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偉人,是誰都得,只限一名

2008-06-04 5:44 am
簡介該人物的貢獻,只限一名

回答 (5)

2008-06-04 6:36 am
✔ 最佳答案
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係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複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剷除之作法,與蔣介石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孫中山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

在中國大陸,因為孫中山生晚年對中國共產黨的聯合政策,他過世後,遺孀宋慶齡更透過實際行動表達對共產黨的支持立場,故孫中山為少數1949年後在中國大陸的主流輿論中仍享有崇高名望的國民黨革命人士。

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先常見的街道名稱「中正路」大多被改,而「中山路」和「中山公園」等常見名稱卻多保留至今。現今中國共產黨官方對孫中山的評價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值得一提的是,天安門廣場逢重大節日─勞動節與國慶日,均懸掛巨幅的孫中山先生畫像,可見其評價之高。
參考: 維基百科
2008-06-14 5:55 am
秦始皇建造萬里長城, 至今全世界都識.
2008-06-13 6:15 am
管仲
幫齊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 平定冷支等狼虎之國, 求左唔小國家, 停止左中原各國戰爭, 令到人民唔洗再受戰亂之苦...
2008-06-04 9:01 pm
孫中山

孫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載之,號逸仙,譜名德明,幼名帝象,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總理,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亦為中華民國之國父。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而其後此稱謂便逐漸演化成具體的尊稱孫中山先生,或直呼為孫中山。

1940年(民國2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而民間普遍稱他為「中國國父」。


孫中山在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季子。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並於閒暇之餘常聽太平軍老兵講述太平天國故事,心生佩服嚮往。1879年,13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孫在當地英國聖公會史泰利主教創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入籍了美國,獲得美利堅合眾國公民身份,並得到了美國護照及受美國政府的保護。之後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厚學院」(Punahou School)(相當於中學程度)繼續學業。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不久因為毀損村中北帝廟的神像,為鄉人不容。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於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並就讀於拔萃書屋(今日之拔萃男書院)。次年進入中央書院(今日之皇仁書院)。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屆兩名畢業生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嘗於1894年《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孫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企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準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目標。最終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楊衢雲、謝纘泰等人已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中山以志業相近,遂與輔仁會社接洽,楊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併入興中會;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託名「乾亨行」。2月20日,孫中山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並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
2008-06-04 5:55 am
中國偉人
諸葛亮
持羽扇,頭戴葛巾,英姿勃發,凝視遠方。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最近又“回”到了他隱居的故地——歷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樊市。

  站在這座高達二十米的諸葛亮銅像前,目睹這位歷史偉人的丰采,人們仿佛回到風起雲湧的三國時代。這座由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國教授等人設計並製作的諸葛亮銅
像,重達三十五噸,是全國最大的紫銅鍛造人物塑像。

諸葛亮(西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陽都(縣名,故城址在今山東沂南縣南)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裔。父諸葛珪,字君貢,曾做過漢末太山郡丞。母章氏。有兄姊弟五人,兄諸葛瑾,弟諸葛均,還有大姐小姐。大約在他二三歲時喪母,其父爲撫育孤息又娶繼妻。大約在他七八歲時又遭父喪。此後他靠叔父諸葛玄撫養。

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諸葛亮13歲時,他們姐弟四人跟隨叔父諸葛玄離開山東老家趕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不久,漢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職的諸葛玄只好帶著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荊州投靠舊友荊州牧(治所襄陽)劉表。到襄陽後,諸葛亮因年紀幼小,就到劉表辦的“學業堂”裏讀書。他的兩個姐姐則先後出嫁,一個嫁給襄陽大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一個嫁給中廬縣(今湖北南漳縣)蒯家大族蒯祺。大約在襄陽城內度過了兩三年的時間,諸葛亮大約17歲時,他的叔父諸葛玄去世。失去生活依靠,又不願意到劉表處做官的諸葛亮這時就遷居離襄陽20餘裏的隆中,從此過了10年躬耕苦讀生活。正是在這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在襄陽這塊大地上,諸葛亮從一普通的青少年脫穎而出,逐步成長爲一個識時務的“俊傑”。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襄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爲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據史料記載,諸葛亮十三歲時爲躲避戰亂,隨叔父諸葛玄到襄陽投靠劉表。西元一九七年至二0七年諸葛亮在襄陽隆中隱居躬耕苦讀,二0七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發表著名的《隆中對》,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

  千百年諸葛亮成爲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爲世人傳誦。爲弘揚歷史文化,襄樊市在市區西北部新建了諸葛亮廣場,樹立了諸葛亮銅像,爲古城增添了一處新景觀。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39: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03000051KK026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