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過矢

2008-06-04 4:46 am
諸葛亮的過矢.貢獻.quickiy

回答 (4)

2008-06-04 7:49 pm
✔ 最佳答案
諸葛亮之失


一:架空劉禪.劉備死後,由於劉禪年幼,由諸葛亮執政.當劉禪長大成人後,諸葛亮理應把大權移交給劉禪。

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幹,而是把軍政大權進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監視後主的一舉一動。令劉禪敢怒不敢言,劉禪想搶回大權,但滿朝都是諸葛亮的親信,只好信任宦官黃皓,造成千古遺憾。

二:窮兵黷武,禍國殃民。諸葛亮在執政期間,僅爲完成“先主之心願”和他自己的“隆中對”的策略而不顧國力民力,六出祁山。由於力量相差太遠,無法收復中原,反而令國家背上一個大包袱,並直接影響他的繼承人姜維,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三:不挖掘,吸收,培養新人才。劉備死後,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養新的人才。原來的老後,造成人才青黃不接,“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可悲局面,駕駛了蜀國的滅亡

四:壓抑,把擊原有優秀人才。劉備死後,很多優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趙雲老死贖中。而很多虛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五:處理內部矛盾不恰當。對內部將士之間的矛盾,諸葛亮採用兩邊安撫的方法。劉備在世時,封關羽,趙雲,張飛,馬超,黃忠爲五虎大將,時關羽不受。諸葛亮讓費詩拍關羽的馬屁,令關羽更加驕橫,爲失荊州埋下禍根。對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同樣採用兩邊安撫的方法,使兩人矛盾無法根除,爲魏延造反埋下禍根。

六:不敢直言劉備過失,不敢勸阻劉備過錯。劉備調諸葛亮入川,授意留關羽守荊州。諸葛亮明知關羽不可當大任而不讓趙雲代關羽守城,對失荊州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劉備東征東吳,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從軍,只負責後方建設,導致劉備兵敗,死於白帝城。劉備說:“若法正在,安有此敗?”可見對諸葛亮失望至極。

七:錯誤選擇繼承人。諸葛亮將自己的繼承人定爲只懂打仗的薑維。費煒等只是過渡人物。造成薑維執政後,不顧人民幸福和國力強弱,強行九伐中原而血本無歸,加速蜀國亡國的痛苦局面。

八:不懂處理後事。在五丈原,諸葛亮臨終前將大權交給一介書生楊儀,而楊儀與宿將魏延有極大的矛盾。楊儀獲大權後剝奪魏延兵權,逼使魏延反亂,無人附和而逃亡,後被馬岱追殺,自毀長城。

九:對江東一味退讓,令江東得寸進尺,造成部下失和。難道僅爲“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隆中對?

十:任人唯親。對街亭這樣的重地交給劉備臨終時一再叮嚀要小心的馬謖,不起用優秀人才如趙統,趙廣。





貢獻

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後,被派往東吳,負責聯吳抗曹,並最終成功促進孫劉

聯盟建立。 使得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聯軍大破曹操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之戰後,協助劉備平定荊南。 後劉
備入川,諸葛亮坐鎮荊州。 但龐統的身亡使得劉備調諸葛亮入川,改命關羽負責荊州防務。

諸葛亮在川期間,主要依靠從荊州帶來的舊屬,同時注意籠絡原來劉璋部下和益州豪強大族。 對出身貧寒而有才幹的士人,也
大力拔擢,被稱讚為能盡時人之器用。 他法令嚴明,賞罰必信。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諸葛亮受任丞相、錄尚書
事。 223年(章武三年),劉備病篤,臨終託孤於諸葛亮。 劉禪繼位,他以丞相輔政,又領益州牧,封武鄉侯。 對於諸葛亮何時當
政有爭議。 有人認為劉備一直十分看重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 另外有些人認為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才實權推行自己的主
張。

諸葛亮主政後,先重建孫劉聯盟,建興三年(225年)蜀漢南部的南中地區少數民族在孟獲率領發動叛亂。 諸葛亮即親率大軍,
深入不毛,採取參軍馬謖建議,以攻心為主,打擊為首分子,盡量爭取當地上層大姓和民眾支持,有的被起用為地方長官。一
年多後,這些地區的統治得以穩固,為後來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 參軍馬謖極受器重,北伐中馬謖為先鋒,違反節度,為魏將所
敗,亮流涕處死,並以用人失察自請貶官。 建興十二年(234年)54歲的諸葛亮於第五次北伐魏國中病故於五丈原,歸葬定軍
山。
參考: baidu知識
2008-06-04 5:01 am
代表作:隆中對、舌戰群儒、借東風、三氣周瑜、七擒七縱、空城計、唬退仲達



 
 




諸葛亮年譜



元號


西元


年齡


大事紀要



光和四年


一八一


1


諸葛亮出生,兄諸葛瑾4歲。
東漢獻帝誕生。



中平元年


一八四


4


二月,黃巾黨事變。
三月,黨錮之禍中被監禁的清流派人士,由於政府懷柔政策而被釋放。



中平六年


一八九


9


母章氏去世。
四月,靈帝崩。
八月,外戚何進為宦官殺害。
九月,董卓廢少帝,立獻帝。



初平元年


一九○


10


正月,袁紹組成關東反董卓聯盟。
三月,董卓遷都長安。
劉表任荊州牧。



初平二年


一九一


11


孫堅攻入洛陽。
十月劉備任平原令。



初平三年


一九二


12


父親諸葛珪去世。
四月,董卓遇刺。
李傕、郭汜攻入長安。
徐庶、石韜避居荊州。



興平元年


一九四


14


兄諸葛瑾和繼母共赴江東,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寄養於叔父諸葛玄家中。



興平二年


一九五


15


叔父諸葛玄任章州太守,諸葛亮等陪同他至南昌。



建興元年


一九六


16


曹操迎獻帝入許都,自任司空大將軍。



建興二年


一九七


17


正月,諸葛玄遇害,諸葛亮隱居隆中 。
袁術僭越稱帝。



建興三年


一九八


18


諸葛亮常作〈梁父吟〉,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
劉表平定荊州八郡。



建安四年


一九九


19


結交友人徐庶、崔州平、石韜,拜龐德公、司馬徽為師。
劉備和董承謀害曹操失敗。



建安五年


二○○


20


諸葛瑾在東吳出仕。
十月曹操在官渡擊敗袁紹。



建安六年


二○一


21


九月,曹操攻打劉備,劉備投奔劉表。



建安七年


二○二


22


五月,袁紹去世。



建安十年


二○五


25


曹操攻佔冀、青、幽、并四州。



建安十二年


二○七


27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之計畫〈隆中對〉。
劉禪出生。



建安十三年


二○八


28


七月,曹操南征荊州。
八月,劉表死。
九月,荊州投降。
劉備、諸葛亮在當陽戰敗後逃亡夏口。諸葛亮赴東吳商談聯盟事宜。
十一月,孫劉聯軍在赤壁擊敗曹操。



建安十四年


二○九


29


劉備任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駐守臨烝,劉備平定荊州四郡,駐屯公安。



建安十六年


二一一


31


益州太守劉璋迎劉備入蜀,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駐守荊州。



建安十七年


二一二


32


孫權移居建業。
十二月,劉備在涪城起義,討伐劉璋。



建安十八年


二一三


33


五月,曹操進位曹公。
劉備圍攻雒城,龐統殉職。



建安十九年


二一四


34


諸葛亮令關羽守荊州,自己率張飛、趙雲入蜀。
五月,和劉備會軍,劉璋投降。
劉備入成都,佔有巴蜀,並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及大司馬府事。



建安二十年


二一五


35


諸葛亮奉命治蜀,選拔人才。
劉備和孫權為荊州事件關係惡化。
曹操進攻漢中,張魯投降。
七月,劉、孫平分荊州。



建安二十一年


二一六


36


五月,曹操晉位魏王。
劉備進軍漢中。



建安二十三年


二一八


38


諸葛亮留守成都,加強漢中爭奪戰之後勤任務。



建安二十四年


二一九


39


五月,劉備攻破夏侯淵,佔有漢中。
七月,劉備進位漢中王。
八月,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圍攻曹仁。
十月,吳、魏同盟成立,呂蒙襲殺關羽,荊州淪陷。



建安二十五年
魏黃初元年
 


二二○


40


正月,曹操去世。
十月曹丕篡位,廢漢獻帝,成立曹魏政權,東漢正式亡國。
蜀漢法正去世。



蜀漢章武元年
魏黃初二年


二二一


41


四月,劉備即帝位,國號漢,史稱蜀漢,諸葛亮任丞相職。
七月張飛遭暗殺去世,諸葛亮代其司隸校尉職。



蜀章武二年
魏黃初三年
吳黃武元年


二二二


42


二月,劉備出兵荊州,征伐東吳。
六月,陸遜再夷陵大破劉備,劉備退守白帝城,並在永安宮病倒。
孫權自封吳王。
蜀漢馬超病死。



蜀建興元年
魏黃初四年
吳黃武二年


二二三


41


諸葛亮至永安探視劉備。
四月,劉備崩逝,遺言托孤於諸葛亮。
五月,劉禪即帝位,諸葛亮封武鄉侯兼領益州牧。
六月,南中叛亂,諸葛亮派鄧芝和孫權談判,吳蜀同盟再度建立。



蜀建興二年
魏黃初五年
吳黃武三年


二二四


44


諸葛亮重用益州長老賢能,全力安定蜀漢政局。



蜀建興三年
魏黃初六年
吳黃武四年


二二五


45


三月,諸葛亮南征,平定四郡。
十二月,班師回到成都。



蜀建興四年
魏黃初七年
吳黃武五年


二二六


46


曹丕崩逝,子曹叡即位。
諸葛亮趁此機會積極準備北伐事宜。



蜀建興五年
魏大和元年
吳黃武六年


二二七


47


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至漢中向魏挑戰。
諸葛亮長男諸葛瞻出生。



蜀建興六年
魏大和二年
吳黃武七年


二二八


48


春天,街亭之役,馬謖為張郃大敗;諸葛亮自請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十二月,二度北伐兵圍陳倉,無功而返。



蜀建興七年
魏大和三年
吳黃龍元年


二二九


49


春天,諸葛亮三度北伐,平定武都、陰平,復丞相位。
四月,孫權即帝位,九月建都於建業。
蜀漢趙雲病逝。



蜀建興八年
魏大和四年
吳黃龍二年


二三○


50


諸葛亮有效防阻曹魏大將軍曹真之南征。



蜀建興九年
魏大和五年
吳黃龍三年


二三一


51


二月,諸葛亮以木牛、流馬進攻祁山。
五月,擊敗司馬懿。
六月,擊敗張郃。
李嚴偽劉禪令,諸葛亮撤軍,流放李嚴。



蜀建興十一年
魏青龍元年
吳嘉禾二年


二三三


53


諸葛亮在斜谷駐屯,再度準備北伐。



蜀建興十二年
魏青龍二年
吳嘉禾三年


二三四


54


二月,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武功,漢司馬懿對峙渭水五丈原。
八月,在五丈原病逝


2008-06-04 4:59 am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雖然水淹七軍,威鎮華夏,但最終卻導致荊州失守,自身也為孫權所殺。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整個襄樊之戰,首尾長達半年之久,從開始的吳魏使者往來不絕,到後來的曹操不斷調遣於禁、龐德、徐晃等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蜀漢方面竟沒有採取任何對策。最後當關羽敗走麥城,全軍覆沒之際,蜀軍援兵也還是遲遲不至,這引起了後人的紛紛猜疑。最近,上海大學曆史系教授朱子彥在專業期刊《史學集刊》上撰文指出,關羽之敗,敗在吳魏聯盟絞殺,但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台的卻可能是自家人諸葛亮。 襄樊之戰,前後半年之久,蜀漢為何不派一兵一卒?對此,學者多有議論。早年,國學大師章太炎曾提出獨特見解,他認為,關羽鎮守荊州,手握重兵,驕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劉備死後)之後將難以對付,即使劉備健在之時,諸葛亮也很難越過關羽這道屏障而攝取更大的權力。故“葛氏”寧可丟失荊州,也要假吳人之手除掉關羽。章太炎的這個觀點很是大膽,但僅僅只是猜測。而朱子彥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則對此觀點進行了深入的論述。
朱子彥在文中指出,當時諸葛亮雖不能執掌軍政大權,但他明知關羽攻取襄樊條件並不成熟,且完全違背了《隆中對》提出的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然《三國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見諸葛勸諫的記載。
退一步而言,即使劉備寵信、縱容關羽,不把《隆中對》放在心上,但襄樊戰役打響後,劉備、諸葛亮不可能不全力關注戰役進展的一舉一動。盡管川、鄂之間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傳播不甚暢通,但整個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7月開始,至12月結束,首尾長達半年之久,蜀漢作為一個完整的新興政權,不可能沒有任何信息傳播渠道。關羽攻襄樊,守荊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時孫劉聯盟已呈破裂之勢,孫吳隨時可用奇兵偷襲荊州,諸葛亮深諳兵法,難道他會掉以輕心?眾所周知,諸葛一生唯謹慎,從不弄險,他為何不提醒“疏慢”的劉備?
朱子彥認為,只要諸葛亮負起自己作為“軍師”的職責,隨時將荊州的“險情”提醒劉備,與關羽“自小結契”、情同手足的劉備絕不會“疏慢”到只作壁上觀,對兵敗臨沮(關羽被擒殺之地)的關羽不以一卒相救。所以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台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家人諸葛亮。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除掉關羽呢?這還要從諸葛亮的抱負,以及關羽的為人中尋找答案。
諸葛亮胸懷天下,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力的最大障礙。
朱子彥指出,諸葛亮高臥隆中,聲稱自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實則“藏器在身”,是胸懷大志的。他曾對好友石韜、徐庶、孟建雲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當三人反問他可仕至何官時,“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為何?蓋因刺史、郡守一類官職皆不在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則難以啟齒告人也。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東吳重臣張昭想推薦他侍奉吳主,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賢”、“盡”兩字的寓意深長,必須參而悟之。所謂“賢”,即把諸葛亮看成是“賢士”,對待“賢士”的最高規格無非是以“國士”待之,而“盡亮”就很難用一兩句話來表達個中之意。
然而,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以後,其地位和權力也是逐步上昇和提高的。其實,劉備對諸葛亮亦並非一開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猶如魚水。在劉備稱帝前後,關羽、張飛的地位均高於諸葛亮,其他如趙雲、龐統、法正、黃忠、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於諸葛亮,正如大多數史家所指出的: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關系比之於諸葛亮顯然要更進一層。這對於一心欲謀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來說,這個排他性極強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嚴重障礙。
關羽一直瞧不上士大夫,赤壁之戰後對諸葛亮很是嫉妒。
朱子彥接著指出,關羽驕橫跋扈是出了名的,對此史書多有記載。建安十九年,劉備攻益州,西涼馬超來投,馬超是當時頗具聲望的虎將,劉備得到他喜出望外,即封他為平西將軍,位同關羽。遠在荊州的關羽聞之極為不滿,當即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誰可比類”,諸葛亮作書答稱,馬超“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群也”。關羽閱信後,洋洋自得,將信“以示賓客”。


唔知幫唔幫到你呢?


收錄日期: 2021-04-14 20:15: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03000051KK0233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