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的歷史由來,演奏方法,音色,結構,著名演奏家的資料!唔該晒!

2008-06-02 12:58 am
二胡的歷史由來,演奏方法,音色,結構,著名演奏家的資料!唔該晒!

回答 (2)

2008-06-02 8:50 am
✔ 最佳答案
【乐器历史】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乐器构造】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马和弓毛等组成的。二胡各部构造的功能:
二胡构件由九个主要部分组成,其功能分别介绍如下:

A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这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和音质有直接影响。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形状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前八角后圆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后面镶嵌着一个音窗(一般为雕木花窗),不仅对琴筒起了装饰作用,而且对发音、传音和滤音有一定的好处。
B琴皮:有蟒皮和蛇能上能下两种,蟒皮为佳。它是二胡重要的发音体,也是振源的关键,对音质和音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C琴杆: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躯干。不仅起着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制作琴杆的材料有些檀木、乌木或红木。一般用红木较多。红木价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D琴轴: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调整音高的作用,上轴缚胶内弦,下轴缚绞外弦。琴轴有木质轴和机械轴两种,两者各有利弊。木质轴调音后稳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时紧时松,给调弦带来困难。机械轴调弦快而自如,音准也好,但目前制作质量没有完全过关,时而会出现松动、滑动等现象,容易导致跑弦走音。
E弓子:是二胡发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杆和弓毛两部分组成。弓杆是用细实的紫竹制成,粗细要适中。弓杆的软硬和弹性会直接影响到演奏效果。弓毛以前有用尼龙丝和马毛的,多用马尾,且白马尾为最佳,黑马尾次之。一般用细实紫竹缚上马尾,一端装有活螺丝(弓鱼)用来调整弓毛的松紧度。F琴弦:是琴的发音体之一,也是二胡的声源体之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发音效果。目前琴弦有两种:一种是金属弦,具有拉力好,音质好,音准好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又分铝质弦和银质弦两种,银质弦最佳;另一种是丝弦,它发出的音比金属弦柔和细腻,但位力差,音准差而且容易断弦。现在大多采用金属弦。
G千斤:又称千金,对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对音准也有一定的影响。它是用棉线、丝线、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固定千斤、线绕千斤、金属千斤等。较常用的是红绕千对斤。
  H琴马: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对发音有重要作用。它采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属和纸等,常用的有木松节马、枫木马。木松节马木质柔软,发音圆润、淳厚,枫木马软硬适中,发音柔和、噪音少。J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着装饰、稳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还装有可调底托,用尼龙扣调节,演奏时更为方便。

【演奏名家】黄安源、梁文瑄、李宝顺、林顺丽........
參考: 篇幅所限,恕難盡錄!亦請勿抄襲!
2008-06-07 1:38 pm
二胡是唐代 (618-907) 的軋箏與中國東北地區西喇木倫河一帶的奚族樂器 - 奚琴演變而成的。初時以竹片軋之,音色鏗鏘,到了宋代 (960-1279) 才演變為用弓拉奏。沈括於《夢溪筆談》有詩云:「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雲中雁,歸雁如今不寄書。」。至民國時期,劉天華才將二胡由伴奏樂器提昇為獨奏樂器。近八十年來二胡已發展成音色甜美、具有高難度技巧的拉弦樂器。著名樂曲有《二泉映月》、《江河水》,協奏曲有《長城隨想》等。

在現代二胡改革的進程中、還出現了各種新的品種,如高胡、中胡、大胡、低胡以及三胡、四胡等,擴大了二胡的音域,使二胡類的拉弦樂器自成一個完備的系列,其中大胡、低胡均為低音和聲樂器,不能獨奏。中胡是中音胡琴,它在樂隊中是連接二胡與大胡的橋梁,雖然也能獨奏,但效果不太理想。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簡稱。

二胡由胡琴發展而來,曾被稱爲胡琴或南胡。流傳之廣非其他樂器可比。音色優美、表現力強,是我國主要的拉絃樂器之一,在獨奏、民族器樂合奏、歌舞和聲樂伴奏以及地方戲曲、說唱音樂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現在,二胡已成爲流行最廣的樂器之一,無論是大街小巷還是窮鄉僻野,處處皆可聞到二胡聲。


說起二胡,難免要提到近代對二胡作出重大貢獻的兩位傑出音樂家劉天華和阿炳,民族音樂家劉天華(1895~1932)立足於民族民間音樂,借鑒西洋樂器小提琴,把中、西拉絃樂器技法融彙並加以創造,大大提高和豐富了二胡的表現力,把二胡提高到可供獨奏的地位,使它能在正式音樂會上演出。



劉天華還將二胡納入高等音樂學府與藝術院校的器樂教學中,設立了二胡專業。編寫了最早的二胡教本和練習曲,開創了民族器樂教學體系和劉天華二胡流派。並參考西洋樂器的構造原理,設計了新規格二胡。現在流行的二胡,就是在劉天華改革的二胡基礎上定型的。

阿炳,自幼隨父學習音樂,17歲時已通曉不少樂器,尤以二胡、琵琶爲精。中年因眼疾雙目失明,被人稱爲“瞎子阿炳”。他所作的《二泉映月》是二胡曲中百聽不厭的經典名曲.




演奏二胡有平腿式、架腿式、站立式三种。一般采用平腿式,即坐在高度合适的凳子或无靠手的椅子上,两腿自然平放,脚跟自然着地,大腿与小腿基本相互垂直,大腿形成平面,琴筒置于左腿上。平腿式能使演奏者身体始终保持稳定,有利于乐器性能的充分发挥。在合奏、齐奏、伴奏等场合一般都采用这种姿势。架腿式是指演奏者坐在高度合适的凳子或椅子上后,再把左腿架到右腿上,琴筒仍置于左腿根部。由于架腿式使琴筒与身体的接触面增大,所以它有利于琴身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减轻了左手持琴的负担,便于演奏技巧的充分发挥。在独奏场合一般多采用这种姿势。




二胡由琴筒、琴皮、琴杆、琴頭、琴軸、千斤、琴馬、弓子和琴弦等部分組成,另外還有松香等附屬物。



琴筒是二胡的共鳴筒,多用紅木、紫檀或烏木製成,也有用花梨木或竹子做的,七十年代幷開始使用低發泡(ABS)材料模壓成型。其形狀主要爲六方形,長13 厘米,前口直徑(對邊)8.8 厘米。有些地區則製成圓形或八方形。筒腰略細,筒後口敞口或裝置開有各種式樣花孔的音窗。琴筒起擴大和渲染琴弦振動的作用。

  琴筒前口蒙皮,叫琴皮,也叫琴膜,它是二胡發聲的重要裝置。普及式二胡爲蛇皮,中高檔二胡多爲蟒皮。蛇皮鱗紋細密,紋路排列規則,幷富有韌性,但質地較薄。音質易受氣候、室溫等因素的影響。蟒皮鱗紋粗而平整,色彩對比協調,厚度適宜而有彈性,不易受蟲蛀,發育共鳴較好。蟒皮又以肛門一帶地方的最爲理想,這個地方的蟒皮適應性廣、發音渾厚圓潤,幷且性能穩定。新買的二胡無論是蛇皮的還是蟒皮的,發音往往空而帶沙,幷且把住上下端的音量懸殊較大。這是琴皮振動還不够協調的緣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拉奏後,琴皮的振動才有可能逐漸變爲常態。


  琴杆也叫“琴柱”,是支撑琴弦、供按弦操作的重要支柱,全長81 厘米,直徑約爲0.55寸。頂端爲琴頭,上部裝有兩個弦軸,下端插入琴筒。琴頭呈彎脖形,也有雕刻成龍頭或其他形狀的。衡量一把二胡的發音純淨與否與琴杆材料的選擇有很大關係,通常把紅木視爲上品,烏木的也不錯,其他木材的就要遜色一等了。選擇時除了要仔細辨別琴杆的製作材料外,還要兼顧到質地緊密。木射綫細密而均勻,無節、無疤,無明顯裂痕,有一定光亮度等。

2008-06-07 05:42:01 補充:
我用了空格去分開資料
請細心看看~
參考: yahoo


收錄日期: 2021-04-19 01:18: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601000051KK0201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