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柴可夫斯基

2008-06-04 4:47 am
我想知道
柴可夫斯基對社會嘅影響
值得尊敬嘅原因

回答 (2)

2008-06-04 4:55 am
✔ 最佳答案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柴可夫斯基)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柴可夫斯基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拉丁化:Pëtr Il'ič Čajkovskij;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22歲時柴科夫斯基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成績優異。畢業後,在尼可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內向而且脆弱,感情豐富,與崇拜自己的女學生的婚姻破裂後,企圖自殺,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國療養。他被認為有同性戀傾向,並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一直試圖壓制,因此有意見認為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這期間開始和一個熱愛音樂的梅克夫人通信。後來梅克夫人成為他的資助人,他後階段的許多作品都是獻給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兩個人從來沒有見過面。當他們十四年的書信往來因為這位夫人宣佈公司破產而終止時,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獨自度過憂鬱的三年後於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點重重,官方說法是他喝了帶有霍亂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據後來學者的考證,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殺。但是,這都只限於猜測,真的原因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在音樂創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風格創作了一部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對於瓦格納音樂中的一些特性他卻很反感,認為瓦格納過於重視管弦樂隊而忽略了聲樂,柴科夫斯基主張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歌劇,主導動機只用以描寫心理感情等內在方面。

[編輯] 早年生活

學法律時的柴科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出生於儒略曆的1840年4月25日或者格里曆的5月7日,在沃特金斯克,一個現在烏德穆爾特共和國的小鎮子。他的父親是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一位官辦礦廠的採礦工程師,母親是父親的3任妻子的第二任,叫Alexandra Andreyevna Assier,一位法裔俄羅斯人。他是歌劇作家,舞劇作家,翻譯家Modest Ilyich Tchaikovsky的兄長(大了幾十年)。

柴可夫斯基從5歲開始學鋼琴,幾個月以後,就能熟練演奏Friedrich Kalkbrenner的作品Le Fou。在1850年,他的父親被任命為聖彼德堡國立大學校長。於是,年輕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礎教育,並且在音樂系主任的指導下,繼續鋼琴的學習。

與此同時,柴可夫斯基和意大利大師Luigi Piccioli相識,後者使他的興趣從德國音樂,轉向了吉奧阿基諾·羅西尼,文琴佐·貝利尼,葛塔諾·多尼采蒂。柴可夫斯基的父親放縱了兒子對音樂的喜愛,他資助了兒子師從一位從紐倫堡來的知名鋼琴老師Rudolph Kündinger。在這位老師的指導下,柴可夫斯基恢復了對德國音樂的興趣,並且持續一生的對莫扎特音樂的喜愛也在開始在心中萌芽。當柴可夫斯基的母親於1854年死於霍亂後,14歲的他作了一首圓舞曲來紀念母親。

柴可夫斯基於1858年離開學校然後進入司法部做部長秘書,不久他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唱團。
2008-06-05 5:30 am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拉丁化:Pëtr Il'ič Čajkovskij;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
參考: wiki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39: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03000051KK023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