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權威比較( 急! 15分)

2008-05-31 4:27 pm
如題,
從他們的中央集權,
分比較項目及如果緊扣權威,何以見得?

回答 (1)

2008-06-01 4:44 pm
✔ 最佳答案
明朝的中央統治機構的改革稍晚於地方。改掉行中書省後,地方上的軍、民、財政以及監察司法等指揮和控制之權,皆集中於中書省,丞相的權力越來越大,君權與相權矛盾衝突,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胡惟庸爲左丞相以後,“專肆威福,生殺黜陟有不奏而行者,內外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視之,有病己者,輒匿不聞”。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胡惟庸謀反罪將其處死,乘機廢掉中書省,罷丞相不設,“大權一歸朝廷”。從此廢除了自秦漢以來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和自隋唐以來有七百餘年歷史的三省制度,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皇權絕對專制的局面。皇帝對中央行政機構的控制,是通過直接指揮六部來實現的,因而六部的職權和地位,都比過去在所提高。

廢除丞相加強君權

  洪武十三年,春正月己亥,胡惟庸等既伏誅,上諭文武百官曰:“朕自臨禦以來,十有三年矣,中間圖任大臣,期於輔弼,以臻至治。故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統天下之兵政,禦史台以振朝廷之紀綱。豈意奸臣竊持國柄,枉法誣賢,操不軌之心,肆奸欺之蔽,嘉言結於舌,朋比逞於群邪,蠹害政治,謀危社稷。譬堤防之將決,烈火之將然,有滔天燎原之勢。賴神發其奸,皆就殄滅。朕欲革去中書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更置五軍都督府,以分領軍衛。如此則權不專于一司,事不留於壅蔽,卿等以爲如何。”監察禦史許士廉史許士廉等對曰:“歷朝制度,皆取時宜,況創制立法,天子之事,既出聖裁,實爲典要。但慮陛下日應萬機,勞神太過,臣愚以爲宜設三公府,以勳舊大臣爲太師、太傅、太保,總率百僚庶務。其大政如封建發兵銓選制禮作樂之類,則奏請裁決,其餘常事循制奉行,庶幾臣下絕奸權之患,主上無煩劇之勞。”上然之。

設置廠衛加強特務統治

  刑法有創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東西廠、錦衣衛、鎮撫司獄是已。是數者,殺人至慘而不麗於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極。舉朝野命,一聽之武夫、宦豎之手,良可歎也。……

  東廠之役,始于成祖。錦衣衛之獄,太祖嘗用之,後已禁止,其複用亦自永樂時,廠與衛相倚,故言者並稱廠衛。初,成祖起北平,刺探宮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爲耳目。故即位後專倚宦官,立東廠于東安門北,令嬖暱者提督之,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蓋遷都後事也。然衛指揮紀綱、門達等在幸,更用事,廠權不能如。至憲宗時,尚銘領東廠,又別設西廠刺事,以汪直督之,所領緹騎倍東廠。自京師及天下,旁午偵事,雖王府不免。直中廢複用,先後凡六年,冤死者相屬,勢遠出衛上。……

  正德元年,殺東廠監王嶽,命丘聚代之,又設西廠以命穀大用,皆劉瑾黨也。兩廠爭用事,遣邏卒刺事四方。南康吳登顯等戲競渡龍舟,身死家籍。遠州僻壤,見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轉相避匿。有司聞風,密行賄賂。於是無賴子乘機爲奸,天下皆重足立。而衛使石文義亦瑾私人,廠衛之勢合矣。瑾又改惜薪司外薪廠爲辦事廠,榮府舊倉地爲內辦事廠,自領之。京師謂之內行廠,雖東西廠皆在伺察中,加酷烈焉。且創例,罪無輕重皆決杖,永遠戍邊,或枷項發遣。枷重至百五十斤,不數日輒死。尚寶卿顧(璿,原作濬,據《明史》卷304《劉瑾傳》、《弇山堂別集》卷94改)副使姚祥、工部郎張瑋、禦史王時中輩並不免,瀕死而後謫戍。禦史柴文顯、汪澄以微罪至淩遲。官吏官民非法死者數千。瑾誅,西廠、內行廠俱革,獨東廠如故。張銳領之,與衛使錢寧並以緝事恣羅織。廠衛之稱由此著也。

2008-06-01 08:47:54 補充:
   清軍機處,是清王朝最高統治者在無意之中,發現了軍需房這一臨時機構對於擺脫政府、加強君權的特效能之後,有意識地去加強和發展它,最後以軍機處這一形式定制的。清朝皇帝就是通過軍機處這一工具,把王朝的政府——內閣,排除於政務之外,並使之成爲“閑曹”而有名無實,結束了秦漢以來“群權”與“相權”的鬥爭,促成君主極權政體的形成,把我國傳統的封建專制主義推至極點。這就是軍機處性質和作用的簡單概括。爲了說明問題,現從過程入手,作一大略的剖析。

  

2008-06-01 08:48:08 補充:
從機構沿革的角度看,軍機處的起始階段,是承皇帝的旨意,由內閣分設在大內的一個專辦軍需的臨時派出機構。葉鳳毛把它置於內閣“紅木房”(按:即內閣批本處的別稱)之後,中書科之前,作爲內閣的一個內部機構,並加注曰:“軍機房,即內中堂(按:內閣屬下,稱大學士曰中堂)辦事處也。”在《大學士》條下說:“康熙年間,中堂皆在閣。余于雍正八年春爲舍人(按:內閣中書一職,當時譽稱舍人),中堂已有內外之分。”席吳鏊亦說:“至乾隆初,邊事息,軍機房不廢。由是,大學士以下,有內外廷之判矣。”至清末,光緒皇帝也講:“軍機處爲行政總匯,雍正年間,本由內閣分段。”

  

2008-06-01 08:49:10 補充:
從官員的任用度度看,開初階段的軍機大臣必在大學士中選簡,自始至終,大學士中之親信者,必然是軍機大臣,而且“自親王外,其領袖者必大學士也”。軍機章京,在前期,“例用內閣中書舍人”;至嘉慶四年(1799年),始定由內閣、六部、院、寺司員中取用。

2008-06-01 08:49:40 補充:
  從職掌角度看,可以說事事均由內閣分出,最後並取代和駕空內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內閣中書入直軍機處爲章京的趙翼說得清楚:“軍機處,本內閣之分局。國初,承前明舊制,機務出納,悉關內閣;其軍事,付議政王大臣議奏。……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兩路,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後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於宣召。爲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於是,承旨出政,皆在於此矣

2008-06-01 08:55:20 補充:
  隨著軍機處的確立,整個國家施政渠道就作了徹底的改變。由原來的內閣承旨、六科封駁,公事用題本(內閣承辦)、私事用奏摺(直達禦前)的制度,改變爲皇帝親自書諭或口授諭旨,軍機處密寄各處,肆意擴大奏摺使用範圍,使題本成爲“例行公事”的贅文,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題爲奏”,取消題本。從而,作爲王朝政府的內閣,就成了有名無實的“閑曹”;作爲政府宰輔的內閣大學士,即變爲無公可辦的“冗員”。

2008-06-01 08:55:42 補充:
  由於軍機處從一開始就是爲辦理軍務而設,在其日常活動過程中,就意外地逐步使得清初以來專門負責軍務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即議政處),變爲“虛銜,並無應辦之事,殊屬有名無實”,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而宣佈撤銷。

因爲軍機處近在君制,爲皇帝辦理軍國政要,從而總匯全國行政,儼然如一國的政府。可是,它卻從來不是一個正式的、法定的國家機構;而只是一個辦理專項工作而建立在大內的辦事處所,最後成爲辦理機務的永久性的部門。正因爲清廷用軍機處這樣一個皇帝個人的機要秘書部門替代政府,所以就成了我國國家機關史上的一大怪態。

  

2008-06-01 08:56:00 補充:
如果說,明太祖朱元璋企圖集一國之軍政於一身而廢中書省、罷大都督府,但結果證明是事與願違。朱元璋的未竟遺願,卻在清代得以實現。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就是通過軍機處這一得心應手的工具,最終實現了前人千方百計想要實現而一直難以實現的目標,把封建專制主義推到寶塔之巔——絕對君權的極權政治階段。 正因爲軍機處是皇帝獨裁的得心應手的工具而成爲十足的君權的附庸,才會出現如乾隆帝所說“權衡悉由朕親裁”、嘉慶帝所贊“我朝列聖相承,乾綱獨攬”,“一切綸音宣佈,地非斷自宸衷。從下令臣下阻撓國是,……大權從無帝落”的君主極權之局面。


收錄日期: 2021-04-24 08:17: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31000051KK0045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