣義的「屈機」,可以在你覺得無得反駁,而且好無奈果時使用。除此之外,通

常「屈機」這詞,可用來填補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隙,或是掩飾自己比他人弱,比他人

遜,那是最好不過的。



最後,懇請各位先進後輩,好好了解「屈機」,嚴遵使用守則。祝大家屈機愉快!
2008-08-08 12:20 am
..........................
2008-06-09 5:09 am
可能係呱.........呵呵.....我係book到睇嫁
參考: BOOK
2008-06-07 4:03 am
下.可能係呱^^.玩下姐.其實係俾一個官屈所致的.吾係屈機...
2008-06-07 3:58 am
有關端午節的起源,在歷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在東漢末年早就有在收尋端午起源典故的記載了,認為端午節起源是在於紀念戰國時代的詩人”屈原”。   屈原(公元前280 年左右)出生在戰國時代的楚國,才干出眾,也非常愛國,就在25 歲的時後當了楚國的“左徒”高官,官位只比宰相少了一節。由於少年的時後很得志,引起政治上敵人的不滿,甚至楚王的妻子鄭袖也對屈原十分的不滿。

  當時的楚王昏庸無道,只知道享樂,使得屈原非常的擔心,想把政治從新整理一番,主張聯合各小國共同抵抗秦朝,抵禦秦朝的強戰。楚王起初還信任屈原,但楚王因為聽從旁邊小人的讒言,相信了奸臣的話,對於屈原的忠言,一律都不敢相信。

  當時剛好在秦楚兩國爭霸的時候,楚國官員即分”親秦”與”親楚”兩派。秦國派了張儀到楚國跟楚王說,表示秦國願意割600 里地給楚國,作為楚國與齊國斷絕來往的代價。可是,當楚王與齊國斷絕來往,要和張儀取土地時,張儀卻說約定只給6 里。楚懷王一氣之下,派兵向秦國進攻,丹陽一戰,兵敗談和,反而割了更多的土地給秦國。

  當初,屈原是第一個反對與秦國談判的官員,如今楚國上了秦國的當,又派屈原到齊國當大使,希望與齊國再結聯盟。秦國一看情勢不妙,又向楚國提出建議要聯婚,相約在武關談親事,屈原知道此事之後再次反對,楚懷王一怒之下,將屈原放遂在漢水。後來,楚懷王赴約,被秦國軟禁,最終病死在他鄉。

  其長子襄王即位,主政的令尹子蘭向來反對屈原最激烈,加上屈原寫的幾篇文章引起當政者不滿,又將忠貞的屈原削職遂放。屈原在被遂放期間,寫下了他憂國憂民情懷的著名詩篇“離騷”,當他聽說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省江陵縣境內),被秦國攻破,痛不欲生。

  屈原於公元前二七八年農曆五月初五,在痛苦與憂悒中,懷抱石塊,跳入水源滾滾的汨羅江中。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有關端午節的起源,至今仍然還有爭論。就目前來看,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有五種。
  一、是歷史的故事,包含賢君、賢臣、忠臣、孝女、節女等,例如:介子推、延娟、延娛、伍子胥、勾踐、屈原、曹娥、陳臨等。
  二、是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吳越民旅舉行龍的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中都詳細討論證明他的觀點。
  三、端午時值農曆五月,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俗稱「惡月」。這個惡日的禁忌,以健保和避疫為主要原則,深值民心。直到現在,還可以從許多端午節的習俗,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四、端午節的時間是在夏至。
  五、端午節是民間的習俗,直接說也就是節氣,所以才會有消毒避邪等活動。
  根據有關典籍的記載,端午本為"端五",先秦時代人們已視五月五日為不祥之日,其後並逐漸約定俗成於當天以朱索(結股五色絲)和五色桃印等懸於門上、繫五色絲於臂上、掛紙書赤靈符於胸口前等,亦習慣以蘭草這被認為有辟邪功效的草藥沐浴,足見最初的端午節風俗應與古人於酷暑來臨前,希望辟邪去疾有關。
  自漢朝末年起,端午節才逐漸由原始崇拜、禁忌演變為祭奠有關的歷史人物。其中流傳最廣、最富影響力的是紀念大文學家、愛國詩人屈原,從歷史上的南北朝統一之後,中國的南北節俗趨向統一,端午節祭奠屈原便由楚地而遠播全國。
2008-06-07 3:58 am
係呀...我係book到睇嫁
參考: 書
2008-06-07 3:58 am
一、傳說故事(說明性故事)



(一)屈原投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並且競相划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



(二)曹娥尋父屍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蹟, 鄉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傳

傳說白蛇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為夫妻的淒美的愛情故事,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差點現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句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並於於五月五日將屍體投入江中,此後人們於端午節紀祀伍子胥。





二、相關習俗



端午節又稱天中節,因為農曆五月以後,天氣漸漸炎熱,因此蚊虫蒼蠅孳生,傳染病很容易發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h花、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



民國成立以後訂為「夏節」,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稱「詩人節」。  端午節,因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避邪,故稱「蒲節」。



端午節的相關習俗有下列幾:

(一)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蝦。

(二)喝雄黃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三)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 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于 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 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四)懸鍾馗像

因為民間傳說為抓鬼大帝,所以鍾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據說唐明皇曾夢到一個大鬼和一個小鬼,小鬼在偷吃東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問大鬼說:「你是什麼人?」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為面帽醜陋,應考時沒被錄取,我就自殺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後,就叫畫家吳道子照他夢中所見,繪出鍾馗像來除邪。原來鍾馗像是在歲末時才掛的,明朝畫家文徵明還畫過「寒林鍾馗」,端午掛鍾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習俗,臺灣較少有此一習俗。


收錄日期: 2021-04-15 15:41: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06000051KK0227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