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50至70年代香港市民的生活

2008-06-04 1:24 am
二十世紀50至70年代香港市民的生活的事

回答 (1)

2008-06-04 5:39 pm
✔ 最佳答案
日治時期結束後初期,政府壟斷了食物及原材料的採購和分發,包括了米、棉線。政府的價格管制到了1953年才取消。1955年,為了穩定食米供應、防止囤積居奇,香港開始實施食米管制方案。[15]這個時期的生活可以總結為「資源匱乏,人口激增」。不少中國大陸居民逃亡到香港,在山邊及大廈天台興建非法寮屋。[16] 結合了大陸不同宗族及香港原居民,一個充斥不同方言的社會順應而生。來自不同省份的人在香港建立自己的宗親會聯繫鄉里,亦帶來家鄉特色的飲食文化。
1960年代大部份市民待在工廠的時間比待在家裏更長。人們在以積極改善生活為前提下,亦在工餘時間與社區還有緊密的維繫,於是工作場所成為了家庭的教育中心或是「第二個家」。家中的女兒或母親開始大量投入勞動人口中,成為職業婦女[7]。
1970年代的香港從發展製造業徹底變為發展商業。香港首間超級市場——惠康,於1970年的中環開設首間分店. 當時的香港人對這個由西方帶來的事物感到新奇,並將之稱為「鬼佬市場」,但他們都漸漸地接受了。在大約1975年,大家可以在香港找到多於200間大大小小的超級市場。新興的超級市場淘汰了大多數傳統米舖、辦館以及士多。
參考: wiki


收錄日期: 2021-04-27 20:35: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03000051KK0145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