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及基督教在華傳教事業

2008-06-03 1:02 am
明清兩代天主教及基督教在華之傳教事業,多以利瑪竇及馬禮遜為代表,其故安在?試詳述之

回答 (1)

2008-06-13 11:40 pm
✔ 最佳答案
馬禮遜是第一位更正教到中國的傳教士。他面臨的環境,對傳教來說,是十分艱辛的。在馬禮遜之前,亦曾有過一些人呼籲到中國傳教,如英國貴格會的始創人喬治、福克、德國哲學家布尼茨等。不過直到十九世紀,才有馬禮遜的直接行動。

馬禮遜自小受因親的影響,信仰基教。他在1803年,在牧師的鼓勵下入倫敦霍斯頓學院學習禮學。學習期間,馬禮遜開始對海外傳教有感動。1804年,他向倫敦會提出申請,要求成為該會派赴海外的宣教士,立即獲得批准。不久便被派到高斯波特傳教院受訓,該院長寶格認為馬禮遜適合從事繙譯聖經中文版的工作,派遣他到中國居住,以便更方便於繙譯。於是,馬禮遜於1805年,跟隨旅居倫敦的廣東橋商楊三德學習華語,為來華作好準備。
括而言,馬禮遜於中國的傳教,命途多阻。但他不遺餘力的努力,令到基督教得以宣揚。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代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在中國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傳教士們想通過漢語著述天主教義來吸引中國人,「練習用他們的語言寫作,作為一種吸引捕捉他們心靈的手段。」因此他們先在澳門努力學習漢語。開始學習漢語的利瑪竇對完全與拼音文字不同的漢字感到很興奮,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此外,在澳門的時候正好有來自日本的天正遣歐使節團路過,利瑪竇趁此機會還學了一點日語。
根本基督教就是西方人對我們的文化侵略,是當權者用來控制殖民地人民思想的政治工具,目的就是要消滅人民對自已國家的民族意識,方便被外族控制和統治。正如尼采所說,基督教是一種「奴隸道德」,最適合用來製造精神上的奴隸。人家給鴉片你食,你仲要當人神咁拜;身為一個中國人,你的尊嚴何在?你一旦接受了基督教,就等於放棄了自已國家的傳統和文化;烈代祖宗的靈魂,就是棲息在我們的文化之中。當有一天中國人把自已的文化完全忘掉的時候,他們的壯靈亦會從此在這片土地上消失;當你在九泉之下見到烈祖烈宗的時候,你還有什麼顏面去見他們?連祖先的文化也守護不了的話,枉為一個中國人。
基督教不止侵略了我們中國的文化,還有印地安人、中美、澳洲、非洲等等的原居民的原本宗教和文化…他們一隻手給你麵包,另一隻手就給你聖經,教你歌頌猶太戰神耶和華…
忘了當初洋人是怎樣用槍炮 ,怎樣一手拿《舊約》

一手拿麵包強行向中國人傳教的,國內基督徒,甘做以色列宗教的狗,

把以色列的宗教文化取代祖國的文化 ,棄自己偉大文化不顧,
認賊作父 ,實在是華人的敗類及恥辱 !


2008-06-13 15:41:58 補充:
最後也是我有感而發的,你可以只看資料,不予理會!
參考: 網同我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13: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02000051KK015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